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以及行为习惯要从小开始。让孩子能在小时候就养成一定的道德意识,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为培养怎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而设置,本门学科在原有的道德教育基础上又强化了法治的内容,将道德与法治的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0-0110
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其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小学生实际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将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促使小学生能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起到的作用展开策略性探究。
一、从日常生活中培养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能从日常生活做起[1]。对传统美德要有足够的发扬意识,如帮助残疾人或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帮助等,在过马路时,遇到拄着拐杖的老人时,小学生要能主动上前给予帮助,树立尊老爱幼的意识习惯,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传播正能量,弘扬传统美德。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向学生提问“对你近期的生活进行回顾,想一想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名实一致这几个方面,你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说一说为什么没做到?”由此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教导小学生平时在过马路时,不能随处丢垃圾,不乱吐痰。在外出游玩时,不随意踩踏草坪,不随便乱摘乱踩,不随意涂画古建筑。将随身的垃圾直接丢进垃圾箱,并能按照垃圾箱的类型分类投放垃圾。对待师长要尊敬、平等待人等。教育者要能对小学生进行更多的正面引导,使其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要能结合特定的场合使用相应的礼貌用语等,养成互敬互爱的好习惯。
二、从社会环境中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能从社会环境中养成,如今已经形成了法制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遵纪守法,其已经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2]。在这个法制社会的背景下,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能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需要。小学生要能更多地通过参加法治课程的学习并接受相关教育,对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有更多的了解。例如,在过马路时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不跟机动车争路,红灯出现时要停下来,不能在十字路口乱跑,在和同学玩耍时,不乱偷乱抢,不打架斗殴,不做危害社会安全的事,树立一定的法治意识。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之初通过举例帮助小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并结合一定的事件让小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告诉学生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只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他人,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要理性对待分歧,能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进而使小学生能在社会或学校中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时时为他人着想,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从校园活动中培养
小学生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其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而学校本身承担的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不仅要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同时还要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3]。要制定《学生守则》,让小学生明确相应的准则规范,并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使其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有效增强。具体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通过社会中关于烟酒的俗语进行课堂导入,如“不吸烟不喝酒,枉到世上走”“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等,让小学生能通过这些俗语了解到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教师再结合小学生《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加以讲解,强化小学生对烟酒危害性的理解,并自动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从家庭中有效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讲,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本身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有好的行为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父母要能有意识地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一家人在公园玩耍时,家长要能及时妥善地處理随身的垃圾,并且不随意践踏草坪,还要引导孩子体谅家长等。而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可以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课前导入,让小学生明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气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家风能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家风好,社会风气好,就能和顺美满、家道兴盛,社会就能和谐稳定健康地发展。此外,教师要能让小学生从自身做起,成为优秀家风的传播者,传递正能量。可见,要重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建立紧密的沟通,让双方都能对小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有足够的了解,进而能及时规则其不良行为,使其能在良好的引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较弱,其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但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能使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各方面可塑性较强,需要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合理引导。而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能一日养成,需要长久的坚持,同时要借助法治与相应道德规范作用,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帮助小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9(15):170.
[2]蒋兰波.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7):9-10.
[3]欧阳妙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185.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526000)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0-0110
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其中的很多内容都与小学生实际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将实际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促使小学生能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本文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的培养起到的作用展开策略性探究。
一、从日常生活中培养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能从日常生活做起[1]。对传统美德要有足够的发扬意识,如帮助残疾人或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帮助等,在过马路时,遇到拄着拐杖的老人时,小学生要能主动上前给予帮助,树立尊老爱幼的意识习惯,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表现出来,传播正能量,弘扬传统美德。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向学生提问“对你近期的生活进行回顾,想一想在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名实一致这几个方面,你在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没有做到?说一说为什么没做到?”由此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并教导小学生平时在过马路时,不能随处丢垃圾,不乱吐痰。在外出游玩时,不随意踩踏草坪,不随便乱摘乱踩,不随意涂画古建筑。将随身的垃圾直接丢进垃圾箱,并能按照垃圾箱的类型分类投放垃圾。对待师长要尊敬、平等待人等。教育者要能对小学生进行更多的正面引导,使其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要能结合特定的场合使用相应的礼貌用语等,养成互敬互爱的好习惯。
二、从社会环境中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能从社会环境中养成,如今已经形成了法制社会,每个公民都应该遵纪守法,其已经成为每个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2]。在这个法制社会的背景下,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能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需要。小学生要能更多地通过参加法治课程的学习并接受相关教育,对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有更多的了解。例如,在过马路时要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不跟机动车争路,红灯出现时要停下来,不能在十字路口乱跑,在和同学玩耍时,不乱偷乱抢,不打架斗殴,不做危害社会安全的事,树立一定的法治意识。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中《学会沟通交流》一课时,可以在课堂之初通过举例帮助小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并结合一定的事件让小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告诉学生在面对不同的观点时,只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忽视他人,就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因此要理性对待分歧,能更多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进而使小学生能在社会或学校中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时时为他人着想,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从校园活动中培养
小学生在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其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度过,而学校本身承担的是教书和育人的工作,不仅要担负传授知识的重任,同时还要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3]。要制定《学生守则》,让小学生明确相应的准则规范,并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使其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有效增强。具体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等方式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中《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一课时,通过社会中关于烟酒的俗语进行课堂导入,如“不吸烟不喝酒,枉到世上走”“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等,让小学生能通过这些俗语了解到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教师再结合小学生《准则》中的相关内容加以讲解,强化小学生对烟酒危害性的理解,并自动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从家庭中有效培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讲,要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本身离不开家庭教育,父母有好的行为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父母要能有意识地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一家人在公园玩耍时,家长要能及时妥善地處理随身的垃圾,并且不随意践踏草坪,还要引导孩子体谅家长等。而在学习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中《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时,可以以孔融让梨的故事为课前导入,让小学生明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气重要的组成部分,优秀的家风能更好地引领社会风气。家风好,社会风气好,就能和顺美满、家道兴盛,社会就能和谐稳定健康地发展。此外,教师要能让小学生从自身做起,成为优秀家风的传播者,传递正能量。可见,要重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学校和家长之间要建立紧密的沟通,让双方都能对小学生在家和在校的表现有足够的了解,进而能及时规则其不良行为,使其能在良好的引导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孩子认知能力较弱,其社会阅历不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但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能使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由此可见,小学生的各方面可塑性较强,需要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合理引导。而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能一日养成,需要长久的坚持,同时要借助法治与相应道德规范作用,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帮助小学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J].现代交际,2019(15):170.
[2]蒋兰波.中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义和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7):9-10.
[3]欧阳妙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3):185.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5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