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14日,“90后四小花旦”评选揭晓,周冬雨、徐娇、杨紫、林妙可榜上有名。她们是继赵薇、章子怡、周迅、徐静蕾“70后四大花旦”之后又一批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在“90后四小花旦”艰辛付出的背后,满含着浓浓的亲情……这也让她们深深明白:在生活中,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了亲情,生命才会平添绚丽的色彩,才会多一分成熟的磨炼……(由于本刊2007年第4期曾介绍杨紫的家庭故事,所以本文不再涉及——编者)
周冬雨父母:重组家庭散发着完整的爱
周冬雨生于1992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初中就读于石家庄市二十七中,高中毕业于石家庄市十二中。因为主演了电影《山楂树之恋》而名声大振后,大家对她有诸多猜测,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她大有来头。
其实,周冬雨出身于普通工薪阶层,不仅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而且经历坎坷。在周冬雨小时候,她的爸爸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后来,周妈妈带着她改嫁了,继父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工人。为了维持生计,周妈妈开过小店,做过保险。在周冬雨读初三的时候,周妈妈和继父生了一个女儿。
亲生父亲的去世对周冬雨有很大影响,这使得她平时不太说话,这使得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虽然继父对她很好,没让她受过什么委屈,但毕竟总有一点不一样。
在周冬雨的成长过程中,周妈妈投入了很多精力。在老师的建议下,周妈妈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信纸,给女儿写留言。她写的内容或长或短,有表扬、有鼓励。当周冬雨取得进步时,周妈妈就会在彩纸上写下:“你真棒,妈妈为你高兴!”然后她画上一个笑脸,以示鼓励。当周冬雨伤心、难过的时候,周妈妈就写下:“别难过,我喜欢看到你高兴的样子。”然后她就会画上一个大拇指,暗示女儿一定能行。在周冬雨遇到挫折时,周妈妈就会在小纸条上写下:“没关系,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取得成功。”一张张小小的纸条不仅仅传递的是信息,更多的是给周冬雨带来了一份惊喜、一份感激。
在老师的印象中,所有的家长里,周妈妈最关心女儿的成长。周妈妈每个月都会找班主任,询问女儿的情况。老师觉得,家长应向周妈妈学习,肯为孩子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在周妈妈看来,虽然是重组的家庭,但给予孩子的应是完整的爱。在周妈妈身边,一些饱经离异痛苦的父母,为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但是,周妈妈明白,过分溺爱女儿对她的成长并不是一件好事。渐渐地,周冬雨也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从不轻易向妈妈提一些要求。
继父对周冬雨也十分关心,视如己出。他尽管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当周冬雨与妹妹有了矛盾时,他的态度是公正的,并且有时还要偏袒周冬雨。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而在不同学校读书的周冬雨和妹妹都忘记了带雨伞。继父二话不说,冒着大雨给周冬雨送伞。见面的那一刻,周冬雨感动得扑在他怀里大哭起来……
在石家庄市十二中2000多名的学生中,周冬雨一点也不起眼。梳着马尾辫,穿着T恤、牛仔裤,笑起来有一双宛若月牙一样的小眼睛。她说话时的小女生模样,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这种独特的气质,恰好正是张艺谋需要的。因为在小说《山楂树之恋》中,主人公静秋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自卑、懂事,这使周冬雨更加能体会到静秋的内心波澜。在拍摄游泳戏时,张艺谋要求男主角窦骁嘴对嘴轻轻地吻一下周冬雨,有海外生活经历的窦骁大方地向周冬雨凑了过去。没想到,此前从未和男孩耳鬓厮磨过的周冬雨先是本能地闪躲,最后忽然“哇”地大哭出来,张艺谋不得不喊停机,在片场安慰了周冬雨足足半个小时,吻戏也被改成了亲吻脸颊。
