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中医观点来看,糖尿病是古代“消渴病”的一种。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分为“三消”即三事儿,即上消(肺部的事儿)、中消(胃部的事儿)、下消(肾的事儿)。我国传统医学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与这“三事儿”发生亲密接触的四大缘由:1.老天爷给的“五脏庙”先天比别人家“地基”差;2.内心太脆弱,没事就发发脾气、掉掉眼泪;3.管不住自己的嘴,吃成大胖子;4.过度透支身体。接下来,让我们听听中医专家跟我们讲述如何治疗糖尿病。
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饮食在“找事儿”,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医圣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给糖尿病患者发布了三条黄色警戒线即“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代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你要是不管住嘴,就算太上老君给你颗金丹也不能救命!
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吃饱了饭,多出去溜达溜达。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的运动是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调节情绪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求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别一遇到个事儿就像张飞似的急得蹦起来,也别像林妹妹那样哭哭潇湘竹。得学学人家薛宝钗,凡事心平气和,天塌下来咱也得有条不紊地做事做人,这样身体才会舒服,也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中药治疗 从降糖作用来说的话,西药治疗较快,而在整体调控改善症状方面中医优于西医。中医治疗适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2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1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
控制饮食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饮食在“找事儿”,饮食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效果。医圣孙思邈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治疗的先驱,他给糖尿病患者发布了三条黄色警戒线即“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唐代王焘还提出了限制米食、肉食及水果等。他们均强调,你要是不管住嘴,就算太上老君给你颗金丹也不能救命!
配合运动 《诸病源候论》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主张吃饱了饭,多出去溜达溜达。说明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这一点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的选择要适当,应在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运动强度过大或活动时间太长引起劳累,会使病情加重。尤其是严重缺乏胰岛素的患者及合并冠心病、肾病者,应该限制活动量。但运动强度太小又起不到治疗作用,特别值得推荐的运动是打太极拳,它具有轻松、自然、舒展和柔和的特点,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适宜的运动形式。
调节情绪 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都和情绪有一定关系。因此要求患者正确对待生活和疾病,“节喜怒”、“减思虑”。别一遇到个事儿就像张飞似的急得蹦起来,也别像林妹妹那样哭哭潇湘竹。得学学人家薛宝钗,凡事心平气和,天塌下来咱也得有条不紊地做事做人,这样身体才会舒服,也利于病情的控制和康复。
中药治疗 从降糖作用来说的话,西药治疗较快,而在整体调控改善症状方面中医优于西医。中医治疗适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2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但对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1型糖尿病,中药降糖可能不适合,因为该类患者自身不能或只可产生少量胰岛素,需完全依赖外源的胰岛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威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