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葡萄霜霉病是由葡萄生单轴霉引起的病害,在陕西关中局部区域已成为葡萄生产第一大病害。近年来,随着葡萄种植集约化程度的提高,连年超负荷挂果,以及多雨等气候因素综合影响,该病呈现发病提前并逐年加重趋势。针对此,我们总结了葡萄霜霉病的危害症状和发病规律,并从寄主、病原和发病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出发,提出了依赖作物栽培、植物营养、化学防治的立体化综合防控技术。
1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花穗、幼果、新梢和卷须。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不规则褪绿斑,后逐渐变为红褐色、大小不一的多角形坏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可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严重时,病叶焦枯、脱落。
幼果受害,病部变褐、坏死、下陷,果粒皱缩脱落,病部长出白霉状物。
新梢和卷须受害,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微陷病斑,病梢生长停滞、扭曲,严重时枯死。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温暖地区也可以菌丝潜伏在枝条、芽鳞内越冬。翌年环境适宜,土温达到11 ℃以上、降雨达10 mm左右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再由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气流和流水传播到寄主表面,适宜条件下脱去鞭毛,萌发产生芽管,自叶背气孔侵入,经4小时黑暗,在95%以上湿度条件下,即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霜霉病的发生是由湿度和温度共同影响的,但温度只是限制因子,湿度才是决定性因素,高湿凉爽气候条件利于发病。任何增加湿度的因素都会加剧该病的发生,如连续的多雨、多露、多雾、冷凉环境。同时,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植株过密、棚架过低、郁闭遮阴等也会加大田间湿度,加重霜霉病的发生。
当然,除环境因素外,发病程度与葡萄本身的抗病力有很大关系。红地球等欧亚种易 感病,而巨峰等欧美种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再者,施肥结构单一、偏施氮肥会刺激形成更多幼嫩组织,降低植株细胞内容物含量,延缓枝叶木质化,从而降低树体对霜霉病的抗性。
3 立体防控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是由病原(葡萄生单轴霉)、寄主(葡萄)和适宜环境三方面共同影响和决定的,切断任何一方面因素都能起到抑制病害的作用。生产中,果农一般采取切断和控制病原菌的方式,即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化学药剂控制。但是,随着病原菌抗药性的逐年增强,加之一些极端环境条件和不正确用药习惯对防治效果的影响,极易造成霜霉病暴发和防治效果反弹。今后,应当避免单纯依赖化学防治,结合寄主和环境因素,使葡萄霜霉病防控更加立体,更加系统,也更加高效。
3.1 提高抗病能力 任何植物对外界环境中的有害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忍耐能力,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葡萄的抗病能力,对预防霜霉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平衡营养,增强抗性。养分对于霜霉病的预防并非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提高植株抗病力间接表现出来。除氮、磷、钾这些大量元素外,葡萄的正常生长还需要硫、钙、镁、铜、铁、锰、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在适当时期补充适量的营养元素,有助于提高葡萄植株的抗病能力。
总体来讲,葡萄萌芽期施肥以氮、磷、锌等元素为主,展叶期以氮、磷、锌、镁、铁等元素为主,花期以磷、硼、锌为主,幼果期以氮、磷、钾、钙及其他微量元素为主,膨果期以氮、磷、钾等元素为主,转色期以磷、钾元素为主。
在这里我们一再强调的是适量补充,平衡营养。过量的氮素会加剧幼嫩组织的形成和生长,从而易于感病;坐果后适量的钙和钾则有利于强化细胞间的紧密度,加速葡萄幼嫩组织木质化,进而增强抗病力。
另外,大量田间试验示范表明,葡萄展叶后叶面喷施3~5次海力佳等生物刺激素,有利于提高植株内源激素水平,促进抗性代谢物质形成,显著增加植株的抗病性。
