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有不同的层面或范畴,有不同的模式和活动,但课堂教学应该是最主要的层面。笔者认为,课堂上千变万化的教与学的活动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质量,师生是否能和谐对话、有效沟通,不仅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教师和学生双方心理健康的水平和质量。教育的本原意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而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因此,构建和谐对话的健康课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
依据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和谐对话的健康课堂应该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包含
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师生关系的界定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主体主导论”、“双主体论”、“复合主体论”等等,无论哪一种都有为了彰显一方的主体性而抑制另一方的主体性之嫌,有其片面性。而健康课堂中强调和谐对话的平等包含关系,则首先承认对话双方个体思想观念的合法性,要求师生双方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观念,坦诚恳切、直露表白,因对方观点有借鉴价值而真诚接受;尽可能地避免过多的权力和监督,参与者能够自由地讨论任何主题而不被嘲笑或蔑视。这时的对话不是用教师的博学去动摇学生,而是作为一种理解他人同时不遗余力地阐发自己观念,沟通交流的平等和包含关系。这种“平等包含”的实质是师生双方自我的延伸,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情境中的真实确认,是充分认可师生施加给彼此的影响,主张彼此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共同参与的教学行为。
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客观事实,教师能够感觉和认识自己的教学但却不能被学生完全了解。师生之间的相互包含,属于不同的认识和经验层面,是一种并非完全相互包含的关系。但是,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包含”,能使教师在了解学生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的同时,获得对自我局限的深刻认识,明白自己能为学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正是在这样的平等和包含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使命感开创了教师自我教育的道路,缔结了师生间心智交汇、彼此体验认同的契约,实现了在和谐对话中适意生存并创新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所能达到的新境界。
二、教学活动的差异与共识
健康课堂上的和谐对话既有赖于师生间差异的存在,也是建立在人与人所具有的共性的基础之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对话才成为可能,和谐才成为追求。反之,没有差异,只有同一,对话就没有必要存在,也不可能产生,也就无所谓和谐了。课堂上的差异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体间的,也有群体间的;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有师生之间的,也有学生之间的;有性格、气质和动机方面的……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这些差异而产生的动能构成了课堂和谐对话的动力基础和可能条件,差异本身也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对话的情境,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把这些差异性课程资源转化为对话资本,引发学生对话的意向,激发学生的对话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善于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学会吸取他人有益的东西,为他们开展对话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环境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对话并非总是追求一致性结果。虽然教学中的对话本质上具有探究性,是对未知领域的共同认知。然而,这样的对话并非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其间通过“有我有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彼此交融的对话,群体的和谐感、相互接纳的包容感会不断加强。对话激发了个人的独立思考,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缄默,形成了对话交往的观念与能力,使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发生转变,使他们对差异产生深层次的认同,从而增强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三、课堂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健康课堂的构建和和谐对话的开展需要新课堂观念的支持。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则被边缘化。教师除了与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些微交往外,对大多数学生难以顾及,这造成师生间心理的隔膜和精神的隔阂,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健康课堂贯穿始终的和谐对话则提倡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精神,一种建立在师生和谐对话基础上的成功学习、健康发展的课堂学习生活方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是一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过程,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传达信息、培养认知的方式,而且可以成为构建和显示思想活动的基本途径。当学习以对话式探究和活动为基础时,它表明了教师和学生实现了思想共享和智力传递。
