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履行社会职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部门与机构,被称之为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的发展与工作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着广大市民的物质生活。财务是事业单位的重要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优与劣,将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否。本文首从财务管理的缺陷与提高财务管理质量的措施展开探讨。
三十多年以来,有关财务理论体系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在财务目标的定位方面,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财务环境、财务制度不同,所以意见纷杂。至今,我国仍然没有统一的财务理论体系。在国民经济的组成中,事业单位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家并没有出台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提出政策性的指导。自企业开始财务改革以来,我国财政部门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各项制度、准则、条规等。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与之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能仅限于管理预算资金和收支,而是应该将绩效作为管理工作的导向,将绩效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缺陷
(一)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的改革不彻底
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个别财务部门的责任人并没有足够重视会计业务与资金控制,财务管理缺少科学、行之有效的体制,没有建立会计制度或制度不完善,单位内部缺少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监控,以至于资金管理不受控制,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甚至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此外,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等、靠、要”的传统工作观念仍然存在于事业单位,员工不具备创新理念,缺少竞争意识,毫无开源节流的工作思想,对事业单位的效益漠不关心,没有工作热情。在经济责任的追究制度方面,事业单位也十分缺乏,财务管理采取“粗放”的工作方式,加之不健全的规范制度、薄弱的监管机制,让财务管理工作完全失去了科学性。
(二)财务制度松懈、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在我国财政部颁发的《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但凡采取的是独立核算,无论是国家机构、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应该遵循《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法》,从检查、整改两方面构建和谐的财务管理秩序,保证记账、报账、算账等一切财务活动符合国家的相关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保证财务管理的制度性、规范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存在一些制度不允许的行为,审批与核算手续存在漏洞,甚至出现弄虚作假、亏空公款等严重的违法现象。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失去了原本的调节与杠杆作用,只是将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当成简单的要钱、花销、算账、报账,让财务管理完全脱离了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最终让财务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体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三)编制预算不具备约束性
有的事业单位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根本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更缺少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规划。负责编制预算的管理者,没有专门委派工作人员调查、核实去年的财务支出与今年的财务需求情况,也没有定期学习编制预算的理念与工作要求,仅仅让财务人员采用“数字分割”的方式来完成编制预算,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预算的不准确,支出和实际支出情况差距甚远,编制预算完全失去了指导作用,导致事业单位的活动经费预算严重超支。
(四)不合理的会计集中核算
十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更加透明,各项监督控制也更加规范,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然而,作为财务管理与财政体系的关键环节,财政资金的缴拨却经常在编制预算、执行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我国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在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制度,并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的,相对先进;但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制度却是完全立足于我国的财政体制建立的,相对落后,两者严重脱节,不能彼此促进;②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资金流向及用途,根本不能通过传统的财政体制得以体现,如果仍然沿用事业单位当前的预算来对资金的支付情况、资金的用途进行管理,根本无法控制资金流向,而且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非常复杂,十分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行。
二、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性的措施探讨
(一)提高编制预算的规范性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编制预算,这项工作贯穿在整个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从而为其他财物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事业单位若要实施某项管理制度,或者开展财政收支管理,则必须要通过预算来完成。换言之,预算是事业单位开展工作、长远发展的前提。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上到政府,下至所属单位,全部应该针对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监管、审批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形成符合事业单位工作现状的预算管理体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
在《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會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的一切财务管理活动,都应该遵循《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展开。管理人员务必落实《会计法》提到的职责,严格监管财务部门,督促其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建立财务监督体系,并纳入事业单位的约束机制中,让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强化经济管理工作,最大化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电算会计信息系统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进步,越能体现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在还未实现自动化办公的条件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很难顺利开展。为此,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将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应用于财务部门,培养财务人员统一学习软件,提供工作效率,让财务人员掌握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为财务管理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
(四)严格控制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
所谓财政专项资金,指的是事业单位按照政府部门的方针政策,用于开展中药工作、发展重大事业的、由财政下拨的指令性经费,其特点是数额巨大、用途明确、专款专用以及单纯核算。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支出都有严格规定,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是顺利完成重要任务的根本保障。正是由于财政资金中有一部分是专项资金,而且涉及诸多项目,责任重大,所以,事业单位更应该分类管理、统一核算,务必做到专款专用。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合理的编制预算、科学的分配资金,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核算资金,节约资金的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是财务管理的职责所在,更是保护国有资产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应立足于现状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从预测、监督、控制各方面控制财政资金,保证事业单位长远、稳定的发展。(河南省焦作市城郊水利工程管理局)
