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生活了17年的地方,曾经属于安徽阜阳,后来属于安徽毫州。亳州本来是县级市,2000年成为地级市,那时我已在外多年。所以,到现在我也不太清楚自己的籍贯是阜阳,还是亳州。我不太有地缘观念,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是中国公民,同时认同康德所说的世界公民。我很难理解“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如果个人生没有出门远行,周边全是老乡,岂不是天天泪眼婆娑?什么是老乡?出了村,同村是老乡;出了镇,同镇是老乡;出了县,同县是老乡;出了市,同市是老多;出了省,同省是老多……依次类推,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回到地球上再看看,兄弟阅于墙。从实际情况来看,“老乡老乡,背后一枪”,要比“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更准确。
阜阳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第一贪”、大头娃娃、“白宫”豪华办公楼、手足口病……应有尽有,可谓是老乡把老乡整得“两眼泪汪汪”,《中国农民调查》和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都取材于此。有一年我回家看到当地报纸宣称阜阳是中国第城市,大吃一惊,仔细看下去,原来是指人口,当时重庆尚未成为直辖市,亳州和阜阳尚未分家,全市人口1500万左右,确实是中国第一。
我曾在报纸上读到前任父母官的新闻,他们的真寞故事一点也不亚于小说中的虚构情节,成为我跟朋友“讲故事”的保留节目。一个是县级市委书记,新官上任分外兴奋,为了隆重庆祝自己的晋升,决定举行阅兵仪式。他特意住在某中央领导曾经住过的当地宾馆豪华套间里,并且布置一级警卫任务,据说是为了防止“阶级敌人”行刺——此时是1997年。该市所有配备统一制服的单位,公检、法司、土地、工商、税务律出动,武警在前,中小学放假。这位市委书记乘上敞篷汽车,一路呼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参与检阅人员则回答:“首长好!首长辛苦了!”全市交通中断,当晚市电视台播放了全程录像,这个县级市委书记后来升为地级市副市长,再后来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另外一个是地级市委书记,后来官至副省长,再后来被执行注射死刑。他在东南亚考察之后,准备在市里建设个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园“龙潭虎穴”,养千只老虎万头鳄鱼,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发动数万干部、师生参与挖掘,耗时3年,耗资千万,毁坏良田百亩,一无所获。他还投资三、四亿建设“国际机场”,一年旅客吞吐量仅为1000人次左右(北京首都机场平均每天旅客吞吐量在10万人以上,全年吞吐量则是该机场的4万倍),一个多星期才有架飞机起落,基本处于停飞状态,大概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小的“国际机场”。由于该市上报的财政收入注水太多,下属某县甚至出现纳税人为秦始皇、克林顿、叶利钦等古今中外名流的假纳税发票。以上都是道听途说,接下来谈谈“亲历历史”。
1983年,正值“严打”,当地监狱人满为患,幼儿园被征用,成了临时关押囚犯的地方。父母都要上班,我无处可去,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害怕我在外面游荡,一不小心也被“严打”了,只好把我送到同事的班上,打算让我玩耍一年,等到次年年满6岁再正式入学。我年少无知,没有学会偷懒,成绩还说得过去,稀里糊涂地一直读了上去。
关于小学的记忆,基本都是一些模糊的快闪镜头。班级同学特别多,平均每个班都是七八十人。冬天,黑板上的粉笔字,很快就会被我们嘴里吐出的水蒸气融化,像是墨水洇在纸上。所以,笔记一定要赶在粉笔字被融化之前抄写完毕。擦黑板是特别艰难的事,没法用黑板擦,只能用蘸着水的毛巾。擦过的黑板是白色的,像没有粉刷光滑的墙,上面再写上白色的粉笔字,辨认起来非常困难,幸亏同学们还没来得及近视。为什么不用彩色粉笔?一方面,彩色粉笔是珍稀用品,需要节省使用。另一方面,彩色粉笔会把黑板变成彩色的,在彩色的黑板上辨认彩色的粉笔字,要比在白色的黑板上辨认白色的粉笔字更困难。
虽然水蒸气可以融化粉笔字,热气腾腾的教室依然寒冷。所以,每到冬天,教室就会生起煤球炉取暖。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个学生拎着用绳子串起来的煤球,一路上都是星星点点的煤渣。教室门窗紧闭,那么多学生,再加上一个煤球炉,非常容易煤气中毒。但是,并未出现事故,这要感谢当时的建筑质量,即使门窗紧闭依然四处漏风。
有一年不知响应什么号召,学校发起收集废铜烂铁活动,班级和班级竞赛、班级内小组和小组竞赛、小组内同学和同学竞赛,广播里不停地播出各班上交的废铜烂铁的重量。当地总共没有几条街道,废铜烂铁以及不废的铜和不废的铁迅速被席卷一空,最后,学生们只能呈上崭新的“废铜烂铁”。我虽没有亲历过大炼钢铁的时代,但是每次想到这次以勤俭节约为主旨的活动,就足以猜测当年的疯狂。
