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是最大的江湖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xby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时把大部分时光交给校园,中年时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单位的人而言,很多时候,社会在我们的认知中,远远不及街头一个修自行车的。以前,老人们常说:“江湖险恶。”其实,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到现在,才明白母亲在耳边不知说了多少回那句话的涵义。
  那句话就是:“和人打交道,要多个心眼。”我明白母亲的这句话,同样是社会教给她的。如今,已是苍苍老人的母亲,又把她的处世之道说给我听。至少在母亲的心目中,我是个比较真诚、容易相信别人的“好孩子”。但这样的“好孩子”,在这个良莠难辩的社会中,难免会上当甚至受骗。从我大学毕业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我更明白了母亲的这句话,沒错!
  没摔过跟头,就不会走路;没呛过水,就不会游泳。同样,没有被现实撞过,就不会在社会混得如鱼得水。“社会是一所真正的大学。”它教给我们,远非书本上单一的理论;也远非课堂上单调的说教。它教给我们,更多的是如何同人打交道,怎样更好地在某个行业或领域发展。也难怪,很多高学历的人,难以融入社会,往往会被社会排挤或是排斥。这不能怪怨社会,只能怪怨这些高学历的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攻读课题或项目上,而缺乏深入社会、深入百姓的时间或机会,从而缺失了相应的社交能力。
  我真正感谢社会。尽管我也曾被社会的墙角,搞得头破血流;尽管,我那些年在社会上混,也屡屡碰壁。但我心里清楚,在社会上行走,如同江湖上行走,除了小心、谨慎,还须有高超的应对社会之能力。正因为我在这社会上摔过跟头,才有了今天的行走自如。尽管,社会如同江湖之险恶,江湖之多变,但我们总要去勇敢面对,巧妙化解,江湖不照样“海清河晏”吗?
  大多数时间,我不是在县区,就是在农村。因为,这是我了解社会、了解群众的最好方式。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见过、经历过,才拥有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社会认知。在和农民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许许多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在同干部的交谈中,我也知晓了许许多多课堂上所没有的常识。
  社会就是最大的江湖,江湖就是最大的社会。
  这个社会,还真的很江湖!
其他文献
我的大学经历是比较特殊时代的产物,可能对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我在大学任教许多年,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回顾一下,大学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是我希望看到的,或者是我觉得,如果具有这些品质,将来能够发展得更好。我女儿上大学时,我给她的建议是,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你们在高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识的河流,在大学看到的是湖海,读了研究生接触到汪洋。在大学期间找到
从参加工作以来,在履历表“家庭出身”一栏里我都填上“官僚地主”。在那个动不动就“查三代”的年代,我这个家庭出身显然是极不光彩的,也难怪在我申请报考大学时会遭到一些革命同志的反对。不过,我运气很好,人事科的一位女组长(也许是副组长)坚持同意我的报名。她的论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不能自己选择,重在个人表现”,举的例子就是:“她本人工作积极努力,曾在全社大会上受到过社长表扬”。平时我
我的故乡是在中国大陆的江苏省,被称为江南的地方。村庄里面有很多老人,我小的时候跟他们在一起玩。其中有一个老人永远在跟我说一些话。他在家里种菜,很普通,胡子当时都已经白了。村里人都觉得这个老头是个疯子,觉得这个人不可理喻。他也经常跑过来跟我讲一番话,但是他讲的话你是听不懂的,他讲半天,你不知道他说什么。我小时候也就把他看作是一个疯子。这个人离他远一点,非常害怕。他对人非常和善。但他究竟在说什么,我听
我们童年的时候,父亲和母亲与我的关系很深,尤其是母亲。记得小时候回家,父亲问我你考第几名,我说第二名。父亲就严厉地问,为什么不是考第一名?当我正发抖时,我母亲会一把把我抱走,说,别理你爸爸。我好感谢那样的拥抱,仿佛把一切无法承担的压力都舒解了。我常感觉母亲有一双魔术师的手:我小时候盖的被子,是我母亲亲手绣出来的;人家送我母亲十几种毛线,她打成毛衣,每年过年就把旧毛衣拆了,用旧毛线编成新花样,看来又
我曾有过一段多么热心写诗的时间,虽说多么短促。我倾听着一些飘忽的心灵的语言。我捕捉着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意象。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这种寂寞中的工作竟成了我的癖好,我不追问是一阵什么风吹着我,在我的空虚里鼓弄出似乎悦耳的声音,我也不反省是何等偶然的遭遇使我开始了抒情的写作。我们幼时喜欢收藏许多小小的玩具,一个古铜钱,一枚贝壳,一串从旧宫灯上掉下来的珠子,等到我们长
失明之前,A是个画家。失明之后,他只能在头脑中继续作画。那块画布不再有边界的限制,上下左右前后全都任他涂抹,可以拉近缩小也可以无限推远放大。他感觉自己就是上帝,在空荡荡的黑暗中央构思。他说:“这里有一棵树,树干像女人的身体一样柔软,树枝垂下来像划过夜空的流星。”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在树的背后,接近地平线的地方,有一座荒芜的城市,像一片腐烂的树叶趴在那里。但是教堂的尖顶穿透树叶,一些黑蚂蚁般的生命
每个教书的人都要将自己研究学习的东西,这个手拿进来,另外一个手送出去,在自己的脑子里做一番筛检做一番整理,借书本与讲演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得到系统性的知识,我认为这是教书者的责任。知识是死的,教育是活的,如果知识只是一套固定的数据,不如买一部百科全书给学生,有问题去查就是了。我们要给学生的不是一个死的知识,不是灌输数据、灌输知识,我们要给学生的是驾驭知识的能力、判断知识的能力以及内化知识最后因知识而成
南宋初年,有人问岳飞,何时才能天下太平,岳飞回答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命,则太平矣。”岳飞这句有名的话见于其孙岳珂所编《金佗稡编》卷九。这是岳飞的期许。这种期许折射出文官中饱私囊与武官贪生怕死的污浊现实。过了近百年,到了南宋后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吴兴备志》卷五记载,杨万里的长子杨长孺担任湖州知州,打击地方豪强,与皇族秀王发生冲突。秀王打算向这个不晓事的知州行贿,便派人问,“要钱否”,杨长孺
战国名将吴起,与《孙子兵法》的作者、春秋时代的孙武齐名,出生于卫国,求仕于鲁、魏、楚。在卫国,他似乎是愤青;在鲁国,他被斥为残忍薄行的小人;在魏国,他被视为节廉实干的君子;在楚国,他又成了为国捐躯的改革家。吴起文武双全,功高盖世,却死于非命!吴起的悲剧人生,始自他的青少年时代。吴起出身于卫国一个商民家庭,因游仕求官,耗尽家财,官没有做成,却遭人讥笑。他一怒之下,杀死了这些讥讽他的乡人,逃离卫国。临
大凡我们到一个私人禁地,亦或专业场所,譬如饭店后厨,就会迎来一张告示:“闲杂人等,切莫入内。”紫禁城,从皇帝居所来讲,是私人禁地;从大臣们上朝办公之地来说呢,是专业场所,可说是双重禁地。一般人都会自归“闲杂人等”,也会认为其地庄严不可亵犯,所以想当然认为,“切莫入内”是被严格执行的。但事实上,宫城的规矩一向就是被用来打破的,闲杂人等,要么是皇帝招的,要么是自己混进去的,断断不乏。明代宫城最招闲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