9月20日,石家庄市十二中的老师收到了周冬雨的来信。在信里,周冬雨特别感谢学校对她3年的培养,也寄语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周妈妈和继父多次打电话叮嘱女儿不要太骄傲,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越来越好。有几次,在北京的周冬雨由于太想念父母,而偷偷地流眼泪。虽然已在影坛崭露头角,但周冬雨却还是整日素净着脸庞,很少化妆。9月30日,她在广州参加活动时,一家报社的记者问她:“不少女演员参加活动时都穿得花枝招展,你怎么这么朴素?”周冬雨大方地回答:“我只是个学生,因为年龄还小,而且不合适。如果我现在穿得花枝招展,就跟张冠李戴一样。”像芦苇一样的周冬雨,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韧劲十足地往前奔跑着……
徐娇父母:让孩子在宽容的氛围尽情舞蹈
徐娇在电影《长江7号》里反串顽皮的男孩“小狄”,在《花木兰》中出演早熟稳重的童年“花木兰”,这使她脱颖而出。徐娇生于1997年,是浙江省宁波市人。徐爸爸是港务局的职工,徐妈妈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两三岁时,徐娇在家里总爱手舞足蹈地“演小品”、叽里呱啦地“讲故事”。徐妈妈便买回许多录音带,徐娇便天天听,并且听几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在别的小朋友家里,总是妈妈讲故事,但徐娇每天给妈妈讲故事。
徐娇4岁时,宁波七色花艺术团第一次招生,报名的学生年龄是7~14岁。不过,徐娇凭借在幼儿园学的绕口令和英语短句被破格录取。徐妈妈说:“我们当时没想那么远,她很喜欢唱歌跳舞,我就觉得可以去锻炼锻炼,可以玩。”徐娇每个周末在艺术团待两个半小时,学习表演和主持。
徐妈妈觉得写一手漂亮的字是很重要的,所以让徐娇学了2年硬笔书法。2006年6月,徐娇荣获了全国“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金奖。
有些家长看到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分数要求偏低,便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艺术培训。徐妈妈明白,如果孩子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事实上,很多艺术家不只在一个领域有建树,在其他领域也很精通。因此,徐妈妈一方面根据徐娇的爱好让她参加兴趣班,另一方面对她的学习成绩抓得更紧了。
徐妈妈和徐爸爸特别注重培养女儿的自理能力。徐娇读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自己穿衣服,读小学一年级时就能自己准备早点。读小学时,徐娇一个月只向妈妈要20元零花钱,很多时候还用不完。虽然比同龄人成熟懂事,但徐娇也有自己害怕的东西。在她很小的时候,徐妈妈让她躺在膝盖上洗头,徐娇就乱动,越动越怕。到8岁的时候,徐娇还不敢用喷头冲水。
徐妈妈和徐爸爸十分尊重徐娇,把女儿当作朋友看待。如果两代人意见有分歧,就坐下来谈,让徐娇发表看法。不过,徐娇一般都不能说服他们——因为徐妈妈语速比她快多了。徐妈妈不开心时,徐娇会哄她。徐妈妈病了,徐娇会说:“妈妈,希望你早点好起来。”但是,有时徐妈妈指出她试卷上的错误时,徐娇有些不服气地找出各种理由辩解。
2007年初,《长江7号》剧组来宁波挑选一位小演员,徐娇没有想到,和周星驰的一次见面,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天晚上,徐娇和100多名孩子在宾馆的楼道等待试镜。等到第二天凌晨1时,小朋友们困得哈欠连天。徐娇跟着副导演走进房间,房间一角坐着周星驰。当周星驰看到徐娇时,不由愣了片刻。徐娇清瘦文静,眼里带着一丝忧郁,和童年的周星驰长得很像。周星驰对徐娇进行了细致的考核,故意逗她:“拍电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会不会为此而有压力?”她脱口而出:“没什么,不就是演一个小孩嘛,只要演得天真就行了!”
