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立足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扎根课堂,以问导学,以点带面逐步深入开展教学,这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现场。在教师的引领下,教师以问促思,使学生的思维走向预设的教学目标;学生逐本“思”“问”,思维不断向纵身推进。课堂学习中呈现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的热闹场景,一切都印证着教师的教是为引导学生的学,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学。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学预设最终指向的是为了学生课堂更好地学习。反之,我们也可以这样认识,课堂教学要顺利有效开展,我们一定要优化课前教学预设。那么优化预设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有效预设一定是立足学情的设计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观课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容易的,学生吵吵闹闹激情澎湃,小手直举,课堂气氛活跃;当老师提出的问题稍难时,学生一下子沉默不语,似乎在极力思索,但是就是没有人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老师点将,有时也是错误百出或答非所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困惑。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下降,参与能力不够,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实际情况。聪慧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考虑到这一点,他们的智慧源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在设计流程时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当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教师的灵活机智,启发点拨尤为重要。
一老师上初二《治水必躬亲》有这样的一问:“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作者所述的道理的?”
学生不知道,叫起来回答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就是不讲“举例论证”,教师干着急,最后只好亲自出马,板书:举例论证。因为下文举了海瑞的事例。
面对学生“不知道”是什么论证方法时,教师是否明白,学生的不会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这时的学生还没有学到这个知识点,不知道是这位老师真的不知道,还是设计时没想到,即使设计时没有想到,他自己“贴标签”的处理也是不当的,因为虽然板书了,说了,未必学生就能明白“这就叫做举例论证”。正确的处理或有效的处理可以这样: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写“海瑞治水”的这段文字,然后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瑞的故事?学生思考后也可让同桌交流意见,最终学生就会明白,下文写“海瑞的故事”就是为了证明上文作者所述的道理。老师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以后马上点示:用“具体的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看法的正确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法。这样的处理与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后碰到类似的文章,学生就知道了方法,举一可反三。
二.有效预设一定是立足学法的设计
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领着学生去学习、去发现与探究,而不是直接呈现知识与技能。教师是带着学生去学、去思、去探,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伸出援助之手,加以指引;当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时——伸出援助之手,加以指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导、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领路人或向导,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层次还较浅显,如何让他们很快地了解小说的要点,掌握小说的学习方法呢?一教师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提出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能够清晰、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二是学习具体、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这两个目标看似简单,其实达成这两个目标却渗透着小说三要素的要点、细节描写的作用在小说阅读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老师先引导学生快速找到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环境,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将这些要点进行梳理概括,画出一条“小说阅读知识线”,以线为轴,把小说的三要素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已然知道要想清晰、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就要抓住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为达成第二个目标,老师让学生圈画出文中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关键词,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具体、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必须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从而画出“小说阅读知识树”,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复述故事自然生动具体多了。至此,让学生总结学习小说的规律自然水到渠成。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借一篇文章帮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发挥教材的案例功能。教师不是教会学生一篇课文,而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而“知识与能力”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整合,形成体系,学生就能终生受用。
三.有效预设要有突出文章重点内容的问题设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疑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浅显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就能解决的。教师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不断去跳跃,在跳跃中越跳越高。当然,这些疑,这些碍,不能过高,要让学生尽力跳一跳,能越过,不跳则越不过。那么问题、障碍的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小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过程:①请学生翻译一下。②教师出现改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让学生评判这样改是否可行,为什么?③“盖”能否去掉,为什么?④配乐朗诵这段文字,学生闭上眼想象这幅画面,然后睁开眼,把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⑤交流自己描绘的画面,然后指出作者所含情感。
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颇动了一番脑筋,因为这样设计体现了以下意图:首先,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理解句意文意,这是学习文言文必须的目标,然后通过对不同句式的比较,理解了原句用比喻,是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月光的皎洁比作积水的空明,通过比较理解比喻句的妙处,体味了语言;接着,“盖”意的理解有“恍然大悟”之感,让我们读者理解作者当时的思路,沉浸美景后又突悟,原来就是月光下的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感悟到作者身临其境,为景所醉的情态;更妙的是配乐思景,然后写作所思之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生动描绘作者所沉浸的景,这不仅引导学生读文需融进文本,展开想象,要有画面意识,更重要的还与写结合,使学生在想象画面后又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并不仅仅是为写而写,而是更进一步指引:这样的景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一段短短的句子,教师能作这样的一番思考,并能设计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从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素养上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 四.有效预设应有突破难点的策略设计
教师是先学者——先去学习、发现探究,即学生要学习什么,通过这一部分(一节课)的学习要有什么收获,教师首先要做到胸中有数:知道了学习内容,才能确定重点难点。在这儿要强调的是教师学什么的问题,是学习他人已有的教法,然后沿袭过来,还是主动去学习学生所要的东西,通过自悟,然后教学。当然,借鉴他人的经验或参考不是不可以,这也是一种学习,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而不是照搬照抄。
举个例子:袁卫星老师在上《一碗阳春面》的过程中,学生初读不知其意,甚至颇觉有趣好笑,觉得这个故事太小儿科了,学起来也许没多大劲。但是袁卫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却抓住文中的母亲“四次要面”的环节,引导学生去思索包含不同意味却看似相同的四句话。
这四句话:——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
——唔——一碗阳春面,可以吗?
