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下面本文就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抑郁症这三个字渐渐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患病人数的逐年增加、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因抑郁而自杀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报道让人们意识到,疾病从来不会因为被忽视而被赋予“免死金牌”。暂且不说生理心理两方面孰轻孰重,在生命面前,倘若心理疾病不加以治疗,照样可以剥夺一条鲜活的生命。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其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前途,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还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阅历不足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自身难以分解的负面情绪。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抓好抓牢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保证心理健康的同时,稳步提高心理素质,大力培养心理韧性,助其度过心理的这一重要关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2.1 警惕互联网对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反噬”
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由于其自身还处在认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全独立的判断能力,层出不穷的网络观点会左右大学生的思维,影响其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出现大量的“雷同思想”,这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其次,网络世界充斥着多种声音,其中也包括很多噪音杂音,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将这种声音过滤掉,甚至会因外界的这种声音而迷失了主见。此外,面对一些负面的网络报道,在其真实性存疑的情况下,大学生会受舆论的影响,对事件形成错误的认知,造成畸形的世界观,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过度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会造成“孤独社交”的现象
正确使用网络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常常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机不离手”的同化现象,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空闲时间,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手机上。虚拟空间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给了大学生很好的使用体验:驻扎在一个又一个搞笑的综艺节目里,陶醉在一个又一个灵动的抖音短视频里,奔走在一条又一条劲爆的微博热搜里……看似是以用户的身份在“免费”享受着各类 APP 文化,实则是被各类社交软件禁锢在这种虚拟空间里。他们在用最宝贵的时间“无私”的去成就着一个又一个APP软件,却对自己的这种巨大损失浑然不知———无形的时间损耗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还让他们淡忘了自己身处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这种现状不仅大大地弱化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更会造成朋友的缺位。缺少现实朋友的陪伴会让大学生觉得自己越发孤独,网络带来的空虚感会日益被放大,接踵而至的便是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等疾病。
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3.1 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平台
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平台。在平台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还能及时、便捷地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个别大学生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规划“心灵驿站”板块,让大学生在该区域表达自身的心理疑惑,再由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及时的解答与疏导。其次,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设置大学生心理状况测试板块,鼓励大学生主动进行心理状况测试。这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还能帮助高校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后,高校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以趣味游戏、小故事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引起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
3.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不需要与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就能解决心理问题。这能够消除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心理,促使更多大学生敢于、乐于咨询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群體范围,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到取长补短,促进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3 提高教师团队信息化应用能力
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人物,高校必须加强心理教师团队建设,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优势。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高校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专业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辅导员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考取资格证书,掌握更多信息化技术。同时,高校还需要转变教师的工作思维,引导其适应“互联网 + 心理教育”工作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环境与大学生心理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心理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韬.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5):159-160.
[2]汪冠楠.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8,(03):143-144.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抑郁症这三个字渐渐出现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患病人数的逐年增加、发病年龄逐渐提前、因抑郁而自杀这些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报道让人们意识到,疾病从来不会因为被忽视而被赋予“免死金牌”。暂且不说生理心理两方面孰轻孰重,在生命面前,倘若心理疾病不加以治疗,照样可以剥夺一条鲜活的生命。大学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其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自身的前途,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进步。还处在“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阅历不足以及人际交往等问题时,难免会产生一些自身难以分解的负面情绪。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动态,抓好抓牢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其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在保证心理健康的同时,稳步提高心理素质,大力培养心理韧性,助其度过心理的这一重要关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2.1 警惕互联网对大学生造成的“思想反噬”
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由于其自身还处在认知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完全独立的判断能力,层出不穷的网络观点会左右大学生的思维,影响其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出现大量的“雷同思想”,这不利于大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其次,网络世界充斥着多种声音,其中也包括很多噪音杂音,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将这种声音过滤掉,甚至会因外界的这种声音而迷失了主见。此外,面对一些负面的网络报道,在其真实性存疑的情况下,大学生会受舆论的影响,对事件形成错误的认知,造成畸形的世界观,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过度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会造成“孤独社交”的现象
正确使用网络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但现实情况是常常在校园里看到学生们“机不离手”的同化现象,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空闲时间,很多学生都把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手机上。虚拟空间轻松自由的网络环境,给了大学生很好的使用体验:驻扎在一个又一个搞笑的综艺节目里,陶醉在一个又一个灵动的抖音短视频里,奔走在一条又一条劲爆的微博热搜里……看似是以用户的身份在“免费”享受着各类 APP 文化,实则是被各类社交软件禁锢在这种虚拟空间里。他们在用最宝贵的时间“无私”的去成就着一个又一个APP软件,却对自己的这种巨大损失浑然不知———无形的时间损耗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还让他们淡忘了自己身处一个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更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这种现状不仅大大地弱化了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更会造成朋友的缺位。缺少现实朋友的陪伴会让大学生觉得自己越发孤独,网络带来的空虚感会日益被放大,接踵而至的便是各类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症等疾病。
3.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3.1 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平台
根据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联网平台。在平台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还能及时、便捷地与心理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个别大学生的特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高校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规划“心灵驿站”板块,让大学生在该区域表达自身的心理疑惑,再由心理教师对其进行及时的解答与疏导。其次,可以在互联网平台设置大学生心理状况测试板块,鼓励大学生主动进行心理状况测试。这有助于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还能帮助高校全面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最后,高校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以趣味游戏、小故事等方式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引起大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
3.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突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不需要与心理教师面对面交流就能解决心理问题。这能够消除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心理,促使更多大学生敢于、乐于咨询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群體范围,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成效。高校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做到取长补短,促进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3 提高教师团队信息化应用能力
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人物,高校必须加强心理教师团队建设,提高他们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优势。为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高校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专业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辅导员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考取资格证书,掌握更多信息化技术。同时,高校还需要转变教师的工作思维,引导其适应“互联网 + 心理教育”工作体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环境与大学生心理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高校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心理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韬.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5):159-160.
[2]汪冠楠.手机媒体的应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8,(03):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