2008年初,徐嬌凭借《长江7号》的上映而引起关注。可在徐妈妈、徐爸爸眼中,女儿就是普通的孩子,他们总是跟她说:“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还是我们的孩子。”
2010年,徐娇从宁波转到杭州一所小学读书,徐妈妈并没有特意说明女儿的身份。班主任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新来的小女孩兴趣广泛,语言能力尤其突出,在班上发言最积极。在“六一”学校的联欢会上,徐娇以一个惟妙惟肖的宋丹丹小品把全校同学逗得乐开了花,大家才知道学校有个小明星。徐娇经常被报道,但同学和老师都不把她当明星,因为她从不显摆。
对于学习,徐妈妈不仅对女儿的优点了如指掌,对每一个缺点也都看在眼里。由于女儿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徐妈妈压缩了女儿出席活动的次数:“就目前来说,我还是想让她踏踏实实地把书读好,学习最重要。老师都说娇娇的领悟能力不错,挺灵光的,平时没考好的话,她也会伤心。”
曾经有人问徐妈妈,会不会从此把女儿当成摇钱树?徐妈妈十分不解,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靠女儿的报酬来改善生活。女儿将来怎么发展还要看她的兴趣,他们愿意顺其自然。现在,徐妈妈把女儿赚的钱都存起来了,以后当她读书的学费。
林妙可父母:无限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林妙可1999年出生于北京,爸爸是攝影记者,妈妈是家庭主妇。林妙可从小就十分调皮,特别喜欢在大人面前表演。而她的爸爸妈妈没有一点文艺特长。1岁多的林妙可,看到电视里唱京剧,她的脑袋就跟着左摇右晃。她两三岁时,一听到音乐就会跟着节拍跳舞。等她长到3岁多时,林爸爸给女儿报了一个跳舞班。
和许多小女孩一样,林妙可也喜欢穿漂亮衣服,还会自己化淡妆。不过,有一点林爸爸从来不放松,那就是培养女儿的好习惯。林爸爸知道,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以前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家长不能忽视。上学期间,林妙可如有课本丢在家里,林爸爸和林妈妈也不会给她送,目的是为了让她长记性,以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第一次看世界滑冰大赛,林妙可十分入神,把林爸爸拉过来悄悄地说:“爸爸,等我长大了,也要上台表演。别人会说,瞧,那个美人多漂亮呀!”一次,林妙可看了《侏罗纪公园》的光盘以后,非常害怕,连厕所都不敢去,总要林妈妈陪伴,说:“厕所黑乎乎的,有恐龙怎么办?”几天后,林妙可仍不敢单独睡觉。林爸爸在屋里陪着她还是不踏实,说:“爸爸,你走的时候能把那张光盘拿走吗?”5岁时,林妙可摸着妈妈的戒指羡慕不已,林妈妈说:“等你长大了,我送给你吧。”林妙可说:“不要!戒指应该男人送给女人,我长大会有人送给我的。”有一次,老师让同学用“爱”和“不爱”造句。有的同学说:“我爱看书,不爱写字。”林妙可想了想,根据自己的特点答道:“我爱写字,不爱感冒。”
林妈妈认为,家长最不该的,就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家长要观察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正确“认识”孩子。林妈妈觉得,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而逼迫孩子今天学这明天学那,这并不好,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林妈妈的主要经验是首先“研究女儿喜好什么”,其次是放手让女儿去做,尽可能多地给她支持。如果孩子喜欢,再累她也觉得是玩,反之如果孩子不喜欢,而家长强迫孩子去“被动接受”,则孩子学起来就会很辛苦。在林妙可的成长过程中,林妈妈没有给女儿报奥数班、英语班,而是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女儿把学校的课程学好才是最重要的。
林妙可成名之后,林妈妈辞去工作担任女儿的经纪人。林妙可的现身之处,必能见到她端着水杯、背着书包忙前忙后。林妈妈还要自学一些与演艺相关的法律知识。她要对商家和产品的质量有全面把握,还要对方发来质量检验证书,以免给孩子惹麻烦。对于商家络绎不绝的邀请,林妈妈都是慎之又慎,从严把关。
