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文化对践行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来源 :桂海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wang12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美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家庭则是传统美德习得与实践的主要伦理场域,家训作为家庭精神风貌的表征,与传统美德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注重家训文化的传承及弘扬,对于传统美德的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文章从阐明“倡导家训文化的动因”出发,结合家训的内容、形式及实现方式等三方面内容分析家训在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中的价值,试图探寻家训文化对传统美德实践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家训;家教;传统美德;承扬实践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2-0046-05
  中国文明是一个以家庭为主要结构的文明样态,家庭作为伦理的策源地,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和道德实践意义。在家庭中,家训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自觉构建方式和传承模式,形成了家训——家教——德行——民族精神的外推模式,造就了中国人以家庭为核心的文化气质。对家训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返回文化的源头汲取文化构造的经验,探寻现代伦理教育和道德实践的新源流,对现代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塑造极具价值,亦对传统美德的实践大有裨益。
  一、倡导家训文化的动因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流传至今的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彰显,亦是中国人道德品格的价值追求。传统美德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经过历代人的总结和凝炼,成为人们处理社会生活中人与己、人与人和人与群之间关系的实践指南。由于“传统”具备一以贯之的特性,传统美德便获得了自身的普遍性和延续性,而对传统美德的总结和提炼,成为现代社会进行道德实践的重要来源。从先秦至现代,我们一直拥有比较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的德目,如先秦时期的仁、义、礼、智、信,现代《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美德德目。那么,如何在道德文明的建设中将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美德转化为切实可行的道德行为,便成为了践行传统美德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家,自古以来便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传承功能和道德实践价值,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同时,家庭也被看作是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原则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个人一以贯之的道德行为的中介和桥梁,诚如《礼记·大学》中所说:“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于是,家训便成了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子。家训,通常被看作是父祖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也被认为“是指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人对族人的直接训示、亲自教诲,也包括兄长对弟妹的劝勉,夫妻之间的嘱托。后辈贤达者对长辈、弟对兄的建议与要求……也不可忽略。”[1]家训用其独有的方式治家教子,以如何修身做人为其主要内容,最终欲求实现的是对家及其成员的伦理熏陶和人格塑造。正如清代文史学家刘禺生所言:“春秋所以重世家,六朝所以重门第,唐宋以来,重家学、家训,不仅教其读书,实教其为人,此洒扫应对进退之外,而教以六艺之遗意也。”[2]由此可见,家训是影响个体道德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家训在当前社会之中就可被看作是传统美德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转变为个体道德行为的一种实践方式①。然而,于五帝时代便萌芽的中国家训,发展至今并非“篇篇药石,言言龟鉴”[3]1,而是良莠并存。
  《颜氏家训》是由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颜之推所作,全书共20篇。该书是颜之推关于修身、治家、为学与处事的经验总结,被称誉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3]1,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家训的典范而广为流传。如宋人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称之为:“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颜之推和《颜氏家训》都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知识,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颜氏家训》20篇就是这些见解的记录。《颜氏家训》的佳处在于立论平实。平而不流于凡庸,实而多异于世俗,在南方浮华北方粗疏的气氛中,《颜氏家训》保持平实的作风,自成一家言,所以被看作处世的良轨,广泛地流传在士人群中。”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颜氏家训》在内容上难免存有不合时宜之处;但是,就其整体思想而言却是瑕不掩瑜,依然可以作为家训文化的经典代表,理应成为家训文化研究的主要学术资源和参考对象。历年来,学界对于《颜氏家训》的研究可谓卷帙浩繁,研究的角度不一,取得的成果诸多。有从总体思想上分析《颜氏家训》的内容、特点及其价值的,以对其整体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②。除此之外,对《颜氏家训》的研究侧重于教育角度的研究(特别是家庭教育、德育方面)、文献学研究、文学艺术类研究等几个方面。在家庭教育及德育研究方面,主要偏向于文本自身的思想内容的总结和概括。而本文以《颜氏家训》作为切入点,以家训文化对美德实践的价值和意义为落脚点,试图以《颜氏家训》为代表,找到家训文化与美德实践之间的联动机制,重在挖掘家训中与传统美德直接相关的思想精神,并在对家训内容、体例探究的基础上,从家训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中吸收其对美德实践具有利益的文化因子,运用到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之中。
