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校园作为文化的传承,在人们心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但在如今的快速发展之下,校园景观似乎也变成了“快餐景观”,很多高校存在着景观照抄照搬,或者是不搭调的设计。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场所精神的缺乏。场所精神注重精神上的归属感认同感,因此对于大学校园有着积极的影响与作用。
1.校园景观的现状
1.1盲目的照搬照抄。
在对校园景观进行设计是,常常不考虑实际情况,而强行将一切景观元素照搬进校园,又或者在校园中模仿一些中外古典园林等。这些鱼龙混杂的景观元素造成了校园景观缺少记忆点,场所精神的匮乏。
1.2文化内涵的缺失。
大学校园中的景观设计,很少将将在校园文化与地方特色作为其设计之本,千校一面,同质化严重。让其校园的场所精神成为一个空壳子、空口号。
1.3忽视师生的使用。
景观设计也是为使用者服务,校园景观同样如此,作为最常使用的师生,在设计是很少考虑到他们的使用习惯与需求,造成形式大于功能。
1.4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景观设计包括校园的景观设计,似乎都在热烈推崇,但是把场所精神的内容用于实际的案例非常鲜有,至此师生也无法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相关概念
场所是我们所指的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整体。这些物的总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场所的本质。一般而言,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意义,是人们存在于场所中的总体气氛,具体体现了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人若想要体味到这种场所的精神,即感受到场所对于其存在的意义,就必须要通过对于场所的定向和认同。场所精神的影响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场所本身的品质、场所的地域文化、场所的历史、场所的文脉、场所的使用者
3.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
3.1校园场所
大学校园与其他环境不同,整体性质较为单一,主要是为师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场所。校园类型的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是不同的。根据《中国大学评价》对学校的类型划分中,有七个不同的类型,即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财经类和政法类。
3.2校园地域文化
场所精神的丰富,首先便是体现在地域文化之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会演变出不同地貌特征与习惯,从而有了不同的场所精神。譬如同处在辽宁的大连与沈阳的高校便是两种不同的场所精神,同时校园的选址,是处在市中心还是近郊也会体现处不同的精神,校园内不同的风貌也是不同的精神体现,譬如依山而建的校园与地势平坦校园等。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反映的是校园所在地域中的风土人情和他们的价值取向的体现。
3.3校园的文脉的延续与发展
校园如果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场所精神便很容易形成,譬如北京大学,它距今也有百年历史,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它引导的近代的新思潮与新文化。而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表现了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体现校园的场所精神。
校园中的景观、构筑物等,也可以代表校园文化的物质展现,但是景观中的文化一般通过景观的“隐喻”得以呈现。除了水景之外,校园中的构筑物、植物、雕塑等都可以运用“隐喻”表达出校园的文化,它们的存在不只是单纯的创造,而是要表达极具深厚场所精神,对于建立学生在校园中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隐喻性的景观,体现文化元素和景观环境巧妙的融合,表达了大学校园中特有的场所精神,它包括了校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对于校园本身的自然环境,往往是与日常生活有者密切关联的景观空间,这些空间中的景观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价值的实现。
3.4尊重师生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场所精神中,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人的体验在景观中尤为重要。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有更多的是走出课堂,交往和参与更多的社会行为、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例如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行为需求,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这些场所为学生提供学习、交往和娱乐休闲的空间场所精神的体现,必然要与人的体验而获得。例如在学生驻足、小憩、玩耍时,自发性活动就会大量产生。天气好的情况下学生愿意在校园中的草坪晒晒太阳、享受阳光或者聚会,如果遇到冬天或者雨雪天,学生更愿意待在室内学习或者在咖啡馆休闲。行为是心理的反映,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根据人的行为特点进行场所的营造,是获得归属感的前提。
所以尊重师生的交往特征、打造符合他们心理归属感的景观空间,是获得体验的途径。
4.场所精神下校园景观的营造方法
