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民俗学界开始将“生活世界”的概念引进学术研究视野,并引起了新的学术讨论,推动了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重新定位,表现以文化遗留物为对象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变为以日常生活为对象的整体性研究范式。尚不能说我国民俗学界已经完成了研究范式的成功转型,而是正行走在反思的道路上。
关键词: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文化遗留物;整体研究;网购
一、前言
被问及民俗学研究方向时,总习惯于放置在非遗的语境中,列举传统手艺、民间戏剧、古代建筑等研究对象,写作中也时常被这样的视野局限,在八股的套路里反反复复,不经疑惑民俗学研究是否仅于此?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民俗学界就开始引进“生活世界”的概念并进行激烈讨论,这一新的学术讨论推动了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重新定位,为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危机时开启了新的驿程。
二、生活世界的诠释
“生活世界”是由德国哲学大师胡塞尔首先提出的,我国著名民俗学者高丙中最早将其引入国内民俗学研究领域,他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指出生活世界首先是日常活动的世界,是具体、实际且直观的世界。[1]同时,生活世界也是一般意见的世界,是常识的世界。因而生活世界不仅有它的行动构成,而且还有它的精神构成。[1]
生活是人们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是人类所有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是人处于世的基本方式。而人的生活世界则是由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综合编织起来的世界。它一方面外在的表现为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另一方面内在的表现为经验常识等精神意识。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式的转变
(一)从文化遗留物到日常生活
我国民俗学界最初受英国人类学派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文化遗留物”,并通常采取分类归纳的方法,列分为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等几类。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把民俗之“俗”界定为文化遗留物并不符合实际。因而,钟敬文先生开始主张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应扩大到整个生活文化,即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并强调民俗之“俗”的当代性和现实性。高丙中在此基础上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指出民俗构成了人的日常性活动、日历性活动和人生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因而民俗是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这显然已把民俗之“俗”的外延扩展到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并非指向全部的社会生活、文化领域,而只有那些在内涵上具有集体的、类型的、繼承的和传布的等性质的现象才是俗。[1]
以往的民俗学偏重传统民俗,以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首要标准,同时也把研究对象限于传统民俗之内。当下我国民俗学受国际反思民俗学思潮的影响,开始关注生活形态的民俗,提出关注日常生活,重新认识日常生活在当下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二)从民俗事象研究到民俗整体研究
研究对象的延展,相应地引起研究范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民俗学界普遍采用民俗事象研究的方法。民俗事象研究是指以静态的、文化的民俗为对象,把民俗主体和发生情景悬置起来,无视具体时空情景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民俗事件抽象为民俗事象,把复杂的民俗简化为文本、图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范式的目的一是探讨文化问题,二是解释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并最后达到文化知识的积累。这种研究范式的实践操作则表现为学者们或在古籍中辑录资料,或在老人记忆中挖掘资料,他们或考证传说的源流,或梳理习俗的流变等。
9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开始反思民俗事象研究存在的问题。高丙中在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提出了民俗整体研究的新范式,认为民俗整体研究看中的不是被挤干了生活液汁的民俗事象,而是活生生的民俗事件,不是作为文化现象的民俗,而是作为生活事实的民俗。[2]这种以生活为取向的研究,必须把民俗主体、发生情境和文化模式置于整合的过程中,通过田野作业的方式获取相应资料,把民俗事象当作民俗事件来研究。
从关注静态的民俗现象到关注动态的民俗生活,从民俗事象研究到民俗整体研究,表明了我国民俗学的研究开始将民俗生活视为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文化传承,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
四、理论启发——将网购纳入民俗研究领域
理论是一套思想工具,是用来观察现实生活的手段,相比于将理论束之高阁,更应打通理论与生活间的隔墙,开拓看待生活事象的新视野。民俗研究应关注民众整体生活世界的理论主张启发笔者将目光转到民众当下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发展,当下的日常生活正发生巨大变化,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从而促使新民俗的产生,其中网络购物(以下简称网购)就可算是当下生活世界中的新民俗。
网购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消费方式,虽然没有传统商贸民俗的悠久历史,却也是由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民众购物的需要,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并也表现出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等民俗特性。网购的集体性表现为它并不是某人或某社会群体的专属,它的参与人数众多,并且逐渐扩展到各个年龄群体;网购的传承性则特殊地表现为一种后代向前代传授的逆传承;而网购的扩布性则表现为它通过人们口耳相传、行为示范等方式传播开去。
网购通过虚拟网络实现交换,克服了传统商贸民俗时空的阻隔,更方便、更快捷地满足人们更多样的消费需求。从实体转向网络,节省了逛街的体力消耗,让人享受到一种轻松的购物体验。因而在现代社会,集市等传统商贸民俗日渐没落成为文化遗留物,而网购正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比于讨论如何保护与复兴传统商贸民俗,将视角转向研究网购这一新民俗来的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J].文化遗产,2008,(1):53-59.
[5]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民俗研究,2013,(4):5-33.
[6]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民俗研究,2015,(1):5-15.
