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同志:
你好。
我是一位上个世纪60年代出身的疏浚工。也许是我的思想陈旧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
前段时间,电视、报纸上在讨论“民工荒”之类的话题。我觉得疏浚工这个行业目前就相当尴尬:干我们这一行的,绝大部分都是老头,再过十来年就要陆续退休了。人手紧缺,却招不到人。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却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干,甚至进城农民工也不愿意干。
此前,我曾問过一个当“棒棒”的年轻人:“你愿不愿意来干我们这行?”他听了直摇头:“你们这行,比我在农村挑大粪还累,钱又不多,谁愿意来干!”
我知道,干这行又苦又累又脏,有点文化和技术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前几天电视新闻上讲,“二代农民工”(指“80后”、“90后”)有理想、学习能力也强,但是和父辈比起来,他们没有那么能吃苦。
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
我是“洗脚上田”的第一代农民工。1979年我进城成了一名疏浚工,一干就是30多年。当时,我觉得能在城里找一份工作比喝蜜糖还甜,不管多苦多累,我都干得十分得劲。
那时候,我们要每天24小时待命,一有险情,随时出发。当时加班没有一分钱加班费,但我们却干得乐呵呵的。
我们用辛勤和汗水赢得了城市人的尊重和理解,如今我和孩子们都成了城里人。作为一名老工人,我从来不觉得干这行丢人。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肯学肯钻,同样能干出个名堂来,城里人称我们为“城市美容师”,我听了后感到无比的欣慰,心里特舒坦。
现在的“80后”、“90后”农民工,让我很看不懂,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可为什么偏偏没有学到我们当年那股韧劲呢?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咋能说丢就丢呢?
一个忧心的老疏浚工
孙接力
2010年3月16日
你好。
我是一位上个世纪60年代出身的疏浚工。也许是我的思想陈旧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
前段时间,电视、报纸上在讨论“民工荒”之类的话题。我觉得疏浚工这个行业目前就相当尴尬:干我们这一行的,绝大部分都是老头,再过十来年就要陆续退休了。人手紧缺,却招不到人。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却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干,甚至进城农民工也不愿意干。
此前,我曾問过一个当“棒棒”的年轻人:“你愿不愿意来干我们这行?”他听了直摇头:“你们这行,比我在农村挑大粪还累,钱又不多,谁愿意来干!”
我知道,干这行又苦又累又脏,有点文化和技术的年轻人都不愿意来。前几天电视新闻上讲,“二代农民工”(指“80后”、“90后”)有理想、学习能力也强,但是和父辈比起来,他们没有那么能吃苦。
这一点,我的感触很深。
我是“洗脚上田”的第一代农民工。1979年我进城成了一名疏浚工,一干就是30多年。当时,我觉得能在城里找一份工作比喝蜜糖还甜,不管多苦多累,我都干得十分得劲。
那时候,我们要每天24小时待命,一有险情,随时出发。当时加班没有一分钱加班费,但我们却干得乐呵呵的。
我们用辛勤和汗水赢得了城市人的尊重和理解,如今我和孩子们都成了城里人。作为一名老工人,我从来不觉得干这行丢人。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肯学肯钻,同样能干出个名堂来,城里人称我们为“城市美容师”,我听了后感到无比的欣慰,心里特舒坦。
现在的“80后”、“90后”农民工,让我很看不懂,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可为什么偏偏没有学到我们当年那股韧劲呢?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咋能说丢就丢呢?
一个忧心的老疏浚工
孙接力
2010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