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因工作需要经常有机会观摩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或比赛课,从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课由于预设不当,导致“生成”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处理好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把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视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没有一条主线作引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不明确。二是教师只会机械地按照预设照本宣科,不能根据“生成”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预设进行调整或修改。不理解“设计”是全程性的,不仅在课前,也在课中。三是预设中对教学内容理解不深或教学目标处理不当,学习内容密度过大,或教学目标维度过多,造成不能因学设教的状况。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呢?
一、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设计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以生为本。所以,一切基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就要“目中有人”,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同样一首古诗,
不同的学段应把握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低段以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主;中段要求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领悟古诗的内容;高段则要求通过声调、节奏等来体味内容和情感。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要求,避免出现“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足”的现象。
当然,教师更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去作好教学预设。例如教学《五月端阳》(浙教版第十册)一文,为引领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享受节日的快乐,就可以让学生从“看看节日的景象、听听节日的声音、闻闻节日的气味、尝尝节日的味道、说说节日的情趣五个维度来选择兴趣点深入学文”,这样的预设顾及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个学生有文可学、有思可发、有话可说、有得可获,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以“研”助教,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进行设计
小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性和知识结构构建、学习能力提升的渐进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明白“教什么”(教学内容)比明白“怎么教”(教学方法)更重要。所以搞好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深入地研读教材。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真正读懂课文言语中的显信息、隐信息和潜信息: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思路的指向要简明,深入浅出,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
人教版第九册《慈母情深》,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小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母亲的拳拳爱心、浓浓爱意,他删繁就简,以文章主要内容为题来填空:“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提纲挈领,统率全文,展开教学。通过“课文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的专题研读,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和生命的呼吸。一唱三叹,层层递进,课时目标水到渠成,课堂教学效果凸显。
三、以“长”辅教,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风格特点出发进行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通过预设的魅力,让学生紧跟“节拍”有“节奏”地进行探究活动。这除了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外,很重要的一条还要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者个性化的“技能特长”,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的教师肢体语言很丰富,有的教师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擅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的则善于动手,做实验或制作直观教具等。显然,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是足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
窦桂梅老师语言功底扎实,富有激情,在课堂中她总是充分发挥这一特长,善用生动的语言来渲染课场,烘托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看,《再见了,亲人》中她的课堂语言:“为了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为了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至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大嫂失去了宝贵的双腿。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多少故事要讲,多少话语要说,让我们把深深的情化作离别的诵。”“请你和大娘最后一次告别——你的深情,大娘知道。”“大娘就是不走,我们只好请求她——大娘还是不走,我们只好恳求她——大娘仍然不走,我们只好哀求她——大娘还是不走,万般无奈,我们只好用军人的口气命令她——”。一声声、一回回,深情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拨动着孩子心底的那根弦,感染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生命在这里拔节,精神在这里丰厚,这样的课堂显然是有效的。
四、以“型”施教,从课的基本类型和课文特点出发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还要因课而导,这个“课”就是课文类型、课堂类型和课文特点。首先要考虑课的基本类型,课型一般根据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定。如小学语文课有识字课、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学习课等不同的形式。同样是阅读课,也还有初读课、研读课、复读课的区别。写作课更不一样,看图说话写话、作前指导、作文评讲、自改作文等等,都有不同的课型。因课文而异,在设计上也各有不同:诗歌的教学会全然有别于说明文的教学;童话的教学与寓言的教学大不一样。另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关注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有的极富情感性,有的凸显逻辑性,有的宜于反复诵读,有的更适合复述——这种种区别,都应当体现于各有特色的设计中。
五、以“情”设教,从课堂学情的生成实际出发修正设计