林妈妈经常教育女儿以平常心面对荣誉。孩子小,林妈妈尽量谢绝不必要的采访。一次吃饭的时候,突然有个记者问林妙可:“你觉得在奥运开幕式上唱的《歌唱祖国》好听吗?”林妙可愣了一下,反问他:“叔叔,你说呢?”在场的人都向她投去赞扬的目光。因为一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家长能控制的,孩子不知道社会的复杂。因此,林妈妈尽量不让女儿接受采访。
在学校里,常有同学要林妙可签名,林妈妈嘱咐她说:“你首先不是明星,而是一名学生,把学习学好才是最重要的,知道吗?”林妙可在江西万安县参加电视剧《春草》的拍摄时,林妈妈特意请当地的小学接受她“借读”。在拍电视剧的20多天中,因为临近考试,每天林爸爸都从北京将复习的卷子拍照发给林妈妈,林妙可则在拍戏之余躲在宾馆做试卷,这是为了能保持和北京同学一样的学习进度,以免影响学习。林妈妈多年来的家教体验,使她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可爱之处,都有闪光点,或许体现在学习上,或许体现在兴趣上,关键是家长要学会捕捉并放大孩子的闪光点。林妙可长大后想做一名教师或医生,林妈妈觉得只要女儿喜欢,她就不会干涉。
(题图自左向右依次为周冬雨、徐娇、林妙可)
延伸阅读
帮孩子成名,家长避免四误区
嘉宾 徐梓耀(东方国际教育学校董事长)
误区1 勉强孩子 许多家长觉得艺术培训是孩子成名的一条捷径。在这种思想驱动下,家长常常逼迫孩子学艺。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感觉不到快乐,不但培养不了艺术趣味和观赏力,反而会让孩子对艺术的了解产生偏差,产生抵触心理。
误区2盲目跟风“不管花多少钱,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得有。”“不差钱”的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盲目跟风,不管孩子适不适宜、喜不喜爱。艺术培训对这种家长来说就是身份的象征,失去了艺术培训的本色意义,很容易造成孩子半途而废。
误区3杂而不精 一些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成为精通各种艺术门类的人才。孩子周旋于不同的学习班,没有充足的休息与玩耍的时间,甚至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学校课程。与其让孩子学得太杂,不如选择适宜孩子、孩子喜爱的门类。
误区4重技艺轻素养 通过艺术培训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孩子的内涵和修养,其意义远越过技术和证书本身。若把技巧看得过重,这会使孩子感到厌倦。这样,技艺不仅不能持续发展,反而会顾此失彼。
栏目管理/葛文编辑/木非木
E-mail:gewen1221@sina.com
周冬雨父母:重组家庭散发着完整的爱
周冬雨生于1992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初中就读于石家庄市二十七中,高中毕业于石家庄市十二中。因为主演了电影《山楂树之恋》而名声大振后,大家对她有诸多猜测,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她大有来头。
其实,周冬雨出身于普通工薪阶层,不仅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而且经历坎坷。在周冬雨小时候,她的爸爸不幸因车祸而去世。后来,周妈妈带着她改嫁了,继父是一位忠厚老实的工人。为了维持生计,周妈妈开过小店,做过保险。在周冬雨读初三的时候,周妈妈和继父生了一个女儿。
亲生父亲的去世对周冬雨有很大影响,这使得她平时不太说话,这使得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虽然继父对她很好,没让她受过什么委屈,但毕竟总有一点不一样。
