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6日,在普希金诞辰210周年的日子里,我深深地感到,一个毕生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无论怎样的生计、情感原因,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与宫廷媾和。伯恩斯《领袖论》里说过“权力与自由是对立的,权力天生就要捕食自由”。在这一剪刀之锋里,普希金如果不死于决斗,也将在另外的阴谋绞杀中被毁灭。与其在刀头舔蜜,不如卧冰听云。站在普希金铜像前,作家陈应松写道:远离精制的腐烂的生活吧,远离名利场的陶醉吧,远离恩赐吧。
邂逅“莫斯科第一美人”
1828年冬天,在舞蹈教师约格尔家举行的舞会上,娜塔莉娅·尼古拉也夫娜·冈察罗娃比身高远更惊人的美貌,点燃了30岁的普希金。16岁的小姐来自贵族的矜持和对艺术淡淡的嗜好,使她不冷不热地回绝了诗人的一见钟情。诗人曾开玩笑地宣称,对冈察罗娃的爱是他的第113次爱情了。诗人是在他生命的新起点上爱上冈察罗娃的。他告别了动荡的青春,进入了成熟期,渴望个人的家庭幸福,向往爱和高品质的被爱——这就是当时普希金的心情。于是诗人带着被损伤的高傲才情,径自去高加索游历。途中,一些绛色的风尘和牛羊双眸中永驻的柔顺和忧郁,深深刺激了诗人的伤痛和灵感。从那些泛着铁褐色的岩石上,他捕捉到种彻底征服诗歌和爱情的意志。他庆幸出走高加索的选择。很快,诗人的泪水、誓言、诗篇在激情的驱使下迅速包围了冈察罗娃,这让她显得越发丰润,像个尤物。冈察罗娃的女友纳杰日达·米哈伊洛夫娜这样描述过她:“娜塔莎确实很美,我一直非常欣赏她。由于受过农村新鲜空气的锻炼,她的身体非常健康,她结实、灵活,身材匀称,每个动作都充满着美感。她的眼睛善良、愉快,在长长的丝绒般的睫毛下闪耀着迷人的光,但那种腼腆的谦恭总是及时地抑制住了她奔放的热情。娜塔莉娅的主要的美在于她自然,没有丝毫的造作。”但是,对名声、荣誉的渴望以及对感情专注所必须做出的牺牲,让贵族小姐彻夜难眠。当时,她被誉为“莫斯科第一美人”,成为上层社交圈中名动一时的人物。她已适应并启用了特有的风情来接纳男人们殷勤备至的爱慕。她太清楚一个尤物的价值和重量了。这已经煽动起她本不逾矩的希望,她觉得自己的力量足可使男人们为其成就番事业。至于是什么样的事业,那倒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然而,普希金迅猛爆发的惊人才华以及持不同政见者的叛逆姿态,像烈性的伏尔加酒征服了整个俄罗斯。权贵沉重的橡木大门已为诗人敞开,贵妇在化妆舞会上都在议论如何才能引起诗人的注意,少女们则已急不可耐地准备好了芳心。这一切,自然没有逃出娜塔莉亚的敏感。她满怀希望地等待时机进一步发动攻势。
普希金并非偶然的在献给她的颂诗《寺丹》中称她是“最纯洁的美韵形象”。从现在掌握的各种情况看,这个称谓并不过誉。精诚所至,芳心大慰。情爱的天平终于在醉意酣深的秋天向诗人倾斜了。1830年9月9日,诗人致朋友普列特涅夫的信中激动宣布: “今天我收到了爱人的信,她答应嫁给我,不带陪嫁。嫁妆是少不了的。她叫我到莫斯科去……”
9月30日,诗人在著名的“波尔金诺之秋”爱情与写作的双丰收中因刻骨铭心的激情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了:“我的亲爱的,您的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阻止我在愁城的大门上吊死的东西。”现在看来,在龌龊的现实里,我们身边的有些爱情就真不是个东西了。10月初,诗人带着一卷不朽的文稿和被人理解后的深深感动,返回莫斯科。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娜塔莉娅在尼基塔大街的大升天教堂举行了婚礼。年轻夫妇移居到阿尔巴特街(房子作了某些改建, 直保留到今天,号数是53)。当时,诗人32岁,妻子尚不满19岁。依俄国风俗,始称之为娜·尼·普希金娜。
尔后,年轻的夫妇去皇村度假。这几个月可谓是他们家庭生活中最为安逸的时光了。生活中一次小小的意外,就可能根本改变事物的性质。它把秩序化了的、又向往大海的事物善意地推向水边,但注定会到来的沙流挟带着漩涡,将把安宁的岁月卷入人力难以制约的茫茫洪流。
这样的意外,已逼近诗人夫妇。
丹特斯成为了普希金的亲戚