写到这里,需要声明一点,这是当地最好的小学,其他学校是什么样子,我无法想象。听说现在每个班已经达到一百二三十人,我实在不太清楚那么小的教室里,如何放得下那么多“祖国的花朵”。
虽然校园里没有草地、只有几棵大树,虽然小城没有公园,更没有可能划船,但那时,我对生活的理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是“小船儿推开波浪”。尤其过年的时候,回到我的出生地——一个离公路有十几里远的乡村,看到一群拖着鼻涕、抹着泥巴的同龄人,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并且幸运的感受。当时读到革命先烈的故事,李大钊让儿子、女儿把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唱起《校歌》: “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后,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这个故事很是让我踌躇了一下,但我很快告诉自己,那是在旧社会才会发生的事。
对于学生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可以看。父亲是六六届高中生,在当地已经算是文化人了,他带我养成了去书店的习惯。新华书店里的书大都数年如一日,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去书店逛上一圈,仿佛一种仪式。书店是闭架销售,父亲常常跟店员打声招呼,带我进入柜台翻看。最幸福的是五一或者十一或者元旦,新华书店把库存的书拿出来打折销售。父亲会帮我买上几十本连环画,当然,都是不成套的,还有一些没有封面和封底。后现代小说那种开放式的结局,我一点也不陌生,这要得益于那些不成套的破损的书籍。
直到进入大学,我才意识到自己基本上没有读过书,甚至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都没有看过,金庸的是大学补的课,而琼瑶的再也没有机会接触,也不打算接触。后来读到《窗边的小豆豆》,在我这种读者看来,巴学园美好得有些残酷。巴学园是理想中的小学,更重要的是,巴学园不仅是理想,还是现实,因为交头接耳被迫退学的小朋友黑柳彻子,最终成为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就是在巴学园完成的。黑柳彻子遇到的巴学园校长,听她语无伦次地讲了四个小时。我的那些交头接耳的同学,嘴巴贴上胶布站在讲台旁边示众的样子,我清晰地记得,其他同学包括我兴致勃勃地充当围观群众,胶布像煤球一样,是同学们贡献的。另一种现实和这一种现实的距离,比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还要大。但是,我并不憎恨那些老师,他们和学生一样是受害者。
如今,经常遇到些追忆似水年华的学者,以幸福感论证过去的美好。我有时也免不了怀旧,但那是怀念自己的童年,不是怀念当年的幸福,更不是怀乡。我没有乡愁。在我生活了17年的那个小城,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子女说:长大以后,你要离开这里!
阜阳有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第一贪”、大头娃娃、“白宫”豪华办公楼、手足口病……应有尽有,可谓是老乡把老乡整得“两眼泪汪汪”,《中国农民调查》和第7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都取材于此。有一年我回家看到当地报纸宣称阜阳是中国第城市,大吃一惊,仔细看下去,原来是指人口,当时重庆尚未成为直辖市,亳州和阜阳尚未分家,全市人口1500万左右,确实是中国第一。
我曾在报纸上读到前任父母官的新闻,他们的真寞故事一点也不亚于小说中的虚构情节,成为我跟朋友“讲故事”的保留节目。一个是县级市委书记,新官上任分外兴奋,为了隆重庆祝自己的晋升,决定举行阅兵仪式。他特意住在某中央领导曾经住过的当地宾馆豪华套间里,并且布置一级警卫任务,据说是为了防止“阶级敌人”行刺——此时是1997年。该市所有配备统一制服的单位,公检、法司、土地、工商、税务律出动,武警在前,中小学放假。这位市委书记乘上敞篷汽车,一路呼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参与检阅人员则回答:“首长好!首长辛苦了!”全市交通中断,当晚市电视台播放了全程录像,这个县级市委书记后来升为地级市副市长,再后来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另外一个是地级市委书记,后来官至副省长,再后来被执行注射死刑。他在东南亚考察之后,准备在市里建设个世界上最大的动物园“龙潭虎穴”,养千只老虎万头鳄鱼,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发动数万干部、师生参与挖掘,耗时3年,耗资千万,毁坏良田百亩,一无所获。他还投资三、四亿建设“国际机场”,一年旅客吞吐量仅为1000人次左右(北京首都机场平均每天旅客吞吐量在10万人以上,全年吞吐量则是该机场的4万倍),一个多星期才有架飞机起落,基本处于停飞状态,大概是世界上吞吐量最小的“国际机场”。由于该市上报的财政收入注水太多,下属某县甚至出现纳税人为秦始皇、克林顿、叶利钦等古今中外名流的假纳税发票。以上都是道听途说,接下来谈谈“亲历历史”。