在周冬雨的成长过程中,周妈妈投入了很多精力。在老师的建议下,周妈妈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信纸,给女儿写留言。她写的内容或长或短,有表扬、有鼓励。当周冬雨取得进步时,周妈妈就会在彩纸上写下:“你真棒,妈妈为你高兴!”然后她画上一个笑脸,以示鼓励。当周冬雨伤心、难过的时候,周妈妈就写下:“别难过,我喜欢看到你高兴的样子。”然后她就会画上一个大拇指,暗示女儿一定能行。在周冬雨遇到挫折时,周妈妈就会在小纸条上写下:“没关系,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取得成功。”一张张小小的纸条不仅仅传递的是信息,更多的是给周冬雨带来了一份惊喜、一份感激。
在老师的印象中,所有的家长里,周妈妈最关心女儿的成长。周妈妈每个月都会找班主任,询问女儿的情况。老师觉得,家长应向周妈妈学习,肯为孩子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在周妈妈看来,虽然是重组的家庭,但给予孩子的应是完整的爱。在周妈妈身边,一些饱经离异痛苦的父母,为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但是,周妈妈明白,过分溺爱女儿对她的成长并不是一件好事。渐渐地,周冬雨也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从不轻易向妈妈提一些要求。
继父对周冬雨也十分关心,视如己出。他尽管没有很高的文化,但当周冬雨与妹妹有了矛盾时,他的态度是公正的,并且有时还要偏袒周冬雨。有一次,天下起了大雨,而在不同学校读书的周冬雨和妹妹都忘记了带雨伞。继父二话不说,冒着大雨给周冬雨送伞。见面的那一刻,周冬雨感动得扑在他怀里大哭起来……
在石家庄市十二中2000多名的学生中,周冬雨一点也不起眼。梳着马尾辫,穿着T恤、牛仔裤,笑起来有一双宛若月牙一样的小眼睛。她说话时的小女生模样,让人感受到了青春的美好。这种独特的气质,恰好正是张艺谋需要的。因为在小说《山楂树之恋》中,主人公静秋因为家庭成分不好而自卑、懂事,这使周冬雨更加能体会到静秋的内心波澜。在拍摄游泳戏时,张艺谋要求男主角窦骁嘴对嘴轻轻地吻一下周冬雨,有海外生活经历的窦骁大方地向周冬雨凑了过去。没想到,此前从未和男孩耳鬓厮磨过的周冬雨先是本能地闪躲,最后忽然“哇”地大哭出来,张艺谋不得不喊停机,在片场安慰了周冬雨足足半个小时,吻戏也被改成了亲吻脸颊。
9月20日,石家庄市十二中的老师收到了周冬雨的来信。在信里,周冬雨特别感谢学校对她3年的培养,也寄语学弟、学妹们好好学习。周妈妈和继父多次打电话叮嘱女儿不要太骄傲,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越来越好。有几次,在北京的周冬雨由于太想念父母,而偷偷地流眼泪。虽然已在影坛崭露头角,但周冬雨却还是整日素净着脸庞,很少化妆。9月30日,她在广州参加活动时,一家报社的记者问她:“不少女演员参加活动时都穿得花枝招展,你怎么这么朴素?”周冬雨大方地回答:“我只是个学生,因为年龄还小,而且不合适。如果我现在穿得花枝招展,就跟张冠李戴一样。”像芦苇一样的周冬雨,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韧劲十足地往前奔跑着……
徐娇父母:让孩子在宽容的氛围尽情舞蹈
徐娇在电影《长江7号》里反串顽皮的男孩“小狄”,在《花木兰》中出演早熟稳重的童年“花木兰”,这使她脱颖而出。徐娇生于1997年,是浙江省宁波市人。徐爸爸是港务局的职工,徐妈妈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两三岁时,徐娇在家里总爱手舞足蹈地“演小品”、叽里呱啦地“讲故事”。徐妈妈便买回许多录音带,徐娇便天天听,并且听几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在别的小朋友家里,总是妈妈讲故事,但徐娇每天给妈妈讲故事。
徐娇4岁时,宁波七色花艺术团第一次招生,报名的学生年龄是7~14岁。不过,徐娇凭借在幼儿园学的绕口令和英语短句被破格录取。徐妈妈说:“我们当时没想那么远,她很喜欢唱歌跳舞,我就觉得可以去锻炼锻炼,可以玩。”徐娇每个周末在艺术团待两个半小时,学习表演和主持。
徐妈妈觉得写一手漂亮的字是很重要的,所以让徐娇学了2年硬笔书法。2006年6月,徐娇荣获了全国“双龙杯”少儿书画大赛金奖。