  就家训本身的文化影响力而言,家训与传统道德有着天然的联系。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因子之一,家训则是整个家庭精神风貌的表征。个体的道德品质和情操的培养首先是在家庭“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训诫诱导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家训之中所内含的与传统美德有关的内容自然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部分而得以流传至今,这足见家训文化对于传统美德研究的重要性。除此之外,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于社会现实情况的把握更让我们意识到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提倡以传统美德为主导的家训文化的重要性。笔者于2015年参与了“中华传统美德调查问卷”的调研活动③,本次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当代不同群体对于传统文化、道德的兴趣及了解程度,并且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调研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视。整个调研在我国江苏、福建、河南和广西等地区发放732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19份,回收率为97%。问卷设计了60道与传统美德相关的问题,调查对象以传统美德建设的主要群体——大学生为主。在对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个体修养、家庭教育被认为是传统美德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在问题“您认为社会道德状况的影响因素中第一位序的是”,有40.6%的人认为“个人修养”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则名列第二位,有21.6%的人选择此项。在问题“您认为社会道德状况的影响因素中第二位序的是”的统计结果中,“家庭教育”的选择占比最多,达到29.9%,“法制环境”和“个人修养”则分别位列第2、3位,占比分别为17.1%、14.6%。在回答“你认为美德养成的首要途径”的问题时,53.3%的人认为“家庭教育”是美德养成的首要途径,“家庭教育”也是该问题位列第一的选项。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推断出,在人们的观念中,家庭教育对美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对美德的实践应当发挥积极的调动作用。换言之,家训作为家庭教育思想的凝练的代表,自然成为了美德实践视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家训在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价值
  一直以来,“端蒙养、重家训”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代家训在历经五帝时期、西周和两汉之后,在隋唐、宋元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阶段,而明清时期则呈现出由盛而衰的态势。现如今,家训更多的是在家庭教育领域受到比较多的关注,人们往往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加以宣导。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其在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之中的价值。
  (一)就家训的内容而言,其涵盖面极广,涉及到修身、齐家、治国等诸多方面。传统美德的德目则成为了家训的主要内容,要求世代子孙在生活中承袭、实践。以《颜氏家训》为例,全书不仅涉及到修身方面,如慕贤、名实等篇;齐家方面,如教子、兄弟、后娶、治家等篇,而且还涉及到文学艺术的研究领域,如书证、音辞、杂艺等篇。这足见家训内容涉及到的领域之广,所作之家训,最终是为了教导子孙如何立身处世。正如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序篇中所阐明的:“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3]1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心得体会通过家训的形式记述下来,希望可以以此整顿自家的门风,提引、教导后世的子孙。纵览全书,传统美德的诸多德目成了颜之推所提引、教导的内容。在名实篇中,他主要探讨了名与实两者之间的关系。他从现实生活的经验出发,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德润名,因为“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3]367讽刺了“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这一类人,认为好名声是因“德艺周厚”“修身慎行”而得的。
  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颜之推述及勤劳之美德,指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爰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3]5认为只有勤劳生产才能使家庭衣食无忧,生活自足。在《颜氏家训》中,诸如勤劳、节俭、务实、孝慈等传统美德随处可见,其对传统美德的重视可见一斑。正如学者钱国旗所言:“勤劳而节俭,不仅是治家的传统准则,而且是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家训及蒙学读物中是受到特别重视的一个伦理价值。”[4]
  (二)就家训的形式而言,其平实生动的语言风格,便于人们理解,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相较于理论化的系统阐释,平实易懂的行为规范更容易在生活当中得到践行。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在说理上既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更是列举了大量古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以教导子孙。在谈到俭约美德时,他不仅引述了孔子“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的观点,更进一步得出“可俭而不可吝”的结论,认为“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3]50在此之后,他列举了一系列具体的现实事例用以说明“可俭而不可吝”的重要意义。如梁元帝年间的一位中书舍人,因治家有失法度,处事过于严苛,最终其妻妾“共货刺客,伺醉而杀之。”南朝梁人裴子野,即便家境素来清贫也能收养那些饥寒不能自济的远亲旧戚,碰上水旱灾害之时节,用二石米煮成的稀饭也只能让大家都勉强喝上一点,但裴子野却能“躬自同之,常无厌色”,做到了“施而不奢,俭而不吝”。与裴子野的事迹相比照,邺下有一将军,“贪积已甚,家童八百,誓满一千;朝夕每人肴膳,以十五钱为率,遇有客旅,更无以兼。后坐事伏法,籍其家产,麻鞋一屋,弊衣数库,其余财宝,不可胜言。”[3]54-55因其治家俭吝无度,终至家业遭受祸患,蒙受不幸。