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学虽然已经走进了新课程,可练习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却被忽视,或被畸形地加强,在老路上越走越远。因此,练习课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练习课是以练习题为主要内容的,要改变练习课的现状必须从练习的内容改起。新课程下练习应该返璞归真。语文的“真”不是那条条框框的语法知识,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以中华民族世代文学、历史、政治、哲学为依托、有着独特表现力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探索真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们应该在练习中抛开对细枝末节的纠缠,而把目光投到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认识上。
我们所谓语感实际上是在不断交流、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而学生的学习往往缺乏这一阶段,所以有时候无论教师怎样对问题进行解释,学生仍无法理解,原因是他没有那么多的阅历,而学生的阅历主要来自于书本杂志。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地接触文学作品,他们的能力怎么会提高呢?我们怎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
现在市场有许多练习材料把以往高三的复习资料收集后简单编辑一下,给高一学生做。这种做法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有害而无益。对于阅读内容的安排不宜单纯地从教育者个人的主观意图出发,而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高一及高二上学期宜较多地安排议论文阅读和浅易的文言传记,高二下学期及高三则宜较多地安排叙事写景类散文的阅读和有一定论说色彩的文言文。这看似与我们作文练习的体裁相悖,但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关,并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练习是教材内容的延展和巩固。在新课程下,这一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苏教版教材篇目选择和结构安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突破,打破原有文体单元的结构,选了一些新颖、生动、有一定难度的篇章。这样,固然可以耳目一新,但同时由于各地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等问题,没有完全实现教材编写专家的意图和所期望的作用。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这套教材的优势呢?就是配以一定难易适中、主题明确的阅读练习。那么,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的阅读材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自己写。
新课程把语文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命题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点,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点出发设计练习内容。由于文言文阅读和叙事写景散文、议论文在阅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下面分别从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方面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文言文阅读攻破实词关。这一阶段布置的练习内容主要是给一个实词多个意义,让学生从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意义。实词理解了文章内容就基本明晰了。接下来处理文言句式。这一阶段无须把个个句式的名目先向学生讲明,只要把有文言句式的句子交给学生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个句子的表达与现代文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在学生理解句式的实质内容之后,先渗透一定的语法知识,让他们明确句式名称的由来。对于文言虚词的把握很大程度取决于文言语感的强弱。因为虚词本来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通常只反映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去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由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与文言文相比,现代文则负载了更多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设题:
(1)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设置延伸性的题目,使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再次,要注意量、频率的安排。
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安排定量的练习,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时间的问题。如果单纯的从量的角度来讲,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要大于我们惯用的人教版教材。在各级的教研活动当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教师抱怨量大、没有时间。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练习,会不会不堪重负呢?不会。我们之所以会时间不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把教材说得太细、面面俱到,总是不放心。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对于教材,我们不要把它当作《圣经》,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该减的减,该删的删,一切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
最后,要使阅读练习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教师的批阅和评讲。
以往,我们进行阅读练习次数是有限的,而且批阅和评讲也比较马虎,不了解学生问题出在哪里,缺乏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本身对这一部分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观上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讲与不讲也没什么分别,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这种认识是不妥的。笔者认为这是比课堂上更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名教师对多数学生的互动,而练习中的互动则是一名教师与一个学生之间的互动。批阅学生的阅读练习可以使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另外,教师在批阅时还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定的记录,以便在上课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找到问题的所在。
只有把有选择的阅读和有针对性的批阅、评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练习课的作用,真正地确立学生在练习课上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所谓语感实际上是在不断交流、阅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而学生的学习往往缺乏这一阶段,所以有时候无论教师怎样对问题进行解释,学生仍无法理解,原因是他没有那么多的阅历,而学生的阅历主要来自于书本杂志。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更多地接触文学作品,他们的能力怎么会提高呢?我们怎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呢?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
现在市场有许多练习材料把以往高三的复习资料收集后简单编辑一下,给高一学生做。这种做法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有害而无益。对于阅读内容的安排不宜单纯地从教育者个人的主观意图出发,而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的出发点。高一及高二上学期宜较多地安排议论文阅读和浅易的文言传记,高二下学期及高三则宜较多地安排叙事写景类散文的阅读和有一定论说色彩的文言文。这看似与我们作文练习的体裁相悖,但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其次,要与教材的内容有关,并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练习是教材内容的延展和巩固。在新课程下,这一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苏教版教材篇目选择和结构安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突破,打破原有文体单元的结构,选了一些新颖、生动、有一定难度的篇章。这样,固然可以耳目一新,但同时由于各地教育水平发展不均衡、学生素质差异较大等问题,没有完全实现教材编写专家的意图和所期望的作用。如何能够更好地发挥这套教材的优势呢?就是配以一定难易适中、主题明确的阅读练习。那么,如果我们找不到这样的阅读材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自己写。
新课程把语文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所以在对阅读材料进行命题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点,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点出发设计练习内容。由于文言文阅读和叙事写景散文、议论文在阅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下面分别从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方面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文言文阅读攻破实词关。这一阶段布置的练习内容主要是给一个实词多个意义,让学生从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逐渐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意义。实词理解了文章内容就基本明晰了。接下来处理文言句式。这一阶段无须把个个句式的名目先向学生讲明,只要把有文言句式的句子交给学生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个句子的表达与现代文的表达有什么不同。在学生理解句式的实质内容之后,先渗透一定的语法知识,让他们明确句式名称的由来。对于文言虚词的把握很大程度取决于文言语感的强弱。因为虚词本来就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它通常只反映了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去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再由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
与文言文相比,现代文则负载了更多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设题:
(1)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设置延伸性的题目,使学生对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再次,要注意量、频率的安排。
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学习的过程中安排定量的练习,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时间的问题。如果单纯的从量的角度来讲,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要大于我们惯用的人教版教材。在各级的教研活动当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教师抱怨量大、没有时间。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练习,会不会不堪重负呢?不会。我们之所以会时间不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把教材说得太细、面面俱到,总是不放心。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对于教材,我们不要把它当作《圣经》,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该减的减,该删的删,一切从学生根本利益出发。
最后,要使阅读练习达到更好的效果,还有一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教师的批阅和评讲。
以往,我们进行阅读练习次数是有限的,而且批阅和评讲也比较马虎,不了解学生问题出在哪里,缺乏细致有针对性的指导。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本身对这一部分内容缺乏足够的重视,主观上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难提高的,讲与不讲也没什么分别,还不如把时间用在别的方面。这种认识是不妥的。笔者认为这是比课堂上更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名教师对多数学生的互动,而练习中的互动则是一名教师与一个学生之间的互动。批阅学生的阅读练习可以使教师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另外,教师在批阅时还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一定的记录,以便在上课时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找到问题的所在。
只有把有选择的阅读和有针对性的批阅、评讲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练习课的作用,真正地确立学生在练习课上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