有些家长看到艺术类专业对文化课的分数要求偏低,便在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选择艺术培训。徐妈妈明白,如果孩子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事实上,很多艺术家不只在一个领域有建树,在其他领域也很精通。因此,徐妈妈一方面根据徐娇的爱好让她参加兴趣班,另一方面对她的学习成绩抓得更紧了。
徐妈妈和徐爸爸特别注重培养女儿的自理能力。徐娇读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自己穿衣服,读小学一年级时就能自己准备早点。读小学时,徐娇一个月只向妈妈要20元零花钱,很多时候还用不完。虽然比同龄人成熟懂事,但徐娇也有自己害怕的东西。在她很小的时候,徐妈妈让她躺在膝盖上洗头,徐娇就乱动,越动越怕。到8岁的时候,徐娇还不敢用喷头冲水。
徐妈妈和徐爸爸十分尊重徐娇,把女儿当作朋友看待。如果两代人意见有分歧,就坐下来谈,让徐娇发表看法。不过,徐娇一般都不能说服他们——因为徐妈妈语速比她快多了。徐妈妈不开心时,徐娇会哄她。徐妈妈病了,徐娇会说:“妈妈,希望你早点好起来。”但是,有时徐妈妈指出她试卷上的错误时,徐娇有些不服气地找出各种理由辩解。
2007年初,《长江7号》剧组来宁波挑选一位小演员,徐娇没有想到,和周星驰的一次见面,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天晚上,徐娇和100多名孩子在宾馆的楼道等待试镜。等到第二天凌晨1时,小朋友们困得哈欠连天。徐娇跟着副导演走进房间,房间一角坐着周星驰。当周星驰看到徐娇时,不由愣了片刻。徐娇清瘦文静,眼里带着一丝忧郁,和童年的周星驰长得很像。周星驰对徐娇进行了细致的考核,故意逗她:“拍电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你会不会为此而有压力?”她脱口而出:“没什么,不就是演一个小孩嘛,只要演得天真就行了!”
2008年初,徐嬌凭借《长江7号》的上映而引起关注。可在徐妈妈、徐爸爸眼中,女儿就是普通的孩子,他们总是跟她说:“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还是我们的孩子。”
2010年,徐娇从宁波转到杭州一所小学读书,徐妈妈并没有特意说明女儿的身份。班主任很快注意到了这个新来的小女孩兴趣广泛,语言能力尤其突出,在班上发言最积极。在“六一”学校的联欢会上,徐娇以一个惟妙惟肖的宋丹丹小品把全校同学逗得乐开了花,大家才知道学校有个小明星。徐娇经常被报道,但同学和老师都不把她当明星,因为她从不显摆。
对于学习,徐妈妈不仅对女儿的优点了如指掌,对每一个缺点也都看在眼里。由于女儿只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徐妈妈压缩了女儿出席活动的次数:“就目前来说,我还是想让她踏踏实实地把书读好,学习最重要。老师都说娇娇的领悟能力不错,挺灵光的,平时没考好的话,她也会伤心。”
曾经有人问徐妈妈,会不会从此把女儿当成摇钱树?徐妈妈十分不解,因为他们根本就不需要靠女儿的报酬来改善生活。女儿将来怎么发展还要看她的兴趣,他们愿意顺其自然。现在,徐妈妈把女儿赚的钱都存起来了,以后当她读书的学费。
林妙可父母:无限放大孩子的闪光点
林妙可1999年出生于北京,爸爸是攝影记者,妈妈是家庭主妇。林妙可从小就十分调皮,特别喜欢在大人面前表演。而她的爸爸妈妈没有一点文艺特长。1岁多的林妙可,看到电视里唱京剧,她的脑袋就跟着左摇右晃。她两三岁时,一听到音乐就会跟着节拍跳舞。等她长到3岁多时,林爸爸给女儿报了一个跳舞班。
和许多小女孩一样,林妙可也喜欢穿漂亮衣服,还会自己化淡妆。不过,有一点林爸爸从来不放松,那就是培养女儿的好习惯。林爸爸知道,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以前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这段时间家长不能忽视。上学期间,林妙可如有课本丢在家里,林爸爸和林妈妈也不会给她送,目的是为了让她长记性,以免下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
第一次看世界滑冰大赛,林妙可十分入神,把林爸爸拉过来悄悄地说:“爸爸,等我长大了,也要上台表演。别人会说,瞧,那个美人多漂亮呀!”一次,林妙可看了《侏罗纪公园》的光盘以后,非常害怕,连厕所都不敢去,总要林妈妈陪伴,说:“厕所黑乎乎的,有恐龙怎么办?”几天后,林妙可仍不敢单独睡觉。林爸爸在屋里陪着她还是不踏实,说:“爸爸,你走的时候能把那张光盘拿走吗?”5岁时,林妙可摸着妈妈的戒指羡慕不已,林妈妈说:“等你长大了,我送给你吧。”林妙可说:“不要!戒指应该男人送给女人,我长大会有人送给我的。”有一次,老师让同学用“爱”和“不爱”造句。有的同学说:“我爱看书,不爱写字。”林妙可想了想,根据自己的特点答道:“我爱写字,不爱感冒。”