1983年,正值“严打”,当地监狱人满为患,幼儿园被征用,成了临时关押囚犯的地方。父母都要上班,我无处可去,在小学教书的母亲害怕我在外面游荡,一不小心也被“严打”了,只好把我送到同事的班上,打算让我玩耍一年,等到次年年满6岁再正式入学。我年少无知,没有学会偷懒,成绩还说得过去,稀里糊涂地一直读了上去。
关于小学的记忆,基本都是一些模糊的快闪镜头。班级同学特别多,平均每个班都是七八十人。冬天,黑板上的粉笔字,很快就会被我们嘴里吐出的水蒸气融化,像是墨水洇在纸上。所以,笔记一定要赶在粉笔字被融化之前抄写完毕。擦黑板是特别艰难的事,没法用黑板擦,只能用蘸着水的毛巾。擦过的黑板是白色的,像没有粉刷光滑的墙,上面再写上白色的粉笔字,辨认起来非常困难,幸亏同学们还没来得及近视。为什么不用彩色粉笔?一方面,彩色粉笔是珍稀用品,需要节省使用。另一方面,彩色粉笔会把黑板变成彩色的,在彩色的黑板上辨认彩色的粉笔字,要比在白色的黑板上辨认白色的粉笔字更困难。
虽然水蒸气可以融化粉笔字,热气腾腾的教室依然寒冷。所以,每到冬天,教室就会生起煤球炉取暖。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可以看到一个个学生拎着用绳子串起来的煤球,一路上都是星星点点的煤渣。教室门窗紧闭,那么多学生,再加上一个煤球炉,非常容易煤气中毒。但是,并未出现事故,这要感谢当时的建筑质量,即使门窗紧闭依然四处漏风。
有一年不知响应什么号召,学校发起收集废铜烂铁活动,班级和班级竞赛、班级内小组和小组竞赛、小组内同学和同学竞赛,广播里不停地播出各班上交的废铜烂铁的重量。当地总共没有几条街道,废铜烂铁以及不废的铜和不废的铁迅速被席卷一空,最后,学生们只能呈上崭新的“废铜烂铁”。我虽没有亲历过大炼钢铁的时代,但是每次想到这次以勤俭节约为主旨的活动,就足以猜测当年的疯狂。
写到这里,需要声明一点,这是当地最好的小学,其他学校是什么样子,我无法想象。听说现在每个班已经达到一百二三十人,我实在不太清楚那么小的教室里,如何放得下那么多“祖国的花朵”。
虽然校园里没有草地、只有几棵大树,虽然小城没有公园,更没有可能划船,但那时,我对生活的理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是“小船儿推开波浪”。尤其过年的时候,回到我的出生地——一个离公路有十几里远的乡村,看到一群拖着鼻涕、抹着泥巴的同龄人,会油然而生一种幸福并且幸运的感受。当时读到革命先烈的故事,李大钊让儿子、女儿把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唱起《校歌》: “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后,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这个故事很是让我踌躇了一下,但我很快告诉自己,那是在旧社会才会发生的事。
对于学生而言,读书就是读课本,没有太多的课外书可以看。父亲是六六届高中生,在当地已经算是文化人了,他带我养成了去书店的习惯。新华书店里的书大都数年如一日,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几乎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去书店逛上一圈,仿佛一种仪式。书店是闭架销售,父亲常常跟店员打声招呼,带我进入柜台翻看。最幸福的是五一或者十一或者元旦,新华书店把库存的书拿出来打折销售。父亲会帮我买上几十本连环画,当然,都是不成套的,还有一些没有封面和封底。后现代小说那种开放式的结局,我一点也不陌生,这要得益于那些不成套的破损的书籍。
直到进入大学,我才意识到自己基本上没有读过书,甚至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都没有看过,金庸的是大学补的课,而琼瑶的再也没有机会接触,也不打算接触。后来读到《窗边的小豆豆》,在我这种读者看来,巴学园美好得有些残酷。巴学园是理想中的小学,更重要的是,巴学园不仅是理想,还是现实,因为交头接耳被迫退学的小朋友黑柳彻子,最终成为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就是在巴学园完成的。黑柳彻子遇到的巴学园校长,听她语无伦次地讲了四个小时。我的那些交头接耳的同学,嘴巴贴上胶布站在讲台旁边示众的样子,我清晰地记得,其他同学包括我兴致勃勃地充当围观群众,胶布像煤球一样,是同学们贡献的。另一种现实和这一种现实的距离,比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还要大。但是,我并不憎恨那些老师,他们和学生一样是受害者。
如今,经常遇到些追忆似水年华的学者,以幸福感论证过去的美好。我有时也免不了怀旧,但那是怀念自己的童年,不是怀念当年的幸福,更不是怀乡。我没有乡愁。在我生活了17年的那个小城,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子女说:长大以后,你要离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