4.1校园空间的合理规划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校园空间的合理规划是产生校园场所精神的前提,它使校园中的空间趋于合理,具有秩序并且界限分明。场所精神强调场所需要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都是在校园景观空间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有效的功能分区、适宜的空间尺度
4.2发扬地域文化精神
人的脑中会保留对场地的认知和感情,因此可以依据场所精神的内容,发扬地域精神,善于利用好地域中原本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植被都包含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应该根据场所精神中地域精神的内容,利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创造具有认同感的校园空间。同时展现了对校园生态的保护,而不造成不必要的生态资源流失,特别一些大型校园,校园中的生态环境甚至会影响到周围很大范围的场地,所以必须合理利用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设计。
4.3将文脉融入校园文化
将校园中的景观和文化元素结合,运用隐喻手法来塑造景观。最典型的便是校园的大门,他是校园的一种象征,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校园雕塑”是专门为校园设计的一系列的雕塑作品,它隐喻着学校深刻的精神内涵。雕塑同时可以美化校园并增加校园的趣味。优秀的雕塑作品是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的有效的传播载体,他隐喻着校园的历史内涵,能够反映校园的审美倾向、文化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气息,它们会深刻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人生观还有学生的世界观。
4.4基于师生的行为特征,塑造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校园的各类景观空间就成为学生交往的场所,它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它包括必要性的景观空间与自发性的景观空间,譬如学习空间、生活空间、运动空间、路网空间便是必要性的景观空间。
4.5基于师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具有归屬感的景观细部
归属感的产生是需要人的体验,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形成对场所的感知,并且加入思维而形成认知,在认知中渗入了感情因素才而产生归属感。包括心理体验的景观色彩,满足感的材料选择,烘托氛围的光影。
本文简单的从缺乏场所精神的校园谈起,通过对场所精神的解读,分析场所精神在校园中的应用,做出一个简单的总结分析。校园景观中的场所精神绝不是可以被快速建立,需要从方方面面展开。
参考文献:
[1]许军.现代建筑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探索——解读北京奥体公园似合院景观设计[J].全国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11.
[2]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5.
[3]杨字峤,路秉杰.场所的利用与塑造[J].中国园林,2008:10.
[4]刘书恺.“人间佛教”场所精神下的地域性表达[D].厦门:厦门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诗萌(1995.7—),女,汉族,河南安阳,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1.校园景观的现状
1.1盲目的照搬照抄。
在对校园景观进行设计是,常常不考虑实际情况,而强行将一切景观元素照搬进校园,又或者在校园中模仿一些中外古典园林等。这些鱼龙混杂的景观元素造成了校园景观缺少记忆点,场所精神的匮乏。
1.2文化内涵的缺失。
大学校园中的景观设计,很少将将在校园文化与地方特色作为其设计之本,千校一面,同质化严重。让其校园的场所精神成为一个空壳子、空口号。
1.3忽视师生的使用。
景观设计也是为使用者服务,校园景观同样如此,作为最常使用的师生,在设计是很少考虑到他们的使用习惯与需求,造成形式大于功能。
1.4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景观设计包括校园的景观设计,似乎都在热烈推崇,但是把场所精神的内容用于实际的案例非常鲜有,至此师生也无法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2.相关概念
场所是我们所指的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颜色的具体的物所组成的整体。这些物的总合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亦场所的本质。一般而言,场所都会具有一种特性或“气氛”。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征和意义,是人们存在于场所中的总体气氛,具体体现了场所创造者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人若想要体味到这种场所的精神,即感受到场所对于其存在的意义,就必须要通过对于场所的定向和认同。场所精神的影响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场所本身的品质、场所的地域文化、场所的历史、场所的文脉、场所的使用者
3.场所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体现
3.1校园场所
大学校园与其他环境不同,整体性质较为单一,主要是为师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场所。校园类型的不同,所具有的场所精神也是不同的。根据《中国大学评价》对学校的类型划分中,有七个不同的类型,即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农林类、医药类、财经类和政法类。
3.2校园地域文化
场所精神的丰富,首先便是体现在地域文化之中,不同的地域文化会演变出不同地貌特征与习惯,从而有了不同的场所精神。譬如同处在辽宁的大连与沈阳的高校便是两种不同的场所精神,同时校园的选址,是处在市中心还是近郊也会体现处不同的精神,校园内不同的风貌也是不同的精神体现,譬如依山而建的校园与地势平坦校园等。大学校园的场所精神离不开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反映的是校园所在地域中的风土人情和他们的价值取向的体现。
