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大学经历是比较特殊时代的产物,可能对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太大的意义,不过,我在大学任教许多年,可以从老师的角度回顾一下,大学生身上的哪些品质是我希望看到的,或者是我觉得,如果具有这些品质,将来能够发展得更好。
我女儿上大学时,我给她的建议是,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你们在高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识的河流,在大学看到的是湖海,读了研究生接触到汪洋。在大学期间找到你最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人首先是要做他最想做的事情,那么他才可能做到最优秀的程度。第二件事,在大学里要交好朋友。在大学四年里交的朋友是你终生的朋友。交朋友不是说你关注人际网络———这个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将来会对你的事业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应该追求什么东西?我回想到,有一个美籍华人朋友的孩子上大一时找我交流。他说他准备在四年里读双学位,这对学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他一开始就把大学四年中上课的每一个学分都计划得非常好,一个都不能错,错了一分就会无法达到双学位的学分要求。从第一个学期到最后那个学期他都计划得清清楚楚。我听他讲了之后就非常可怜他。本来大学是你寻找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机会。但是你如果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的主见了,你像小鱼一样从河流游向湖海,但是还没来得及看见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非常窄的目标,奔着这个目标去了,而周围的很多东西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人生,是一种追求,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
我们朋友聚会时,有时会讨论到如何教育子女的话题。我的一位物理学朋友提出,不应该任由孩子去自我寻求,在孩子发展路途上的关键时候,如果有人指点一下,他就可能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不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他说的也很有道理,因此,第二面之词,是有心地去听听别人的意见。不是说别人说的你都接受,而是有心地去看怎么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而不是自己闷着头一根筋地走下去。我碰到过一些学生,他们有很强的自信,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觉得我们需要每过一段时间来反省一下自己。
在大学读书需要注意的就是,专业的热点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我们的职业生涯是长期的,终生的。大学期间,重要的是怎么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和宽广的视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现在最热的是计算机,非常火,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学生创业,常常听到一些人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故事。但是你到公司后的职业生涯中,总是要去做管理工作的。硅谷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大约是二三十岁。过了这个年龄段以后大多会从事各种管理工作。你需要能够不断适应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变化。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是在大学里打下的。所以我觉得在大学的时候,应当尽量去补短板,而不是拼命发挥你的特长。你去把自己不知道的补好,就有了一个未来应对各种情形的工具箱,将来打开这个工具箱就能够找到针对各种情形的工具啦。如果只按着一条路走,你可能刚毕业时走得很好,但是将来可能变成那种只能在一类工作里生存的人。
大学阶段正是年轻人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這个阶段,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很小的事情,就是作息时间,需要平衡兼顾,有松有驰,有学习有锻炼。另外一个是培养对待工作的基本素质。这个说起来很难讲。我来举几个例子。斯坦福有这样一个传统,让本科生和老师做研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兴趣。我也因此和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多有接触。我的项目需要学生有中文能力,所以我有一些从大陆台湾或新加坡来的会讲中文的学生做研究助手。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在踏实认真的素质方面,差别比较明显。从智力上面来说,大陆的学生聪明能干。要从踏实认真上来说,大陆来的学生总体来说不如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观察,其他的同事也有类似的观察。为什么?我没有答案,留给你们去观察思考。
每年在新生入学时,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会邀请中国裔的教授给新生谈谈大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有一年请我去讲时,我针对研究生的学业态度,讲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个斯坦福录取的研究生,你在未来职业发展的竞赛场的起跑线上,已经站在最好的位置上。但是,在任何在一个领域中,常常有数百个优秀人才竞争,而好的职位为数不多。有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担心所学的专业将来就业机会不好,就开始寻找退路。他们一开始就担心,万一我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所以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后路,而不是全力在学习途中奔跑竞争。当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以最大速度往前跑的时候,你分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准备后路,结果是,毕业时你的学术训练和成就就不如其他人,所以最后一定会没有竞争力。就是说,你预期自己可能做不好,分心为自己准备后路,于是不能全力去提高自己在这个领域中的学术能力,那么,结果恰恰是你在竞争中不能成功。所以我想说的是,每做一件事,就应该踏踏实实做好。这是一个基本素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的问题是,在常青藤大学读书,从收入回报来看,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作用?他们比较了两类学生,他们都被常青藤大学录取了,一类学生去了常青藤大学读书,另一类学生去了公立大学读书。这个研究发现,这两类毕业生的毕业起薪有显著不同,常青藤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明显高于后一类毕业生。但工作五年以后,这两类人的工资没有显著差异。为什么?一个人的大学经历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能力和素质实际上最终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我最后要讲的一点是,我们应该永远抱有学生的心态,总是有好奇心,总是想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知识上的或者能力上的。我们周围有许多颇有成就的人士。但成就是相对的。如果你把周围同事作为参照群体,或把自己的领域定义的足够小,你可能是最有成就的。但如果你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领域中,拿我自己来说,如果不是把自己放在社会学的一个领域,而是社会学这个学科、社会科学这个更大的范围,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巨大的努力空间。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来比较,你才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选自《管理学》