——唔——两碗阳春面,可以吗?
——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
通过比较、分析,推理归纳出母子三人在经济极端拮据的情况下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的情景;又从四句话的分析中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儿子对母亲的孝敬,兄弟之间的友善,以及一家人团结,不屈,向上奋斗,弱小的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内涵。同时再用其他的细节引领学生明白了老板对母子三人的同情和帮助,使学生由迷瞪而变得豁然开朗。
袁老师的一节课,引领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学生之间互相对话的形式,不仅明白了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细小的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的精神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团结、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次洗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回观至这一点,我们思考教学设计:
1.教师必须立足于内容所蕴含的语文素养,从中深挖,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吸收内化。
2.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3.教师预设要指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新课改着重强调了学生要自主阅读,要通过研读文本,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从而理解文本的要点与写作目的。但是,教师的引导又是不可缺失的,所以,预设至关重要。
王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责任编校:王 玲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学预设最终指向的是为了学生课堂更好地学习。反之,我们也可以这样认识,课堂教学要顺利有效开展,我们一定要优化课前教学预设。那么优化预设要注重哪些方面呢?
一.有效预设一定是立足学情的设计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在观课中,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容易的,学生吵吵闹闹激情澎湃,小手直举,课堂气氛活跃;当老师提出的问题稍难时,学生一下子沉默不语,似乎在极力思索,但是就是没有人举手回答问题,即使老师点将,有时也是错误百出或答非所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或困惑。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下降,参与能力不够,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的实际情况。聪慧的教师在预设时就会考虑到这一点,他们的智慧源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在设计流程时会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当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教师的灵活机智,启发点拨尤为重要。
一老师上初二《治水必躬亲》有这样的一问:“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作者所述的道理的?”
学生不知道,叫起来回答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门,就是不讲“举例论证”,教师干着急,最后只好亲自出马,板书:举例论证。因为下文举了海瑞的事例。
面对学生“不知道”是什么论证方法时,教师是否明白,学生的不会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这时的学生还没有学到这个知识点,不知道是这位老师真的不知道,还是设计时没想到,即使设计时没有想到,他自己“贴标签”的处理也是不当的,因为虽然板书了,说了,未必学生就能明白“这就叫做举例论证”。正确的处理或有效的处理可以这样: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写“海瑞治水”的这段文字,然后问,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瑞的故事?学生思考后也可让同桌交流意见,最终学生就会明白,下文写“海瑞的故事”就是为了证明上文作者所述的道理。老师让学生明白这一点以后马上点示:用“具体的的事例”来论证自己看法的正确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法。这样的处理与引导,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后碰到类似的文章,学生就知道了方法,举一可反三。
二.有效预设一定是立足学法的设计
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领着学生去学习、去发现与探究,而不是直接呈现知识与技能。教师是带着学生去学、去思、去探,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惑时——伸出援助之手,加以指引;当学生在学习中走弯路时——伸出援助之手,加以指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导、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领路人或向导,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与能力的提升。
八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层次还较浅显,如何让他们很快地了解小说的要点,掌握小说的学习方法呢?一教师在教学《父母的心》时提出两个学习目标,一是学习能够清晰、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二是学习具体、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这两个目标看似简单,其实达成这两个目标却渗透着小说三要素的要点、细节描写的作用在小说阅读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能达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老师先引导学生快速找到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环境,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然后将这些要点进行梳理概括,画出一条“小说阅读知识线”,以线为轴,把小说的三要素巧妙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已然知道要想清晰、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就要抓住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为达成第二个目标,老师让学生圈画出文中一些描写人物细节的关键词,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要想具体、生动地讲述一个故事,必须关注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从而画出“小说阅读知识树”,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复述故事自然生动具体多了。至此,让学生总结学习小说的规律自然水到渠成。