3.3校园的文脉的延续与发展
校园如果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场所精神便很容易形成,譬如北京大学,它距今也有百年历史,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它引导的近代的新思潮与新文化。而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有深刻的历史意义,表现了校园历史文脉的传承,体现校园的场所精神。
校园中的景观、构筑物等,也可以代表校园文化的物质展现,但是景观中的文化一般通过景观的“隐喻”得以呈现。除了水景之外,校园中的构筑物、植物、雕塑等都可以运用“隐喻”表达出校园的文化,它们的存在不只是单纯的创造,而是要表达极具深厚场所精神,对于建立学生在校园中的认同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具有隐喻性的景观,体现文化元素和景观环境巧妙的融合,表达了大学校园中特有的场所精神,它包括了校园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对于校园本身的自然环境,往往是与日常生活有者密切关联的景观空间,这些空间中的景观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价值的实现。
3.4尊重师生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
场所精神中,人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人的体验在景观中尤为重要。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的学习,还有更多的是走出课堂,交往和参与更多的社会行为、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行为特点,例如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行为需求,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活动场所,这些场所为学生提供学习、交往和娱乐休闲的空间场所精神的体现,必然要与人的体验而获得。例如在学生驻足、小憩、玩耍时,自发性活动就会大量产生。天气好的情况下学生愿意在校园中的草坪晒晒太阳、享受阳光或者聚会,如果遇到冬天或者雨雪天,学生更愿意待在室内学习或者在咖啡馆休闲。行为是心理的反映,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根据人的行为特点进行场所的营造,是获得归属感的前提。
所以尊重师生的交往特征、打造符合他们心理归属感的景观空间,是获得体验的途径。
4.场所精神下校园景观的营造方法
4.1校园空间的合理规划
在校园景观设计中,校园空间的合理规划是产生校园场所精神的前提,它使校园中的空间趋于合理,具有秩序并且界限分明。场所精神强调场所需要认同感与归属感,这些都是在校园景观空间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包括合理的空间布局、有效的功能分区、适宜的空间尺度
4.2发扬地域文化精神
人的脑中会保留对场地的认知和感情,因此可以依据场所精神的内容,发扬地域精神,善于利用好地域中原本的自然环境。这些自然环境如地形、气候、植被都包含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应该根据场所精神中地域精神的内容,利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创造具有认同感的校园空间。同时展现了对校园生态的保护,而不造成不必要的生态资源流失,特别一些大型校园,校园中的生态环境甚至会影响到周围很大范围的场地,所以必须合理利用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设计。
4.3将文脉融入校园文化
将校园中的景观和文化元素结合,运用隐喻手法来塑造景观。最典型的便是校园的大门,他是校园的一种象征,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校园雕塑”是专门为校园设计的一系列的雕塑作品,它隐喻着学校深刻的精神内涵。雕塑同时可以美化校园并增加校园的趣味。优秀的雕塑作品是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的有效的传播载体,他隐喻着校园的历史内涵,能够反映校园的审美倾向、文化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气息,它们会深刻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学生的人生观还有学生的世界观。
4.4基于师生的行为特征,塑造多层次的景观空间
校园的各类景观空间就成为学生交往的场所,它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它包括必要性的景观空间与自发性的景观空间,譬如学习空间、生活空间、运动空间、路网空间便是必要性的景观空间。
4.5基于师生的心理特点,创造具有归屬感的景观细部
归属感的产生是需要人的体验,人们通过感觉和知觉形成对场所的感知,并且加入思维而形成认知,在认知中渗入了感情因素才而产生归属感。包括心理体验的景观色彩,满足感的材料选择,烘托氛围的光影。
本文简单的从缺乏场所精神的校园谈起,通过对场所精神的解读,分析场所精神在校园中的应用,做出一个简单的总结分析。校园景观中的场所精神绝不是可以被快速建立,需要从方方面面展开。
参考文献:
[1]许军.现代建筑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探索——解读北京奥体公园似合院景观设计[J].全国第十一次建筑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11.
[2]吴威.园林的场所精神初探[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5.
[3]杨字峤,路秉杰.场所的利用与塑造[J].中国园林,2008:10.
[4]刘书恺.“人间佛教”场所精神下的地域性表达[D].厦门:厦门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刘诗萌(1995.7—),女,汉族,河南安阳,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