同年7月,为了逃避彼得堡猖獗的霍乱,沙皇一家和他的宫廷迁到了皇村。平静与安宁被理所当然地打破了。
在别人眼里,普希金并没有后来传说的那么孤傲。“至于他,当他妻子在场的时候,他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看来,昨天……他非常激动,像一般的那些希望妻子在社交界获得成功的丈夫们一样。”
这基于诗人两个动机:——是借此可以在外交部复职,进入档案馆,研究彼得一世的历史:二是夫妇俩经济日趋拮据,而普希金又是一个绝不出卖灵感换钱的唯美主义者。因而,只得设法用昂贵的诗情和更为罕见的谦恭去激发沙皇的除香惜玉之心。
沙皇和皇后极有节制地完成了他们的慷慨之举。皇后对普希金娜更带有一种略略特异的欣赏。作家兼官员的弗·亚·索洛古布如此回忆了普希金娜:“当代的美女我见过很多,有的甚至比普希金娜还要迷人,但从来还没有见过像她那样把容貌和体态的典型的完美集中于一身的人……确实,这是一个真正的美人。无怪乎其他女人,基本最出色的女人,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她表情比较平淡,很少说话。她经常出现在彼得堡的社交场台和宫廷,但妇女们都认为她有点古怪。我在第一次见她时就对她入了迷。”可见,19岁的普希金娜,已不是16岁时纯情而怀春的少女了。她以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成熟和丰姿,逐渐展示了她潜藏于漂亮面庞和沉默寡言下的逼人的美!
面对这样的女人,就犹如面对一件艺术品。她似乎不应该为尘世中的某一双手所拥有,而是应该像圣母玛丽亚样,爱美的至善心灵不容许她有哪怕一丝的懈怠,男人们的注意力也许就在这里发生了幻觉。
亚·费·奥涅金写道:“作为一天才诗人的妻子,一个最美丽的俄罗斯妇女,她是太出色了。她的小小的疏忽和过失很快就会被别人发现,于是取代赞扬的社会是心怀忌意的、严厉的、不公正的谴责。”
根据现有资料,包括权威的英国传记作家T.J.比尼恩的长篇传记《为荣誉而生——普希金传》,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普希金娜在言行方面的越轨之举。沙皇对她容貌的倾倒是不假,但同样也没有证据来阐述这种倾倒的进一步发展情势。才华和美貌,也许就像异花奇草一般点缀在宫廷的肃穆和死气沉沉的巴洛克建筑中。出于集权者附庸风雅的博学姿态,倒是对普希金,沙皇对其接二连三的物质请求予以开恩。随着孩子的不断出生,每况愈下的家庭经济,在诗人如火如荼的爱意之下捉襟见肘了。
因为生活的贫乏,即使是如胶似漆的爱情也会在这一漫长的磨损状态下不知不觉的失去光泽。这对出身于破落贵族的普希金娜和中产阶级的诗人来说,既无力摆脱已经适应的生存方式,又缺乏如十二月党人那种敢于同平民一样过活的勇气。菲薄的年薪以及可怜 的不动产业就让一对郎才女貌的佳人在荣誉与生计面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为了丈夫的著作顺利印行,普希金娜三番五次哀求当造纸厂老板的哥哥伸出仁慈的手。从那些充满一个妇人对丈夫的光荣与才华深深怜爱的信件中,可以发现她善良的心和柔顺的性格。
应酬和交往,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节目。有时,在一大群献媚者的包围中,诗人看到了妻子眼中流露山的灿烂春意与一闪即逝的哀苦,诗人的苦痛就不难于让人觉察了。
1835年,一位高大、英俊的法兰西籍近卫军重骑兵军官,在焱多的追求者中脱颖而出。他彬彬有礼的言词与深沉的笑意,像朦胧的雾气一般萦绕在诗人与普希金娜之间。这位名叫乔治·黑克尔恩·丹特斯的男爵,以年轻于诗人13岁的翩翩风采,以及妻子在对方文雅大方的骑士作风下的礼貌应酬,引起了普希金的妒火。妒火轻易地影响了诗人的判断,并使之陷之弥深。
卑鄙者制造了许多流言蜚语。一个叫杜尔高鲁柯夫的贵族,甚至在一次舞会上当众在普希金背后做出下流手式侮辱普希金。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收到一封侮辱妻子和他本人的匿名信,信中对普希金极尽污辱:“荣誉勋章协会,尊贵的绿帽子和骑士勋章协会,在其会长S.E.D.L.大勋章获得者纳雷什金主持下召开了会议,大会一致同意任命亚历山大·普希金为该协会副会长和勋章历史编纂家。”信中所提的纳雷什金的妻子是亚历山大一世的情妇,因而信中暗示的就是娜塔莉娅和沙皇关系暧昧。
