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MRI影像学特征与视功能障碍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垂体瘤MRI影像学特征的研究,结合患者的神经眼科学表现,进一步探讨垂体瘤导致患者视功能障碍的可能原因.方法 将48例垂体瘤患者分为视交叉受压移位和视交叉未受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的差异.以MRI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肿瘤的相对高度为自变量,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值为应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48例垂体瘤患者中,38例(79%)视交叉受压向上移位,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78%和54%,10例(21%)视交叉未受肿瘤压迫,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分别为60%和30%,两组患者视力下降率和视野缺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RI正中矢状位和冠状位肿瘤相对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0±1.2(0.0~5.5)cm和1.7±1.1(0.0~5.0)cm,双眼视力下降值平均0.9±0.6(0.0~1.9),肿瘤的相对高度与患者双眼视力下降值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除视交叉受肿瘤压迫和"窃血"机制外,视交叉供血动脉受累亦可能是垂体瘤患者出现视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微小血管吻合技术是显微神经外科操作技术的一个重要领域.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烟雾病、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流重建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等领域.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如何快速掌握这一技术是广大基层医院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虽然国内许多大型医疗中心举办了多种为期不等的显微外科操作培训班,但血管吻合技术的成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实验室长期培训保持该技术的熟练程度。
期刊
颅脑手术后在手术区伴发血肿多见,但在远隔部位血肿少见.我科自2007年3月至2008年7月共进行择期手术387例,其中发生4例远隔部位血肿,现报告如下。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我科共收治重型颅脑创伤病人56例,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25~61岁,平均45岁,脑挫裂伤伴同侧急性硬膜下血肿45例,脑挫裂伤伴同侧脑内血肿7例,脑挫裂伤伴对侧硬膜外血肿4例.GCS 3~5分49例,5~8分7例.术前患者一侧瞳孔散大者43例,双侧瞳孔均散大6例.56例病人均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术后减压窗压力较高,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自2003年8月至2007年8月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154例.男91例,女63例.年龄35~79岁,平均58.5岁.所有病人入院时血压均高于正常,有明确高血压病史112例。
期刊
患者男,56岁.因右下腹及右股疼痛并束带感2个月,右手及右足麻木1个月入院.20年前患者因左正中神经神绛纤维瘤手术治疗。
期刊
我科设计了一种包头带(专利号:ZL2007300079029),介绍如下.  1.构造与原理:如图1示,包头带由一主带(A)与五条副带(B)构成,每条副带外侧面有不同高度对应一致的三个绳孔(E).主带两端的内外面分别有一条用于固定的粘贴(C),绳子(D)用于穿过每条副带的一个绳孔以固定副带。
期刊
对于局限型垂体腺瘤(直径<2 cm,鞍内)采取传统的经鼻蝶窦入路可全切肿瘤.而对于侵袭性垂体腺瘤(直径>2 cm,侵入鞍旁海绵窦),如何行扩大入路尽可能切除肿瘤引起广泛的讨论。
期刊
1983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神经外科共收治脑膜瘤598例,其中非凸面的大型(≥5 cm)、巨大型(≥7 cm)脑膜瘤109例,现总结如下。
期刊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积水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6岁。
期刊
开颅手术中骨瓣的固定方法很多,多年来我们采用丝线网织固定骨瓣,简单易行,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