2)科学夏剪,降低病原菌数。科学夏剪对于预防葡萄霜霉病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改善葡萄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环境,造成不利于发病的条件;另一方面,能够适量疏除副芽和嫩梢组织,破坏病原菌所处的幼嫩组织环境。具体措施:及时抹掉主芽边萌生的副芽,将多余无果枝、隐芽枝及过密过弱枝根据情况疏除,不同品种适时摘心,适当进行副梢管理。
虽然不同品种、不同架型的夏剪方式不尽相同,但总体应以调节营养平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为基本准则。
3.2 破坏发病环境
1)避雨栽培。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湿环境,而避雨栽培能够最大限度地切断雨水和葡萄叶片等器官的接触,使病原菌长期处于无水、寡湿环境,不能进行正常萌发和传播,不仅防治葡萄霜霉病极其高效,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化控成本。
一般来讲,可采用多行全园整体覆膜方式和单行小拱棚覆膜方式实施避雨栽培。在陕西关中地区,综合考虑果农“Y”型架栽培模式和覆膜成本,建议采用单行小拱棚方式覆膜避雨。
2)减密降湿。栽植密度大的园,可采取间伐等手段,减小密度,达到充分通风透光,及时清理第1道钢丝下的枝条,留出通风道口,调节果园小气候,并通过中耕除草降低园内湿度。修剪下来的枝条集中起来,清出园外。
3.3 控制病原菌
1)前期预防是关键。葡萄霜霉病的化学防治应秉承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具体来讲,冬季清园要彻底,全园清扫残枝落叶后烧毁或深埋,降低病原基数。春季绒球期清园,树上和地面同时喷石硫合剂,做到喷药无死角。春季展叶后,土温超过11 ℃时,喷1~2次吡能植物免疫增产蛋白,同时加入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免疫性杀菌剂或络合态代森锰锌等保护剂,保护幼嫩叶片及花穗免受侵染。
2)下雨前后要喷药。湿度是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雨水使孢子囊从孢囊梗脱落,游动孢子有效萌发,霜霉病发病概率大大增加。因此,雨前可全园均匀喷布保护剂,如络合态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致密的药膜,即使孢子囊或游动孢子落在叶片上也不能正常释放和萌发;雨后72小时内喷内吸性治疗剂,如烯酰吗啉,即使有少量游动孢子萌发甚至侵入气孔,内吸性治疗剂也可将其全面清除,确保病原菌不能在高湿情况下正常扩散和再 侵染。
3)应用助剂提高防效。葡萄霜霉病菌在适宜条件下传播侵染速度极快,而且叶片气孔多集中在背面,常规喷雾很难做到均匀、周到,造成病害极易复发。大量试验表明,防治霜霉病时,如果在药剂中添加适量的杰效利、喜施等有机硅助剂,即可显著降低药滴的表面张力,减小液滴与叶面的接触角,甚至可将药液表面张力降至2.5×10-4 N(25达因)以下,促进药剂在叶片表面高效润湿、扩展、渗透,促进药液经气孔进入叶片内部,增加药剂和靶标的接触概率和面积,显著提高霜霉病防治效率。
1 危害症状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花穗、幼果、新梢和卷须。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不规则褪绿斑,后逐渐变为红褐色、大小不一的多角形坏死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可产生白色霜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严重时,病叶焦枯、脱落。
幼果受害,病部变褐、坏死、下陷,果粒皱缩脱落,病部长出白霉状物。
新梢和卷须受害,初期出现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变为黄色至褐色微陷病斑,病梢生长停滞、扭曲,严重时枯死。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温暖地区也可以菌丝潜伏在枝条、芽鳞内越冬。翌年环境适宜,土温达到11 ℃以上、降雨达10 mm左右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再由孢子囊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借气流和流水传播到寄主表面,适宜条件下脱去鞭毛,萌发产生芽管,自叶背气孔侵入,经4小时黑暗,在95%以上湿度条件下,即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进行再侵染。
霜霉病的发生是由湿度和温度共同影响的,但温度只是限制因子,湿度才是决定性因素,高湿凉爽气候条件利于发病。任何增加湿度的因素都会加剧该病的发生,如连续的多雨、多露、多雾、冷凉环境。同时,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植株过密、棚架过低、郁闭遮阴等也会加大田间湿度,加重霜霉病的发生。
当然,除环境因素外,发病程度与葡萄本身的抗病力有很大关系。红地球等欧亚种易 感病,而巨峰等欧美种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性。再者,施肥结构单一、偏施氮肥会刺激形成更多幼嫩组织,降低植株细胞内容物含量,延缓枝叶木质化,从而降低树体对霜霉病的抗性。