我女儿上大学时,我给她的建议是,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尽管你们在高中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在高中看到的只是知识的河流,在大学看到的是湖海,读了研究生接触到汪洋。在大学期间找到你最喜欢做的事情,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人首先是要做他最想做的事情,那么他才可能做到最优秀的程度。第二件事,在大学里要交好朋友。在大学四年里交的朋友是你终生的朋友。交朋友不是说你关注人际网络———这个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你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将来会对你的事业和认知都有很大的帮助。
大学应该追求什么东西?我回想到,有一个美籍华人朋友的孩子上大一时找我交流。他说他准备在四年里读双学位,这对学分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他一开始就把大学四年中上课的每一个学分都计划得非常好,一个都不能错,错了一分就会无法达到双学位的学分要求。从第一个学期到最后那个学期他都计划得清清楚楚。我听他讲了之后就非常可怜他。本来大学是你寻找自己的兴趣、发现自己的机会。但是你如果一开始就有非常强的主见了,你像小鱼一样从河流游向湖海,但是还没来得及看见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有一个非常窄的目标,奔着这个目标去了,而周围的很多东西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人生,是一种追求,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
我们朋友聚会时,有时会讨论到如何教育子女的话题。我的一位物理学朋友提出,不应该任由孩子去自我寻求,在孩子发展路途上的关键时候,如果有人指点一下,他就可能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不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他说的也很有道理,因此,第二面之词,是有心地去听听别人的意见。不是说别人说的你都接受,而是有心地去看怎么把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而不是自己闷着头一根筋地走下去。我碰到过一些学生,他们有很强的自信,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我觉得我们需要每过一段时间来反省一下自己。
在大学读书需要注意的就是,专业的热点是在不断变化的,而我们的职业生涯是长期的,终生的。大学期间,重要的是怎么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和宽广的视野,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现在最热的是计算机,非常火,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学生创业,常常听到一些人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故事。但是你到公司后的职业生涯中,总是要去做管理工作的。硅谷工程师的平均年龄大约是二三十岁。过了这个年龄段以后大多会从事各种管理工作。你需要能够不断适应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变化。基本技能和知识结构是在大学里打下的。所以我觉得在大学的时候,应当尽量去补短板,而不是拼命发挥你的特长。你去把自己不知道的补好,就有了一个未来应对各种情形的工具箱,将来打开这个工具箱就能够找到针对各种情形的工具啦。如果只按着一条路走,你可能刚毕业时走得很好,但是将来可能变成那种只能在一类工作里生存的人。
大学阶段正是年轻人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這个阶段,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很小的事情,就是作息时间,需要平衡兼顾,有松有驰,有学习有锻炼。另外一个是培养对待工作的基本素质。这个说起来很难讲。我来举几个例子。斯坦福有这样一个传统,让本科生和老师做研究,培养本科生的研究兴趣。我也因此和本科生在研究过程中多有接触。我的项目需要学生有中文能力,所以我有一些从大陆台湾或新加坡来的会讲中文的学生做研究助手。不同国家地区的同学在踏实认真的素质方面,差别比较明显。从智力上面来说,大陆的学生聪明能干。要从踏实认真上来说,大陆来的学生总体来说不如其他文化背景的学生。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观察,其他的同事也有类似的观察。为什么?我没有答案,留给你们去观察思考。
每年在新生入学时,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会邀请中国裔的教授给新生谈谈大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有一年请我去讲时,我针对研究生的学业态度,讲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一个斯坦福录取的研究生,你在未来职业发展的竞赛场的起跑线上,已经站在最好的位置上。但是,在任何在一个领域中,常常有数百个优秀人才竞争,而好的职位为数不多。有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就担心所学的专业将来就业机会不好,就开始寻找退路。他们一开始就担心,万一我毕业时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啊?所以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后路,而不是全力在学习途中奔跑竞争。当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以最大速度往前跑的时候,你分心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来准备后路,结果是,毕业时你的学术训练和成就就不如其他人,所以最后一定会没有竞争力。就是说,你预期自己可能做不好,分心为自己准备后路,于是不能全力去提高自己在这个领域中的学术能力,那么,结果恰恰是你在竞争中不能成功。所以我想说的是,每做一件事,就应该踏踏实实做好。这是一个基本素质。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的问题是,在常青藤大学读书,从收入回报来看,对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到底有没有作用?他们比较了两类学生,他们都被常青藤大学录取了,一类学生去了常青藤大学读书,另一类学生去了公立大学读书。这个研究发现,这两类毕业生的毕业起薪有显著不同,常青藤大学毕业生的起薪明显高于后一类毕业生。但工作五年以后,这两类人的工资没有显著差异。为什么?一个人的大学经历固然重要,但是他的能力和素质实际上最终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
我最后要讲的一点是,我们应该永远抱有学生的心态,总是有好奇心,总是想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知识上的或者能力上的。我们周围有许多颇有成就的人士。但成就是相对的。如果你把周围同事作为参照群体,或把自己的领域定义的足够小,你可能是最有成就的。但如果你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领域中,拿我自己来说,如果不是把自己放在社会学的一个领域,而是社会学这个学科、社会科学这个更大的范围,就会发现自己还有巨大的努力空间。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来比较,你才有动力去做得更好。
选自《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