关键词: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文化遗留物;整体研究;网购
一、前言
被问及民俗学研究方向时,总习惯于放置在非遗的语境中,列举传统手艺、民间戏剧、古代建筑等研究对象,写作中也时常被这样的视野局限,在八股的套路里反反复复,不经疑惑民俗学研究是否仅于此?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民俗学界就开始引进“生活世界”的概念并进行激烈讨论,这一新的学术讨论推动了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式的重新定位,为民俗学在应对现代化所带来的学科危机时开启了新的驿程。
二、生活世界的诠释
“生活世界”是由德国哲学大师胡塞尔首先提出的,我国著名民俗学者高丙中最早将其引入国内民俗学研究领域,他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指出生活世界首先是日常活动的世界,是具体、实际且直观的世界。[1]同时,生活世界也是一般意见的世界,是常识的世界。因而生活世界不仅有它的行动构成,而且还有它的精神构成。[1]
生活是人们为生存发展而进行各种活动,是人类所有日常活动和经历的总和,是人处于世的基本方式。而人的生活世界则是由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综合编织起来的世界。它一方面外在的表现为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另一方面内在的表现为经验常识等精神意识。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式的转变
(一)从文化遗留物到日常生活
我国民俗学界最初受英国人类学派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定位为“文化遗留物”,并通常采取分类归纳的方法,列分为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等几类。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界越来越认识到把民俗之“俗”界定为文化遗留物并不符合实际。因而,钟敬文先生开始主张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应扩大到整个生活文化,即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组织、岁时节日、人生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并强调民俗之“俗”的当代性和现实性。高丙中在此基础上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将研究对象扩大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指出民俗构成了人的日常性活动、日历性活动和人生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内容,因而民俗是人日常生活的基本构成。这显然已把民俗之“俗”的外延扩展到社会生活、文化领域,但需要指出的是它并非指向全部的社会生活、文化领域,而只有那些在内涵上具有集体的、类型的、繼承的和传布的等性质的现象才是俗。[1]
以往的民俗学偏重传统民俗,以传统性作为确定民俗范围的首要标准,同时也把研究对象限于传统民俗之内。当下我国民俗学受国际反思民俗学思潮的影响,开始关注生活形态的民俗,提出关注日常生活,重新认识日常生活在当下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二)从民俗事象研究到民俗整体研究
研究对象的延展,相应地引起研究范式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民俗学界普遍采用民俗事象研究的方法。民俗事象研究是指以静态的、文化的民俗为对象,把民俗主体和发生情景悬置起来,无视具体时空情景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民俗事件抽象为民俗事象,把复杂的民俗简化为文本、图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范式的目的一是探讨文化问题,二是解释生活中的个别现象,并最后达到文化知识的积累。这种研究范式的实践操作则表现为学者们或在古籍中辑录资料,或在老人记忆中挖掘资料,他们或考证传说的源流,或梳理习俗的流变等。
9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开始反思民俗事象研究存在的问题。高丙中在博士论文《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提出了民俗整体研究的新范式,认为民俗整体研究看中的不是被挤干了生活液汁的民俗事象,而是活生生的民俗事件,不是作为文化现象的民俗,而是作为生活事实的民俗。[2]这种以生活为取向的研究,必须把民俗主体、发生情境和文化模式置于整合的过程中,通过田野作业的方式获取相应资料,把民俗事象当作民俗事件来研究。
从关注静态的民俗现象到关注动态的民俗生活,从民俗事象研究到民俗整体研究,表明了我国民俗学的研究开始将民俗生活视为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的文化传承,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
四、理论启发——将网购纳入民俗研究领域
理论是一套思想工具,是用来观察现实生活的手段,相比于将理论束之高阁,更应打通理论与生活间的隔墙,开拓看待生活事象的新视野。民俗研究应关注民众整体生活世界的理论主张启发笔者将目光转到民众当下正在进行的日常生活。随着时代发展,当下的日常生活正发生巨大变化,新生活方式正在形成,从而促使新民俗的产生,其中网络购物(以下简称网购)就可算是当下生活世界中的新民俗。
网购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兴起的消费方式,虽然没有传统商贸民俗的悠久历史,却也是由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民众购物的需要,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并也表现出集体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等民俗特性。网购的集体性表现为它并不是某人或某社会群体的专属,它的参与人数众多,并且逐渐扩展到各个年龄群体;网购的传承性则特殊地表现为一种后代向前代传授的逆传承;而网购的扩布性则表现为它通过人们口耳相传、行为示范等方式传播开去。
网购通过虚拟网络实现交换,克服了传统商贸民俗时空的阻隔,更方便、更快捷地满足人们更多样的消费需求。从实体转向网络,节省了逛街的体力消耗,让人享受到一种轻松的购物体验。因而在现代社会,集市等传统商贸民俗日渐没落成为文化遗留物,而网购正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相比于讨论如何保护与复兴传统商贸民俗,将视角转向研究网购这一新民俗来的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民俗学的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星.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户晓辉.民俗与生活世界[J].文化遗产,2008,(1):53-59.
[5]吕微,高丙中,户晓辉,王杰文,宣炳善,彭牧,韩成艳.定位于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民俗学——“国际比较视野下的民俗学前景”笔谈[J].民俗研究,2013,(4):5-33.
[6]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J].民俗研究,2015,(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