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化在走进现代课堂的同时,以其资源的丰富性,知识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形象性、新颖性等优势在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模式改造中起着重要作用。探讨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改进和实施小学语文高年级的“教与学”模式,应当重点着眼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运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调节“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与学;启发讨论式;学科交叉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准确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学科,其学科蕴含着基础的语言元素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的教育使命在于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語言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起其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和感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语文还肩负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之所以明晰小学语文的使命,其意义在于只有在掌握语文学科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详细准确地调整“教”的内容与方式,并帮助学生设计对应的“学”的机制。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实效性
(一)通过信息技术合理设计“启发讨论式”教法
新课改一直强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启发式教 学、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甄别,来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在信息化背景下,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启发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认真科学地设计授课环节。以课文《为人民服务》为例,这篇课文具有较为重要的思想导向的教育意义,故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为帮助学生理解“张思德精神”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在授课中,首先需要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以电影《张思德》为课程的导入,在学生观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对“张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思德精神包括什么样的内涵”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将这个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观影后简单制作关于电影的幻灯片,并分组进行小组演讲。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深入了解张思德的宝贵品格。
(二)通过信息技术合理设计“学科交叉式”教法
信息技术在进入语文课堂的同时,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集“采集、分析、选择、分享、反馈、创造”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处理平台。在此基础上使得各个学科的边缘不再难以逾越,学科之间的交叉认知和交叉学习能有效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对于提高其整体学科素养也会有不小的益处。同样以《为人民服务》为例,这篇课文其实还包括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政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收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党的指导思想以至于后来上升为我们党的宗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样在学生学习党的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那一特殊历史时期党的方针和思想的历程。这种多学科交叉认知学习,给予学生对文章更为丰满的认知。这些教学环节和教法的设计都要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地进行资料收集、选择、展示,它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教与学的途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有效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感知力
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其“形象化、多样性”等优势能通过视频、音乐、即时互动等形式呈现学科知识,这种知识表现形式能够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感知,烘托必要的情境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成长。在《为人民服务》中通过影片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知张思德这一优秀模范人物,影片中所呈现的时代背景,包括革命先辈们艰苦的工作环境、乐观朴实坚毅的性格。在影片中,通过演员的优质演绎重现这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进一步延伸出一代优秀革命先辈的朴实高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秉持着这一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悟,都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成长。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重点掌握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能培养学生多维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捕捉更多的细节和有效信息,更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古诗词《七步诗》中,在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曹植的生平以及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后,引导学生就“萁”和“豆”所代指的深意进行思考,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深意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像和音频这种形象化的信息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好奇心,这能吸引其更多的注意力。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创新授课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的工作成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的效率的提高,实现“教与学”模式的进化,助力小学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波.探讨小学语文的教与学[J].新课程,2016(10).
附
【关键词】教与学;启发讨论式;学科交叉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准确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使命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基础性学科,其学科蕴含着基础的语言元素和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的教育使命在于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語言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起其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和感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语文还肩负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帮助其养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之所以明晰小学语文的使命,其意义在于只有在掌握语文学科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才能详细准确地调整“教”的内容与方式,并帮助学生设计对应的“学”的机制。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实效性
(一)通过信息技术合理设计“启发讨论式”教法
新课改一直强调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启发式教 学、讨论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甄别,来锻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这本身也是一种学习。在信息化背景下,在授课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启发讨论式”教学,需要教师认真科学地设计授课环节。以课文《为人民服务》为例,这篇课文具有较为重要的思想导向的教育意义,故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所侧重,为帮助学生理解“张思德精神”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在授课中,首先需要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以电影《张思德》为课程的导入,在学生观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性地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对“张思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张思德精神包括什么样的内涵”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将这个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观影后简单制作关于电影的幻灯片,并分组进行小组演讲。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深入了解张思德的宝贵品格。
(二)通过信息技术合理设计“学科交叉式”教法
信息技术在进入语文课堂的同时,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与学习资源,它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集“采集、分析、选择、分享、反馈、创造”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处理平台。在此基础上使得各个学科的边缘不再难以逾越,学科之间的交叉认知和交叉学习能有效提高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对于提高其整体学科素养也会有不小的益处。同样以《为人民服务》为例,这篇课文其实还包括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政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收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党的指导思想以至于后来上升为我们党的宗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样在学生学习党的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那一特殊历史时期党的方针和思想的历程。这种多学科交叉认知学习,给予学生对文章更为丰满的认知。这些教学环节和教法的设计都要借助信息技术,充分地进行资料收集、选择、展示,它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教与学的途径。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有效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感知力
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其“形象化、多样性”等优势能通过视频、音乐、即时互动等形式呈现学科知识,这种知识表现形式能够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感知,烘托必要的情境氛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成长。在《为人民服务》中通过影片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知张思德这一优秀模范人物,影片中所呈现的时代背景,包括革命先辈们艰苦的工作环境、乐观朴实坚毅的性格。在影片中,通过演员的优质演绎重现这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进一步延伸出一代优秀革命先辈的朴实高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秉持着这一宗旨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而奋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这种深层次的情感体悟,都需要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引导学生想象力和感知力的成长。
(二)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需要重点掌握的一种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能培养学生多维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捕捉更多的细节和有效信息,更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古诗词《七步诗》中,在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曹植的生平以及作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后,引导学生就“萁”和“豆”所代指的深意进行思考,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这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能帮助学生理解诗中深意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感情。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图像和音频这种形象化的信息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好奇心,这能吸引其更多的注意力。合理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创新授课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的工作成效,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的效率的提高,实现“教与学”模式的进化,助力小学语文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静波.探讨小学语文的教与学[J].新课程,2016(10).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