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借一篇文章帮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发挥教材的案例功能。教师不是教会学生一篇课文,而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而“知识与能力”需要我们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整合,形成体系,学生就能终生受用。
三.有效预设要有突出文章重点内容的问题设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疑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大多数浅显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通过预习就能解决的。教师一方面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方面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不断去跳跃,在跳跃中越跳越高。当然,这些疑,这些碍,不能过高,要让学生尽力跳一跳,能越过,不跳则越不过。那么问题、障碍的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记承天寺夜游”第二小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教师这样设计教学过程:①请学生翻译一下。②教师出现改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让学生评判这样改是否可行,为什么?③“盖”能否去掉,为什么?④配乐朗诵这段文字,学生闭上眼想象这幅画面,然后睁开眼,把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⑤交流自己描绘的画面,然后指出作者所含情感。
看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颇动了一番脑筋,因为这样设计体现了以下意图:首先,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学生翻译句子,理解句意文意,这是学习文言文必须的目标,然后通过对不同句式的比较,理解了原句用比喻,是把月光比作“积水”,把月光的皎洁比作积水的空明,通过比较理解比喻句的妙处,体味了语言;接着,“盖”意的理解有“恍然大悟”之感,让我们读者理解作者当时的思路,沉浸美景后又突悟,原来就是月光下的竹柏的影子,让我们感悟到作者身临其境,为景所醉的情态;更妙的是配乐思景,然后写作所思之画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生动描绘作者所沉浸的景,这不仅引导学生读文需融进文本,展开想象,要有画面意识,更重要的还与写结合,使学生在想象画面后又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下来。值得一提的是,并不仅仅是为写而写,而是更进一步指引:这样的景融合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一段短短的句子,教师能作这样的一番思考,并能设计这样的活动,应该说从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素养上是非常有效的,这样的设计是值得肯定的。 四.有效预设应有突破难点的策略设计
教师是先学者——先去学习、发现探究,即学生要学习什么,通过这一部分(一节课)的学习要有什么收获,教师首先要做到胸中有数:知道了学习内容,才能确定重点难点。在这儿要强调的是教师学什么的问题,是学习他人已有的教法,然后沿袭过来,还是主动去学习学生所要的东西,通过自悟,然后教学。当然,借鉴他人的经验或参考不是不可以,这也是一种学习,但一定要有自己的体验,而不是照搬照抄。
举个例子:袁卫星老师在上《一碗阳春面》的过程中,学生初读不知其意,甚至颇觉有趣好笑,觉得这个故事太小儿科了,学起来也许没多大劲。但是袁卫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却抓住文中的母亲“四次要面”的环节,引导学生去思索包含不同意味却看似相同的四句话。
这四句话:——唔——阳春面一碗,可以吗?
——唔——一碗阳春面,可以吗?
——唔——两碗阳春面,可以吗?
——唔,三碗阳春面,可以吗?
通过比较、分析,推理归纳出母子三人在经济极端拮据的情况下相依为命、互相关爱的情景;又从四句话的分析中结合故事情节理解了母亲对儿子的爱护,儿子对母亲的孝敬,兄弟之间的友善,以及一家人团结,不屈,向上奋斗,弱小的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内涵。同时再用其他的细节引领学生明白了老板对母子三人的同情和帮助,使学生由迷瞪而变得豁然开朗。
袁老师的一节课,引领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学生之间互相对话的形式,不仅明白了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明白了一个细小的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的精神及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团结、友善、互助的社会氛围,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一次洗礼,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提升。
回观至这一点,我们思考教学设计:
1.教师必须立足于内容所蕴含的语文素养,从中深挖,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感悟去吸收内化。
2.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3.教师预设要指向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新课改着重强调了学生要自主阅读,要通过研读文本,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交流,从而理解文本的要点与写作目的。但是,教师的引导又是不可缺失的,所以,预设至关重要。
王皎,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宜兴。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