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讲求效益和质量的今天,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特点,化学有效课堂教学应注意三个“突出”。
一、突出探究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有效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究,所以“探究”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究”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究性的“问题”,这些探究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究”的探究。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究,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的效果。
2.要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要为探究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究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究”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究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究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究形式的趣味性。
3.应对学生的探究给予引导和帮助
首先,对学生的探究要进行正确的导向。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究,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究。对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究的方向,并当不宜继续探究时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究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把引导探究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二、突出实验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
化学实验从药品的取用,到混合物的分离,从气体的发生到气体的收集和尾气的处理,从仪器的安装到实验结束仪器的清洗、整理和存放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全和操作正确,否则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熟练操作实验的能力。
另外,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化学实验中可能因某一环节考虑不周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的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突出应用化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因此,新课程大大提升了“化学应用”的地位。《课程标准》不仅把“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化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所以,化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向应用贴近,是教师教学新课程应重点突出的又一重要方面。
第一,化学教学要经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过程,对新学习的化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此知识有联系的背景材料,由这些材料引出新知识。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的对象,构造化学模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引导不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同步提高。
第二,注意将“生活化学”合理融入化学教学,如蒸馒头时加碱,各种物品的漂白,活性炭的吸附,各种首饰的洗涤,厨房中的化学等。 “生活化学”是实用的化学,又源于社会生活,对化学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生活化学”与教材内容适当相融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突出探究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有效课堂的主要目标之一。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究,所以“探究”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究”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究性的“问题”,这些探究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究”的探究。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究,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的效果。
2.要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要为探究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究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究”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究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究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究形式的趣味性。
3.应对学生的探究给予引导和帮助
首先,对学生的探究要进行正确的导向。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究,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究。对学生进行探究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究的方向,并当不宜继续探究时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究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把引导探究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究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二、突出实验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只有勤于动手,善于动脑,才能顺利地完成实验。
化学实验从药品的取用,到混合物的分离,从气体的发生到气体的收集和尾气的处理,从仪器的安装到实验结束仪器的清洗、整理和存放每一步都要考虑周全和操作正确,否则会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熟练操作实验的能力。
另外,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为化学实验中可能因某一环节考虑不周或操作不当,导致实验的多次失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耐心和恒心,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三、突出应用化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当代公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素养。因此,新课程大大提升了“化学应用”的地位。《课程标准》不仅把“运用化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化学的意识”作为总体目标之一,而且在“内容标准”中把“实践与综合应用”专门作为一个模块,贯穿在各个学段中。所以,化学教学向生活回归,向应用贴近,是教师教学新课程应重点突出的又一重要方面。
第一,化学教学要经历“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的过程,对新学习的化学知识,教师应多方搜集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中与此知识有联系的背景材料,由这些材料引出新知识。而当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技能后,再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中探求应用的对象,构造化学模型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这样,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际形影引导不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同步提高。
第二,注意将“生活化学”合理融入化学教学,如蒸馒头时加碱,各种物品的漂白,活性炭的吸附,各种首饰的洗涤,厨房中的化学等。 “生活化学”是实用的化学,又源于社会生活,对化学教学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生活化学”与教材内容适当相融合,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化学应用能力。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