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难预测性。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必然具有“全程性”特点。即不仅有课前的设计,还有课中的设计。教师面对课堂上发生的节外生枝,必须调整课前的预设,临场作出应对性设计。显然,这种发生于现场的教学机智,同样是一种设计,它同样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想好应对方案,然后果断地予以实施。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发生于课堂进行时的瞬间,不在课前,而在课中而已。如一位老师执教《三个儿子》(人教版第四册)一课时,课后有个思考题:“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当老师把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时,一位孩子竟大声回答“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所以看不见另外两个儿子了。”课文的含义是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不动水时,就帮妈妈提水,孝敬妈妈,才是真正的好儿子。而这位学生的回答就相去太远了。针对学生在解读文本内涵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教师必须当场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这种机智的应对,从本质上看又何尝不是设计。所以,真正的有效设计,不仅仅是课前的预设,它必然会贯穿于教学全程。
一、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设计
新课程的理念就是以生为本。所以,一切基于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应成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原则。要做到从学生的已有知能水平出发进行预设,就要“目中有人”,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同样一首古诗,
不同的学段应把握不同的目标和要求:低段以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主;中段要求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领悟古诗的内容;高段则要求通过声调、节奏等来体味内容和情感。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路时,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要求,避免出现“消化不良”和“营养不足”的现象。
当然,教师更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能基础,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去作好教学预设。例如教学《五月端阳》(浙教版第十册)一文,为引领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享受节日的快乐,就可以让学生从“看看节日的景象、听听节日的声音、闻闻节日的气味、尝尝节日的味道、说说节日的情趣五个维度来选择兴趣点深入学文”,这样的预设顾及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个学生有文可学、有思可发、有话可说、有得可获,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以“研”助教,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进行设计
小学生知识学习的阶段性和知识结构构建、学习能力提升的渐进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师明白“教什么”(教学内容)比明白“怎么教”(教学方法)更重要。所以搞好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深入地研读教材。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真正读懂课文言语中的显信息、隐信息和潜信息: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学重点,教学思路的指向要简明,深入浅出,不要让一堂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与要求。
人教版第九册《慈母情深》,课文篇幅较长,共有35小节。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本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母亲的拳拳爱心、浓浓爱意,他删繁就简,以文章主要内容为题来填空:“我一直想买《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震耳欲聋)。我发现母亲极其瘦弱,当知道我要钱买书,母亲用(龟裂)的手将钱塞给我,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提纲挈领,统率全文,展开教学。通过“课文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的专题研读,引领学生一次次地亲吻文本、触摸文本、走进文本,感受文字背后作者真情的流淌和生命的呼吸。一唱三叹,层层递进,课时目标水到渠成,课堂教学效果凸显。
三、以“长”辅教,从教师自身的教艺特长和风格特点出发进行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要通过预设的魅力,让学生紧跟“节拍”有“节奏”地进行探究活动。这除了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外,很重要的一条还要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者个性化的“技能特长”,以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的教师肢体语言很丰富,有的教师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擅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的则善于动手,做实验或制作直观教具等。显然,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是足以提升教学有效性的。
窦桂梅老师语言功底扎实,富有激情,在课堂中她总是充分发挥这一特长,善用生动的语言来渲染课场,烘托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看,《再见了,亲人》中她的课堂语言:“为了志愿军,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为了志愿军,小金花失去了至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大嫂失去了宝贵的双腿。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多少故事要讲,多少话语要说,让我们把深深的情化作离别的诵。”“请你和大娘最后一次告别——你的深情,大娘知道。”“大娘就是不走,我们只好请求她——大娘还是不走,我们只好恳求她——大娘仍然不走,我们只好哀求她——大娘还是不走,万般无奈,我们只好用军人的口气命令她——”。一声声、一回回,深情的语言,动情的语调,拨动着孩子心底的那根弦,感染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生命在这里拔节,精神在这里丰厚,这样的课堂显然是有效的。
四、以“型”施教,从课的基本类型和课文特点出发进行设计
教学设计还要因课而导,这个“课”就是课文类型、课堂类型和课文特点。首先要考虑课的基本类型,课型一般根据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而定。如小学语文课有识字课、阅读课、写作课、口语交际课、综合学习课等不同的形式。同样是阅读课,也还有初读课、研读课、复读课的区别。写作课更不一样,看图说话写话、作前指导、作文评讲、自改作文等等,都有不同的课型。因课文而异,在设计上也各有不同:诗歌的教学会全然有别于说明文的教学;童话的教学与寓言的教学大不一样。另外,教师在设计时还得关注不同课文的不同特点:有的极富情感性,有的凸显逻辑性,有的宜于反复诵读,有的更适合复述——这种种区别,都应当体现于各有特色的设计中。
五、以“情”设教,从课堂学情的生成实际出发修正设计
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是具有不确定性,难预测性。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必然具有“全程性”特点。即不仅有课前的设计,还有课中的设计。教师面对课堂上发生的节外生枝,必须调整课前的预设,临场作出应对性设计。显然,这种发生于现场的教学机智,同样是一种设计,它同样需要教师审时度势,想好应对方案,然后果断地予以实施。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发生于课堂进行时的瞬间,不在课前,而在课中而已。如一位老师执教《三个儿子》(人教版第四册)一课时,课后有个思考题:“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当老师把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时,一位孩子竟大声回答“老爷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所以看不见另外两个儿子了。”课文的含义是因为只有第三个儿子看到妈妈提不动水时,就帮妈妈提水,孝敬妈妈,才是真正的好儿子。而这位学生的回答就相去太远了。针对学生在解读文本内涵时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教师必须当场拿出有效的应对方案,这种机智的应对,从本质上看又何尝不是设计。所以,真正的有效设计,不仅仅是课前的预设,它必然会贯穿于教学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