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和具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三变”,才能赢得课堂、赢得学生。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数学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老师把红、黄、蓝、橙、绿五种小彩旗按顺序发给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名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旗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整堂课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生本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一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在讨论中优化解题方法。形成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学习习惯。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主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颇有益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常见图形间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还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这就是为什么“尝试教学法”长盛不衰的原因。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1 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2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是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7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创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生为本,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显现出无限的活力!
一、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究
1 合理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数学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出示“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老师把红、黄、蓝、橙、绿五种小彩旗按顺序发给学生”。接着告诉学生只要你报出第几名学生,老师就马上告诉你,他的旗子是什么颜色。学生将信将疑,但跃跃欲试。学生所报的数,教师次次猜中。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这时告诉大家。学习了“有余数除法”。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奥秘了。这样整堂课学生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
2 把时空留给学生。使学生研学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它要求教师树立强烈的生本意识。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式,设计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验证等多种活动,在研学中获取知识。同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教学“移多补少应用题”的操作实践中,教师不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移一移、说一说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地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善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方法。如在解应用题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从何想起、怎么想、怎么做的,让学生在讨论中优化解题方法。形成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学习习惯。
二、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
目前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讲风太盛。教师唯恐讲不够:二是华而不实,没有突出以操作为主的思维活动。操作是思维的起点,认知的来源,也是认识事物的开端。课堂中鼓励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颇有益处。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获得平行四边形与常见图形间的关系,其次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他们在实践中轻松地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不仅能提高实践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
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必须让学生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不但要把实践操作活动作为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还要挖掘表象隐含的智能因素,利用它发展知识,使学生手、口、眼、脑进行立体化互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我们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从小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使学生敢于尝试、善于尝试,这就是为什么“尝试教学法”长盛不衰的原因。
三、变个人学习为合作交流
1 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
“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是“知识的移植”。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的是学生在感受和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2 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数学问题遇到障碍,苦思而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才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为了追求合作气氛,或是一味追求求异思维,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
3 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教学“梯形面积”时,可组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利用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提出:“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设计以下问题:(1)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下底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是什么关系?(3)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4)梯形的面积应怎样算?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后,为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问:计算梯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7这样有效地指明了学生参与的方向,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促进组内交流,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创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生为本,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显现出无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