三十多年以来,有关财务理论体系与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始终没能达成共识。在财务目标的定位方面,由于各事业单位的财务环境、财务制度不同,所以意见纷杂。至今,我国仍然没有统一的财务理论体系。在国民经济的组成中,事业单位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家并没有出台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只是提出政策性的指导。自企业开始财务改革以来,我国财政部门也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各项制度、准则、条规等。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与之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能仅限于管理预算资金和收支,而是应该将绩效作为管理工作的导向,将绩效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缺陷
(一)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的改革不彻底
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个别财务部门的责任人并没有足够重视会计业务与资金控制,财务管理缺少科学、行之有效的体制,没有建立会计制度或制度不完善,单位内部缺少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监控,以至于资金管理不受控制,资金不能有效利用,甚至存在严重浪费的现象。此外,财务管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等、靠、要”的传统工作观念仍然存在于事业单位,员工不具备创新理念,缺少竞争意识,毫无开源节流的工作思想,对事业单位的效益漠不关心,没有工作热情。在经济责任的追究制度方面,事业单位也十分缺乏,财务管理采取“粗放”的工作方式,加之不健全的规范制度、薄弱的监管机制,让财务管理工作完全失去了科学性。
(二)财务制度松懈、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在我国财政部颁发的《关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但凡采取的是独立核算,无论是国家机构、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应该遵循《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与《会计法》,从检查、整改两方面构建和谐的财务管理秩序,保证记账、报账、算账等一切财务活动符合国家的相关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水平,保证财务管理的制度性、规范性与科学性,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然而,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经常存在一些制度不允许的行为,审批与核算手续存在漏洞,甚至出现弄虚作假、亏空公款等严重的违法现象。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忽略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财务管理失去了原本的调节与杠杆作用,只是将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当成简单的要钱、花销、算账、报账,让财务管理完全脱离了事业单位的其他工作,最终让财务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无法体现出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三)编制预算不具备约束性
有的事业单位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工作,根本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更缺少对事业单位长远发展的规划。负责编制预算的管理者,没有专门委派工作人员调查、核实去年的财务支出与今年的财务需求情况,也没有定期学习编制预算的理念与工作要求,仅仅让财务人员采用“数字分割”的方式来完成编制预算,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预算的不准确,支出和实际支出情况差距甚远,编制预算完全失去了指导作用,导致事业单位的活动经费预算严重超支。
(四)不合理的会计集中核算
十多年前,我国开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更加透明,各项监督控制也更加规范,资金的使用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然而,作为财务管理与财政体系的关键环节,财政资金的缴拨却经常在编制预算、执行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我国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在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制度,并立足于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的,相对先进;但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制度却是完全立足于我国的财政体制建立的,相对落后,两者严重脱节,不能彼此促进;②事业单位的财政支出、资金流向及用途,根本不能通过传统的财政体制得以体现,如果仍然沿用事业单位当前的预算来对资金的支付情况、资金的用途进行管理,根本无法控制资金流向,而且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非常复杂,十分不利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推行。
二、保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性的措施探讨
(一)提高编制预算的规范性
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编制预算,这项工作贯穿在整个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从而为其他财物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事业单位若要实施某项管理制度,或者开展财政收支管理,则必须要通过预算来完成。换言之,预算是事业单位开展工作、长远发展的前提。根据《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上到政府,下至所属单位,全部应该针对预算的编制、调整、执行、监管、审批等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形成符合事业单位工作现状的预算管理体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二)加强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
在《国务院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會计工作质量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的一切财务管理活动,都应该遵循《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展开。管理人员务必落实《会计法》提到的职责,严格监管财务部门,督促其按照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建立财务监督体系,并纳入事业单位的约束机制中,让财务部门、财务人员严格依法履行职责,强化经济管理工作,最大化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电算会计信息系统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进步,越能体现出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但是,在还未实现自动化办公的条件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很难顺利开展。为此,作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首先要树立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将计算机等数字化设备应用于财务部门,培养财务人员统一学习软件,提供工作效率,让财务人员掌握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应用,为财务管理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持。
(四)严格控制财政专项资金的运行
所谓财政专项资金,指的是事业单位按照政府部门的方针政策,用于开展中药工作、发展重大事业的、由财政下拨的指令性经费,其特点是数额巨大、用途明确、专款专用以及单纯核算。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支出都有严格规定,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是顺利完成重要任务的根本保障。正是由于财政资金中有一部分是专项资金,而且涉及诸多项目,责任重大,所以,事业单位更应该分类管理、统一核算,务必做到专款专用。
三、结束语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合理的编制预算、科学的分配资金,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核算资金,节约资金的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是财务管理的职责所在,更是保护国有资产的有效手段。事业单位应立足于现状建立财务管理制度,从预测、监督、控制各方面控制财政资金,保证事业单位长远、稳定的发展。(河南省焦作市城郊水利工程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