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成效的情境导入,强调导的重要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而进行情景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等。新理念教学的提出,是对课堂教学认识深化的结果,同时也为新课程的情境导入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兴趣 主体作用 面向全体 情境导入
新课程标准需要的课堂教学是倡导师生平等对话,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等各种形式,使整堂课呈现“活”的状态。教师若要达到以上要求,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恰当的情景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如其分的情境导入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擦出智慧的火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学习科学记数法时,我作了这样的引入先出示三张图片——“神七”飞天、卫星绕地球旋转、宇航员出舱的图片然后引入说明:2008年9月26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神七飞天,她以28123千米每秒的速度,绕地球45圈,行程1900000千米。学生观察这三张图片,对于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大家都很关注,也很熟悉,然后把“神七”飞天的速度、行程,用醒目的颜色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如此大的数,表示起来很不方便,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提高了,让他们带着“如何将很大的数(长长的数),用简单的方法表示”这个问题,探究、交流、讨论,得到科学记数法的一个雏形——用“幂”表示大数。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规范的科学记数法。此情境引入不仅点明了我们的主题,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更表明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对自己的将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再如,学习数的乘方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国王对新的国际象棋十分感兴趣,决定奖赏它的发明者。一天,國王将发明者请进宫,对他说:“你发明的国际象棋非常有趣,我决定重奖你,你想要什么?”发明者想了想说:“尊敬的国王,我要小麦。”“要多少?”“在棋盘上,第一个格子中放1粒小麦,第二个格子中放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中放4粒小麦,第四个格子中放8粒小麦,依此类推,我就要这么多的小麦。”国王一听,以为没有多少小麦,马上答应了。大家想一想,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也有的列了一个长长的算式,之后,引出今天的内容——数的乘方。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叫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学了新知识,又领略了发明者的大智慧,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引入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完有关知识后,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图,一个等腰三角形框架,不小心被压掉了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只有底边和一个底角了,请你考虑一下,能将这个三角柜框架重新做出来吗?说明你的做法。
这时学生就先将残缺的三角形柜框架转化成平面图形△ABC,然后有的先量出剩余的底角的度数(尺规作图没学),在以另一个底角的顶点处为顶点作出另一个底角与已有的底角相等(如上图∠B=∠C),然后,这两底角的另两边相交得一点(图中为A);而有的则是利用转化成的平面图形,作底边的中垂线,与已有的底角的另一边相交得A,最后连接AB。但这些画法的正确性都需要判定定理来说明,而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画法的实质并用语言描述这个实质,并用几何语言表达出这个实质(即证明过程)。这样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动脑、动手、动口获得了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他们有效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平方差公式时,我发了张卡片,给学生出了十道题:(-x-y)(-x+y),(m+2n)(m-2n),(2m-3n)(-2m-3n)……98×102,101×99,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做完。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10分钟内就完成了,而有的却按部就班地做,15分钟也没完成。这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说理,教师很自然地给出学习的新课题——平方差公式。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不但学习了新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导入要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使班级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是最基本的一准则,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想办法积极创造让所有学生都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指导。
例如,学习平行线特征的时候,引入时,要求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课堂气氛很活跃,问题简单、实用,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举出平行线的例子。仅仅在教室内,连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都有机会举出平行线的例子:课桌的对边,黑板的对边,窗户的对边等。教师加之以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增强了他们学习平行线特征的自信心。
四、情境导入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完成
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路,学问非问不明”,这说明“问”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问,可以是教师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师生共同探讨的一个过程。课堂中教师的问是讲究方式和技巧的。所以,有方式、有技巧的问对学生的觉悟和长进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提问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且问的问题应简明、准确、适度,要循序渐进。就如郭震仑先生所说:如拧螺丝,首先必须小心翼翼地认上螺纹。没有认准螺纹就使劲拧,一下子就会把螺纹拧坏,永远也不会再拧进去。另一种情形就是已拧紧了,还不停地使劲拧,必会适得其反。
总之,提问要有启发作用,引导的性质,给学生多鼓励,针对不同学生,灵活应用不同方式。这样整堂课下来,师生互动,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苦累都会变成幸福、享受与快乐。情境导入在课堂上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恰当导入,对各种素材进行优化组合,因课制宜。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身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上出更精彩、更成功的课。