课堂上的和谐对话需要在支持、信任和肯定他人的良好心理氛围中进行,这种对话的宗旨并不在于赢得、失去或妥协,而在于参与其间的所有个体都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并努力地阐发这些观点,并因彼此的观点有借鉴价值而真诚地接受。“支持”就是鼓励课堂上所有人参与对话且这种参与是畅通而容易的,参与者不需要经过竞争、反驳或扭曲就能够自然地、兴趣勃发地进入对话中。师生之间的信任是和谐对话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对话才能成为平等互动的,否则就可能成为家长式操纵的闹剧。“肯定他人”要建立在对他人价值与潜能深深的敬意之上,在和谐对话中,所有参与者的特征、价值和观念都要得到承认和肯定,这就超越了所谓对个体差异性原则的认可,要求更为深层次的对人的差异的敬意,其目的不是为了趋同,而是最大可能地使个体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健康课堂上的师生和谐对话并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其得以健康地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在对话中,向他人解释自己的观点,通过挑战彼此去建立新知识,然后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共同发展彼此的思想和理论以挑战和检验传统知识来源的局限性,最终在“对话—合作—学习”中,学会知识,创新知识,促成彼此身心的健康发展。
依据现代教学思想和理论,和谐对话的健康课堂应该体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包含
在现有的理论研究中,对师生关系的界定比较流行的观点有“主体主导论”、“双主体论”、“复合主体论”等等,无论哪一种都有为了彰显一方的主体性而抑制另一方的主体性之嫌,有其片面性。而健康课堂中强调和谐对话的平等包含关系,则首先承认对话双方个体思想观念的合法性,要求师生双方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观念,坦诚恳切、直露表白,因对方观点有借鉴价值而真诚接受;尽可能地避免过多的权力和监督,参与者能够自由地讨论任何主题而不被嘲笑或蔑视。这时的对话不是用教师的博学去动摇学生,而是作为一种理解他人同时不遗余力地阐发自己观念,沟通交流的平等和包含关系。这种“平等包含”的实质是师生双方自我的延伸,双方共同参与到教学情境中的真实确认,是充分认可师生施加给彼此的影响,主张彼此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共同参与的教学行为。
然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是客观事实,教师能够感觉和认识自己的教学但却不能被学生完全了解。师生之间的相互包含,属于不同的认识和经验层面,是一种并非完全相互包含的关系。但是,这种教师对学生的“包含”,能使教师在了解学生欠缺什么和需要什么的同时,获得对自我局限的深刻认识,明白自己能为学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正是在这样的平等和包含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负责的使命感开创了教师自我教育的道路,缔结了师生间心智交汇、彼此体验认同的契约,实现了在和谐对话中适意生存并创新知识的追求,这也正是师生心理健康发展所能达到的新境界。
二、教学活动的差异与共识
健康课堂上的和谐对话既有赖于师生间差异的存在,也是建立在人与人所具有的共性的基础之上。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对话才成为可能,和谐才成为追求。反之,没有差异,只有同一,对话就没有必要存在,也不可能产生,也就无所谓和谐了。课堂上的差异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体间的,也有群体间的;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有师生之间的,也有学生之间的;有性格、气质和动机方面的……也有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这些差异而产生的动能构成了课堂和谐对话的动力基础和可能条件,差异本身也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设对话的情境,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把这些差异性课程资源转化为对话资本,引发学生对话的意向,激发学生的对话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善于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学会吸取他人有益的东西,为他们开展对话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环境支持。
在教学过程中,和谐对话并非总是追求一致性结果。虽然教学中的对话本质上具有探究性,是对未知领域的共同认知。然而,这样的对话并非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其间通过“有我有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彼此交融的对话,群体的和谐感、相互接纳的包容感会不断加强。对话激发了个人的独立思考,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缄默,形成了对话交往的观念与能力,使师生的思想与行为发生转变,使他们对差异产生深层次的认同,从而增强对世界的理解能力。
三、课堂观念的转变和更新
健康课堂的构建和和谐对话的开展需要新课堂观念的支持。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则被边缘化。教师除了与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有些微交往外,对大多数学生难以顾及,这造成师生间心理的隔膜和精神的隔阂,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健康课堂贯穿始终的和谐对话则提倡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精神,一种建立在师生和谐对话基础上的成功学习、健康发展的课堂学习生活方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是一种社会关系协调发展过程,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传达信息、培养认知的方式,而且可以成为构建和显示思想活动的基本途径。当学习以对话式探究和活动为基础时,它表明了教师和学生实现了思想共享和智力传递。
课堂上的和谐对话需要在支持、信任和肯定他人的良好心理氛围中进行,这种对话的宗旨并不在于赢得、失去或妥协,而在于参与其间的所有个体都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并努力地阐发这些观点,并因彼此的观点有借鉴价值而真诚地接受。“支持”就是鼓励课堂上所有人参与对话且这种参与是畅通而容易的,参与者不需要经过竞争、反驳或扭曲就能够自然地、兴趣勃发地进入对话中。师生之间的信任是和谐对话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对话才能成为平等互动的,否则就可能成为家长式操纵的闹剧。“肯定他人”要建立在对他人价值与潜能深深的敬意之上,在和谐对话中,所有参与者的特征、价值和观念都要得到承认和肯定,这就超越了所谓对个体差异性原则的认可,要求更为深层次的对人的差异的敬意,其目的不是为了趋同,而是最大可能地使个体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健康课堂上的师生和谐对话并不是目的,教育学生,使其得以健康地发展才是根本目的。在对话中,向他人解释自己的观点,通过挑战彼此去建立新知识,然后形成新的思考和理解;共同发展彼此的思想和理论以挑战和检验传统知识来源的局限性,最终在“对话—合作—学习”中,学会知识,创新知识,促成彼此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