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学校草坪上要空出一块直角三角形的地种花,已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 m和5 m,那么这块直角三角形空地的面积为_______m2.
【错误解答】因为是块直角三角形空地,由勾股定理可得,32+42=52,所以第三条边长为3 m,此时直角三角形空地的面积:■×3×4=6(m2).
【错因剖析】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以及受勾股数3,4,5的影响,导致了错误. 在直角三角形中,要弄清哪个是直角,从而确定哪条是斜边,才能写出正确的勾股定理表达式.
【正确解答】此题要分两种情况:
(1) 当已知的4和5两边中有一条为斜边,则5是斜边,由勾股定理,另一直角边的长为3,此时三角形空地的面积■×3×4=6;
(2) 当已知的4和5两条边都是直角边时,此时三角形空地的面积为■×4×5=10.
故这块直角三角形空地的面积为6 m2或10 m2.
例2 已知,在△ABC中,AB=20,AC=15,BC边上的高为12,则BC边的长为_______.
【错误解答】先画出图形(如图1),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分别用勾股定理求BD和CD的长再相加即可.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202-122=256,则BD=16;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CD2=AC2-AD2=152-122=81,则CD=9.
所以BC=BD+CD=16+9=25.
【错因剖析】从以上过程可看出,其分析问题的思路清晰,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次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但是由于思维定势影响,就借助了“顺手”画出的∠C为锐角的三角形解决问题,而忽略了钝角三角形其高在形外的这种情形,因此导致漏解. 解决这类无图问题时,在借助图形分析的同时,要考虑解的多种可能性,避免漏解.
【正确解答】此题要分两种情况:
(1) 如图1,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202-122=256,则BD=16;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CD2=AC2-AD2=152-122=81,则CD=9.
所以BC=BD+CD=16+9=25.
(2) 如图2,同(1)可求得BD=16,CD=9,所以BC=BD-CD=16-9=7.
综上,BC边的长为25或7.
例3 如图3,等腰△ABC中,AB=AC
=10,底边BC=12,求一腰上的高CH的长.
【错误解答】因为CH⊥AB,在Rt△ACH和Rt△BCH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AH2=CH2,BC2-BH2=CH2,
因此102-AH2=CH2,122-BH2=CH2.
【错因剖析】
该同学借助图形,分析在已知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完全正确. 但是为什么最后这个题做不下去了?因为AH或BH的长度不知道,未知线段多导致其在解题过程中的无序,进而无法求解.
思路1:实际上,因为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无法直接求得CH的长,因此采用间接方法,即设AH=x,则BH=10-x,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分别表示出公共边CH2即可列方程求得AH,然后再求出CH的长.
解法1:设AH=x,则BH=10-x,在Rt△ACH和Rt△BCH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AH2=CH2,BC2-BH2=CH2,
因此102-x2=122-(10-x)2,解得x=■.
在Rt△ACH中,由勾股定理得
CH2=AC2-AH2=102-■2=■,
所以CH=■.
思路2:既然未知量是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腰为已知量,只要先求出面积即可. 因此想到作底边上的高,先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法2:如图4,作
AD⊥BC于点D.
因为AB=AC,AD⊥BC,所以BD=CD=■BC=6.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AD2=AB2-BD2=102-62=64,所以AD=8.
因为AD⊥BC,CH⊥AB,
所以S△ABC=■BC·AD=■AB·CH,所以CH=■=■.
例4 如图5所示的一块地,已知AD=4 m,CD=3 m,AD⊥DC,AB=13 m,BC=12 m,求这块地的面积.
【错误解答】因为AD⊥DC,考虑连接AC,则构造Rt△ACD,从而求得AC长为5,然后用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相减得这块地的面积.
在Rt△ACD中,AC2=CD2+AD2=32+42
=25,所以AC=5.
这块地的面积S=S△ABC-S△ADC=■AC·BC-■AD·CD=■×5×12-■×3×4=30-6
=24.
【错因剖析】这题的解题过程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AB=13 m”的条件难道多余吗?许多同学由于受特征结论及图的影响,直观判断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而没有进行推理,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正确解答】在Rt△ACD中,AC2=CD2+AD2=32+42=25,所以AC=5.
在△ABC中,由于AC2+BC2=AB2,所以∠ACB=90°.
因此这块地的面积S=S△ABC-S△ADC=■AC·BC-■AD·CD=■×5×12-■×3×4=30-6=24.