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藉由这些褒贬对照的生活实例,告诫子孙在为人处事上应当遵照合理而行之有效的行为方式而为,才能使家业兴旺;而其所述及的诸如慈爱、节俭、仁厚等行为原则,亦对目前传统美德的承扬实践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就家训的实现方式而言,其内容来源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之中,往往是家中长者的生活经验之总结,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在践行上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在《颜氏家训》开篇序言中,颜之推就说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3]1在中国情理文化的社会环境下,父母、亲人对个体的人格塑造和伦理熏陶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影响,从颜之推的序言中可知其深谙此理。他认为,同样的话或命令,人们较易相信自己的亲人或是敬佩之人所说的。父母子女之间天然的血缘关系和朝夕相处所建立起来的亲情关系,使得日常的家庭训诫的信度和影响力要高于其他形式。家训中的诸多内容不仅言之凿凿,具体可行,而且对后世子孙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在《勉学》《治家》篇中谈到勤学、爱书时说到:“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3]208;“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3]239;“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3]66。家训中的这些事例,生动具体,亲切可信,容易为子孙所掌握、所实践。不仅《颜氏家训》如此,历代以来的家训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如《德星堂家订》中谈及勤俭持家之德时,就详细规定了诸如“宴会”“衣服”“婚娶”等的具体规定和标准,易于遵守和实践。
  家训文化对于传统美德的价值在于,家训在内容上就已经包含了很多传统美德的德目,比如孝慈、节俭、勤劳、自强等等,因此家训文化的传播与流行自然有益于传统美德精神的弘扬。在日常生活中,家训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而这正是目前进行传统美德建设所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笔者参与的“中华传统美德调查问卷”调研活动中,对于“你觉得每个人弘扬中华美德最应从哪个方面着手?”这一问题,80.2%的人认为应该从“点滴小事”着手,而“公共事务”“学习美德知识”“其他”的占比仅分别为10.0%、9.1%、0.7%。这足见在人们的观念中,弘扬传统美德必须落到实处,从点滴小事的实践做起,而不应当停留在美德知识的教导上。因此,对家训文化的传承和开发,自然对传统美德的实践大有裨益。   三、家训文化的现代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道德价值体系,并繁衍出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德德目。但是,时至今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不是一幅精美的道德文明的图画,有道德知识但不见诸道德行动成为了现代公民道德素质中的突出问题,这也是传统美德在承扬实践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家庭却是可以成为解决传统美德实践难题的重要因子,因为家庭是传统美德习得与实践的主要场所。长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对子女道德人格的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颜氏家训》中就非常强调父母在道德教育中的身体力行,“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3]49姑且不论文中所述内容的时代局限性,仅就其中所提及的慈、孝、恭敬、义等而言,便是如今我们依然倡导的传统美德的德目。颜之推在当时就已经意识到道德教化必然会受到家庭抑或是周遭环境的影响,并且对这一点有着清楚的认识:“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3]154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长辈对道德的认识、情感以及行动,自然也就成为子孙道德认知、情感以及行动的启蒙和表率;家庭之中日积月累的点滴影响,便固化成为了个人的行为习惯,逐渐演变成为个人的稳定行为方式,而这样的影响最终是以实践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注重家庭在道德实践中的地位,弘扬合理的家训文化,是我们在探寻“家训文化对践行传统美德所具有的价值”这一问题时得到的启示。
  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环境、风气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呈现出淡化的趋势,家庭的教育功能也逐渐被弱化;加上受到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人们过分依赖于公共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而忽视了家庭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熏陶功能。当前,家庭更注重于子女知识、才艺方面的培养,而忽略掉子女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的养成。马加爵事件、重庆女童摔婴案以及复旦投毒案件,虽然只是偶发的极端恶性案件,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却不得不让我们意识到家庭不仅承载着生养子女的职责,更应当注重在对子女道德品性的熏陶和培养。传统美德理应成为育人的根基所在,蕴含美德精神的家风、家训文化应当得到重视,在全社会应当大力提倡和弘扬。
  总之,“家”为个体德性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训练场域,家庭透过家训增强了个体道德上的认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训练以及习惯的养成,加之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互通感染,从而能够从知、情、意等多方面逐渐熏陶出有道德品性的文明之人。因此,注重于家训文化的形成及弘扬,对于传统美德的实践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注 释:
  ①关键问题在于如何结合家训文化的特点将其融合于当前的美德教育实践之中,以彰显出传统美德自身所具备的实践特性,从而使传统美德的践行成为人们的生活行为习惯,因此部分内容在文中第二部分里有详细论述,故在此从略。
  ②在徐少锦、陈延斌、许建良主编的《中国历代家训大全》中,对历代以来的家训做了清晰的梳理,亦对家训文化的总体研究提供了学术帮助;徐少锦、陈延斌主编的《中国家训史》中,《颜氏家训》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书中相关的章节对《颜氏家训》的总体内容做了细致的分析、总结。
  ③“中华传统美德调查问卷”的调研活动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哲科系组织实施,相关的调研工作及数据处理由“文化强国视域下的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研究”课题组完成。本文所引用数据均来源于此次调研。
  参考文献:
  [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
  [2]刘禺生.世载堂杂忆[M].北京:中华书局,1960:1-2.