林妈妈认为,家长最不该的,就是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家长要观察孩子到底喜欢什么,正确“认识”孩子。林妈妈觉得,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而逼迫孩子今天学这明天学那,这并不好,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林妈妈的主要经验是首先“研究女儿喜好什么”,其次是放手让女儿去做,尽可能多地给她支持。如果孩子喜欢,再累她也觉得是玩,反之如果孩子不喜欢,而家长强迫孩子去“被动接受”,则孩子学起来就会很辛苦。在林妙可的成长过程中,林妈妈没有给女儿报奥数班、英语班,而是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女儿把学校的课程学好才是最重要的。
林妙可成名之后,林妈妈辞去工作担任女儿的经纪人。林妙可的现身之处,必能见到她端着水杯、背着书包忙前忙后。林妈妈还要自学一些与演艺相关的法律知识。她要对商家和产品的质量有全面把握,还要对方发来质量检验证书,以免给孩子惹麻烦。对于商家络绎不绝的邀请,林妈妈都是慎之又慎,从严把关。
林妈妈经常教育女儿以平常心面对荣誉。孩子小,林妈妈尽量谢绝不必要的采访。一次吃饭的时候,突然有个记者问林妙可:“你觉得在奥运开幕式上唱的《歌唱祖国》好听吗?”林妙可愣了一下,反问他:“叔叔,你说呢?”在场的人都向她投去赞扬的目光。因为一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家长能控制的,孩子不知道社会的复杂。因此,林妈妈尽量不让女儿接受采访。
在学校里,常有同学要林妙可签名,林妈妈嘱咐她说:“你首先不是明星,而是一名学生,把学习学好才是最重要的,知道吗?”林妙可在江西万安县参加电视剧《春草》的拍摄时,林妈妈特意请当地的小学接受她“借读”。在拍电视剧的20多天中,因为临近考试,每天林爸爸都从北京将复习的卷子拍照发给林妈妈,林妙可则在拍戏之余躲在宾馆做试卷,这是为了能保持和北京同学一样的学习进度,以免影响学习。林妈妈多年来的家教体验,使她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可爱之处,都有闪光点,或许体现在学习上,或许体现在兴趣上,关键是家长要学会捕捉并放大孩子的闪光点。林妙可长大后想做一名教师或医生,林妈妈觉得只要女儿喜欢,她就不会干涉。
(题图自左向右依次为周冬雨、徐娇、林妙可)
延伸阅读
帮孩子成名,家长避免四误区
嘉宾 徐梓耀(东方国际教育学校董事长)
误区1 勉强孩子 许多家长觉得艺术培训是孩子成名的一条捷径。在这种思想驱动下,家长常常逼迫孩子学艺。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感觉不到快乐,不但培养不了艺术趣味和观赏力,反而会让孩子对艺术的了解产生偏差,产生抵触心理。
误区2盲目跟风“不管花多少钱,人家孩子有的,咱孩子也得有。”“不差钱”的家长抱着这样的心理,盲目跟风,不管孩子适不适宜、喜不喜爱。艺术培训对这种家长来说就是身份的象征,失去了艺术培训的本色意义,很容易造成孩子半途而废。
误区3杂而不精 一些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成为精通各种艺术门类的人才。孩子周旋于不同的学习班,没有充足的休息与玩耍的时间,甚至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学校课程。与其让孩子学得太杂,不如选择适宜孩子、孩子喜爱的门类。
误区4重技艺轻素养 通过艺术培训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孩子的内涵和修养,其意义远越过技术和证书本身。若把技巧看得过重,这会使孩子感到厌倦。这样,技艺不仅不能持续发展,反而会顾此失彼。
栏目管理/葛文编辑/木非木
E-mail:gewen122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