【错误解答】因为是块直角三角形空地,由勾股定理可得,32+42=52,所以第三条边长为3 m,此时直角三角形空地的面积:■×3×4=6(m2).
【错因剖析】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勾股定理的内涵——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以及受勾股数3,4,5的影响,导致了错误. 在直角三角形中,要弄清哪个是直角,从而确定哪条是斜边,才能写出正确的勾股定理表达式.
【正确解答】此题要分两种情况:
(1) 当已知的4和5两边中有一条为斜边,则5是斜边,由勾股定理,另一直角边的长为3,此时三角形空地的面积■×3×4=6;
(2) 当已知的4和5两条边都是直角边时,此时三角形空地的面积为■×4×5=10.
故这块直角三角形空地的面积为6 m2或10 m2.
例2 已知,在△ABC中,AB=20,AC=15,BC边上的高为12,则BC边的长为_______.
【错误解答】先画出图形(如图1),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分别用勾股定理求BD和CD的长再相加即可.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202-122=256,则BD=16;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CD2=AC2-AD2=152-122=81,则CD=9.
所以BC=BD+CD=16+9=25.
【错因剖析】从以上过程可看出,其分析问题的思路清晰,在直角三角形中两次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但是由于思维定势影响,就借助了“顺手”画出的∠C为锐角的三角形解决问题,而忽略了钝角三角形其高在形外的这种情形,因此导致漏解. 解决这类无图问题时,在借助图形分析的同时,要考虑解的多种可能性,避免漏解.
【正确解答】此题要分两种情况:
(1) 如图1,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B2-AD2=202-122=256,则BD=16;
在Rt△ACD中,由勾股定理得,
CD2=AC2-AD2=152-122=81,则CD=9.
所以BC=BD+CD=16+9=25.
(2) 如图2,同(1)可求得BD=16,CD=9,所以BC=BD-CD=16-9=7.
综上,BC边的长为25或7.
例3 如图3,等腰△ABC中,AB=AC
=10,底边BC=12,求一腰上的高CH的长.
【错误解答】因为CH⊥AB,在Rt△ACH和Rt△BCH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AH2=CH2,BC2-BH2=CH2,
因此102-AH2=CH2,122-BH2=CH2.
【错因剖析】
该同学借助图形,分析在已知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完全正确. 但是为什么最后这个题做不下去了?因为AH或BH的长度不知道,未知线段多导致其在解题过程中的无序,进而无法求解.
思路1:实际上,因为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无法直接求得CH的长,因此采用间接方法,即设AH=x,则BH=10-x,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分别表示出公共边CH2即可列方程求得AH,然后再求出CH的长.
解法1:设AH=x,则BH=10-x,在Rt△ACH和Rt△BCH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AH2=CH2,BC2-BH2=CH2,
因此102-x2=122-(10-x)2,解得x=■.
在Rt△ACH中,由勾股定理得
CH2=AC2-AH2=102-■2=■,
所以CH=■.
思路2:既然未知量是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腰为已知量,只要先求出面积即可. 因此想到作底边上的高,先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法2:如图4,作
AD⊥BC于点D.
因为AB=AC,AD⊥BC,所以BD=CD=■BC=6.
在Rt△ABD中,由勾股定理得,
AD2=AB2-BD2=102-62=64,所以AD=8.
因为AD⊥BC,CH⊥AB,
所以S△ABC=■BC·AD=■AB·CH,所以CH=■=■.
例4 如图5所示的一块地,已知AD=4 m,CD=3 m,AD⊥DC,AB=13 m,BC=12 m,求这块地的面积.
【错误解答】因为AD⊥DC,考虑连接AC,则构造Rt△ACD,从而求得AC长为5,然后用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相减得这块地的面积.
在Rt△ACD中,AC2=CD2+AD2=32+42
=25,所以AC=5.
这块地的面积S=S△ABC-S△ADC=■AC·BC-■AD·CD=■×5×12-■×3×4=30-6
=24.
【错因剖析】这题的解题过程看起来没有问题,但是“AB=13 m”的条件难道多余吗?许多同学由于受特征结论及图的影响,直观判断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而没有进行推理,导致了错误的发生.
【正确解答】在Rt△ACD中,AC2=CD2+AD2=32+42=25,所以AC=5.
在△ABC中,由于AC2+BC2=AB2,所以∠ACB=90°.
因此这块地的面积S=S△ABC-S△ADC=■AC·BC-■AD·CD=■×5×12-■×3×4=3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