关键词:兴趣 主体作用 面向全体 情境导入
新课程标准需要的课堂教学是倡导师生平等对话,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提问等各种形式,使整堂课呈现“活”的状态。教师若要达到以上要求,我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恰当的情景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如其分的情境导入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擦出智慧的火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例如,在学习科学记数法时,我作了这样的引入先出示三张图片——“神七”飞天、卫星绕地球旋转、宇航员出舱的图片然后引入说明:2008年9月26日,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神七飞天,她以28123千米每秒的速度,绕地球45圈,行程1900000千米。学生观察这三张图片,对于这一举世瞩目的壮举,大家都很关注,也很熟悉,然后把“神七”飞天的速度、行程,用醒目的颜色写在黑板上,对学生说:如此大的数,表示起来很不方便,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科学记数法。
这样的情境引入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提高了,让他们带着“如何将很大的数(长长的数),用简单的方法表示”这个问题,探究、交流、讨论,得到科学记数法的一个雏形——用“幂”表示大数。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规范的科学记数法。此情境引入不仅点明了我们的主题,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更表明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使他们对自己的将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再如,学习数的乘方的时候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位国王对新的国际象棋十分感兴趣,决定奖赏它的发明者。一天,國王将发明者请进宫,对他说:“你发明的国际象棋非常有趣,我决定重奖你,你想要什么?”发明者想了想说:“尊敬的国王,我要小麦。”“要多少?”“在棋盘上,第一个格子中放1粒小麦,第二个格子中放2粒小麦,第三个格子中放4粒小麦,第四个格子中放8粒小麦,依此类推,我就要这么多的小麦。”国王一听,以为没有多少小麦,马上答应了。大家想一想,国王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吗?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回答,也有的列了一个长长的算式,之后,引出今天的内容——数的乘方。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叫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学了新知识,又领略了发明者的大智慧,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情境引入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时,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知识。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完有关知识后,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如图,一个等腰三角形框架,不小心被压掉了其中的一部分,现在只有底边和一个底角了,请你考虑一下,能将这个三角柜框架重新做出来吗?说明你的做法。
这时学生就先将残缺的三角形柜框架转化成平面图形△ABC,然后有的先量出剩余的底角的度数(尺规作图没学),在以另一个底角的顶点处为顶点作出另一个底角与已有的底角相等(如上图∠B=∠C),然后,这两底角的另两边相交得一点(图中为A);而有的则是利用转化成的平面图形,作底边的中垂线,与已有的底角的另一边相交得A,最后连接AB。但这些画法的正确性都需要判定定理来说明,而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课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画法的实质并用语言描述这个实质,并用几何语言表达出这个实质(即证明过程)。这样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动脑、动手、动口获得了判定定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他们有效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学习平方差公式时,我发了张卡片,给学生出了十道题:(-x-y)(-x+y),(m+2n)(m-2n),(2m-3n)(-2m-3n)……98×102,101×99,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做完。在做题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10分钟内就完成了,而有的却按部就班地做,15分钟也没完成。这样,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说理,教师很自然地给出学习的新课题——平方差公式。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不但学习了新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境导入要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使班级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是最基本的一准则,即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想办法积极创造让所有学生都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指导。
例如,学习平行线特征的时候,引入时,要求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课堂气氛很活跃,问题简单、实用,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举出平行线的例子。仅仅在教室内,连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都有机会举出平行线的例子:课桌的对边,黑板的对边,窗户的对边等。教师加之以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增强了他们学习平行线特征的自信心。
四、情境导入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完成
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路,学问非问不明”,这说明“问”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性。问,可以是教师问学生,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师生共同探讨的一个过程。课堂中教师的问是讲究方式和技巧的。所以,有方式、有技巧的问对学生的觉悟和长进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提问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且问的问题应简明、准确、适度,要循序渐进。就如郭震仑先生所说:如拧螺丝,首先必须小心翼翼地认上螺纹。没有认准螺纹就使劲拧,一下子就会把螺纹拧坏,永远也不会再拧进去。另一种情形就是已拧紧了,还不停地使劲拧,必会适得其反。
总之,提问要有启发作用,引导的性质,给学生多鼓励,针对不同学生,灵活应用不同方式。这样整堂课下来,师生互动,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苦累都会变成幸福、享受与快乐。情境导入在课堂上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恰当导入,对各种素材进行优化组合,因课制宜。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提高自身修养,教育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才能上出更精彩、更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