3 立体防控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是由病原(葡萄生单轴霉)、寄主(葡萄)和适宜环境三方面共同影响和决定的,切断任何一方面因素都能起到抑制病害的作用。生产中,果农一般采取切断和控制病原菌的方式,即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化学药剂控制。但是,随着病原菌抗药性的逐年增强,加之一些极端环境条件和不正确用药习惯对防治效果的影响,极易造成霜霉病暴发和防治效果反弹。今后,应当避免单纯依赖化学防治,结合寄主和环境因素,使葡萄霜霉病防控更加立体,更加系统,也更加高效。
3.1 提高抗病能力 任何植物对外界环境中的有害因素都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和忍耐能力,因此最大限度地挖掘葡萄的抗病能力,对预防霜霉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平衡营养,增强抗性。养分对于霜霉病的预防并非直接起作用,而是通过提高植株抗病力间接表现出来。除氮、磷、钾这些大量元素外,葡萄的正常生长还需要硫、钙、镁、铜、铁、锰、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在适当时期补充适量的营养元素,有助于提高葡萄植株的抗病能力。
总体来讲,葡萄萌芽期施肥以氮、磷、锌等元素为主,展叶期以氮、磷、锌、镁、铁等元素为主,花期以磷、硼、锌为主,幼果期以氮、磷、钾、钙及其他微量元素为主,膨果期以氮、磷、钾等元素为主,转色期以磷、钾元素为主。
在这里我们一再强调的是适量补充,平衡营养。过量的氮素会加剧幼嫩组织的形成和生长,从而易于感病;坐果后适量的钙和钾则有利于强化细胞间的紧密度,加速葡萄幼嫩组织木质化,进而增强抗病力。
另外,大量田间试验示范表明,葡萄展叶后叶面喷施3~5次海力佳等生物刺激素,有利于提高植株内源激素水平,促进抗性代谢物质形成,显著增加植株的抗病性。
2)科学夏剪,降低病原菌数。科学夏剪对于预防葡萄霜霉病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改善葡萄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环境,造成不利于发病的条件;另一方面,能够适量疏除副芽和嫩梢组织,破坏病原菌所处的幼嫩组织环境。具体措施:及时抹掉主芽边萌生的副芽,将多余无果枝、隐芽枝及过密过弱枝根据情况疏除,不同品种适时摘心,适当进行副梢管理。
虽然不同品种、不同架型的夏剪方式不尽相同,但总体应以调节营养平衡、改善通风透光条件为基本准则。
3.2 破坏发病环境
1)避雨栽培。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高湿环境,而避雨栽培能够最大限度地切断雨水和葡萄叶片等器官的接触,使病原菌长期处于无水、寡湿环境,不能进行正常萌发和传播,不仅防治葡萄霜霉病极其高效,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化控成本。
一般来讲,可采用多行全园整体覆膜方式和单行小拱棚覆膜方式实施避雨栽培。在陕西关中地区,综合考虑果农“Y”型架栽培模式和覆膜成本,建议采用单行小拱棚方式覆膜避雨。
2)减密降湿。栽植密度大的园,可采取间伐等手段,减小密度,达到充分通风透光,及时清理第1道钢丝下的枝条,留出通风道口,调节果园小气候,并通过中耕除草降低园内湿度。修剪下来的枝条集中起来,清出园外。
3.3 控制病原菌
1)前期预防是关键。葡萄霜霉病的化学防治应秉承预防为主的植保方针。具体来讲,冬季清园要彻底,全园清扫残枝落叶后烧毁或深埋,降低病原基数。春季绒球期清园,树上和地面同时喷石硫合剂,做到喷药无死角。春季展叶后,土温超过11 ℃时,喷1~2次吡能植物免疫增产蛋白,同时加入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免疫性杀菌剂或络合态代森锰锌等保护剂,保护幼嫩叶片及花穗免受侵染。
2)下雨前后要喷药。湿度是葡萄霜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雨水使孢子囊从孢囊梗脱落,游动孢子有效萌发,霜霉病发病概率大大增加。因此,雨前可全园均匀喷布保护剂,如络合态代森锰锌、波尔多液等,在叶片上形成一层致密的药膜,即使孢子囊或游动孢子落在叶片上也不能正常释放和萌发;雨后72小时内喷内吸性治疗剂,如烯酰吗啉,即使有少量游动孢子萌发甚至侵入气孔,内吸性治疗剂也可将其全面清除,确保病原菌不能在高湿情况下正常扩散和再 侵染。
3)应用助剂提高防效。葡萄霜霉病菌在适宜条件下传播侵染速度极快,而且叶片气孔多集中在背面,常规喷雾很难做到均匀、周到,造成病害极易复发。大量试验表明,防治霜霉病时,如果在药剂中添加适量的杰效利、喜施等有机硅助剂,即可显著降低药滴的表面张力,减小液滴与叶面的接触角,甚至可将药液表面张力降至2.5×10-4 N(25达因)以下,促进药剂在叶片表面高效润湿、扩展、渗透,促进药液经气孔进入叶片内部,增加药剂和靶标的接触概率和面积,显著提高霜霉病防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