  [3]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4]钱国旗.血脉传承与扬名显亲——论《颜氏家训》的齐家之道[J].孔子研究,2007(4):36-48.
  责任编辑 陆 莹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治理实际组织运作中,同时存在科层、市场及网络三个理想类型,但是现有研究大多数皆聚焦于其中一个,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城市社区治理创新需要综合这三种模式,即通过科层规则确保稳定与公平、市场竞争确保弹性与机会、社群网络确保贴近公民需求,同时逐步调整三种治理模式的分配结构。由传统重视科层治理模式,转向新公共管理强调的市场治理模式,同时,更要强化网络治理模式的地位。具体的运作策略需要涵盖结果导向
期刊
摘要:面对民众诉求表达与社会治理法治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涉诉信访终结的行动逻辑必须进行整体性改变。以群众工作为叙事文本的传统涉诉信访的终结机制,已经难以完全回应和化解当今涉诉信访当事人提出的诸多诉求。因而,如何在汲取群众工作所具有的沟通疏导价值优势、修正其规则与程序缺失的基础上,建立涉诉信访“依法断事”价值目标的法治化终结机制,成为信访问题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重大问题。法治是实现社会价值共识的最大公
期刊
摘要:党内政治生活是特指中国共产党党内全部政治活动的总和。广义的“党内政治文化”主要由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制度文化和党内政治精神文化构成;狭义的“党内政治文化”,重点是指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党内政治生态则是指中国共产党全部政治活动的状态及其相互联系,以及党内外政治关系相互关联的状况,是党内政治生活现状与党内政治文化状态的一种集中反映与集中体现。党内政治生活、党内政治文化、党内政治生态
期刊
摘要: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从严治吏,铲除“潜规则式腐败”势在必行。“潜规则式腐败”因同官场“潜规则”相结合而具有较之一般腐败行为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潜规则式腐败”,必须要从软、硬两个方面齐头并举。文章着重从“潜规则式腐败”的内涵和主要表现、“潜规则式腐败”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等方面入手,对“潜规则式腐败”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潜规则式腐败”治理的对策。  關键词:
期刊
摘要:经济全球化通过投资、贸易、信息交流等方式使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并对居民的就业、收入、消费偏好产生影响,使居民消费行为发生改变。文章通过外资流入、进口关税等反映物质产品全球化流动的指标变量,以及反映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的边际消费倾向指标变量的外生冲击,运用CGE模型对中国长三角地区居民消费受全球化影响进行情景模拟。总的来看,精神产品全球化流动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表现在公共服
期刊
摘要: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从冯友兰到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朱子哲学,着重分析他们的研究对于前人的创新以及他们之间各种重要学术观点的差异、冲突以及逻辑演变过程,特别强调冯友兰对于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开创之功以及唐君毅、牟宗三、钱穆的创新之处和相互冲突,动态地展示现代朱子哲学研究的学术思想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他们的各种学术观点作出深入分析,阐述新观点,力求有所突破。  关键词:现代朱子哲学
期刊
摘要:“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推进人民币“走出去”,这是“一带一路”建设赋予的光荣使命。目前,人民币“走出去”已经具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其中东南亚国家是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突破口,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验示范效应,为人民币进入东南亚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人民币“走出去”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需要加以破除。因此,推进“人民币”走出去要加强顶层设计,设计好“人民币”走出去的制度安排。 
期刊
摘要:“两法衔接”机制中的参与机关众多,从根本上看,检察机关应当居于核心地位,担当关键角色。基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角色,检察机关在“两法衔接”中的职能定位主要体现在对行政机关尤其是一线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进行移送监督和立案监督两个方面。立足于深入考察检察机关参与“两法衔接”的工作实践状况,可以发现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此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改进和完善举措,将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彰显
期刊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隐性的企业管理体制。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文化是广西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企业文化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务实、管用。当前广西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普遍面临的困境是:热情高、收效低,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但作用发挥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只有找准症结,溯本清源,明晰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厘清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要求,才能切实将无形的文化软实力
期刊
摘 要:网格化管理是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农村基层社区网格化管理具有独特的内涵与丰富的理论滋养。作为一种有益的个案探索,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茂林镇在社区网格化管理方面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实践模式,积累了可贵的经验,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提升政府管理水平、提高专业化素质、供给充足资源、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等方面加以努力,才能不断提升农村社区基层治理水平。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