普希金怀疑此信是荷兰驻俄国公使格伦克指使人所为,他怒气冲天地向其义子丹特斯下了挑战书。一切都被狂怒收缩为狭路相逢的敌对状况,他立即向对方扔去了挑战的白手套。但颇有骑士尊严的丹特斯对此予以了否认,并托诗人茹柯夫斯基进行斡旋。在当时的情形下,回避决斗几乎就是怯懦的同等词,但丹特斯吞下了这枚苦果。
格伦克害怕这场决斗会影响他的宦途,所以就劝说丹特斯向普希金娜长得并不迷人的姐姐加叶林娜求婚,并闪电完婚。眼看仇敌竟然成为了亲戚,普希金只好撤回了挑战书。这一结果让诗人的崇拜者们得出的唯一原因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既然由情敌变成了亲戚,那么丹特斯男爵在普希金娜面前频致问候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普希金已然视其为破门而入的准备痛饮蜜汁的狂熊。
事情的恶化已非人力所能挽回了。
决斗是普希金喜欢的事情
决斗是普希金喜欢的事情。从青年时代开始,他总是希望用剑来解决纠纷。普希金一生共卷入20多次决斗,几乎成为职业决斗家,其中大多数决斗的起因都微不足道。比如,1836年2月,在短短一周之内,他就挑起了两次决斗,而且差一点就要造成第三次。(见T.J.比尼恩《为荣誉而生——普希金传》(下),614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月版)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他脆弱的自尊更希望使用一种速战速决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荣誉。
而在他的笔下,决斗无疑更是理想主义的清洁剂。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奥涅金、达吉雅娜,奥尔珈4人形成了“四角恋”,连斯基和奥涅金都无法忍受对方的侮辱,两人于是决斗,结果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从奥涅金的原型里可以看到普希金本人的影子。这就说明普希金的内心深处对决斗这种方式的崇拜,因此,《叶甫盖尼·奥涅金》也可以说是普希金本人命运的谶言。
丹特斯结婚后,似乎并没有放弃对普希金娜的深度呵护,他利用亲属关系,马靴进一步插进了美人的裙裾。普希金再也无法忍受,他再次以极可怕的言词写信给格伦克进行挑战。这次,所有的劝说归于无效,丹特斯出面应战。
男爵!
请允许我澄清一下不久前发生的事。您儿子的卑劣行径,本人早有所知,因此不能漠然视之……
男爵,我必须提醒您,您身为荷兰君王的代表,却干着拉皮条的勾当,怂恿您的儿子做出这么多不体面的事……
男爵,从今以后,我禁止你们靠近我的妻子,我决不允许您的儿子在干这种卑鄙的勾当之后还去追求我的妻子,我更不允许这个骗子和流氓对她散布任何流言蜚语。
因此,请您趁早结束这一场阴谋,否则,我决不会善罢甘休。
谨此奉告。
亚历山大·普希金
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从挑战、应战、检查枪械、场地、公证人等等。1837年2月8日上午,彼得堡近郊的“黑溪”,在一片开阔的林间空地,诗人发青的脸色显示出他被痛苦煎熬的崩溃程度。两边的证人在给他们选择开枪先后的抽签,上帝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丹特斯获得了优先开枪权。他仿佛执行公务一样挺身站立,一声令下,迈着标准正步向射击线走去。
在荷兰公使监督下,随着发令声落,彼此都转过身来,诗人等待着。他在想什么?他是否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了呢?生机盎然的幸福如雪亮的雨声熄灭了复仇之焰吗?他是否觉得能同妻子在一起走完余生就是最高的艺术?他想到了他的诗歌吗?他是否被自己的光芒刺得心醉神迷?
历史在这一刻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丹特斯连续扣动了板机。第一枪打偏,第二枪打碎了普希金前胸铜扣之后进入身体。子弹洞穿了诗人的腹部。他倒地,然后艰难地坐了起来,浑身颤抖,公使发令后打出第一枪,丹斯特应声倒地。普希金以为上尉死了,宣布放弃第二枪。其实丹特斯只是被打中胳膊,却立即躺下装死,荷兰公使宣布决斗结束,上尉便从地上爬起来,普希金要求补上第二枪,被公使拒绝。
诗人被抬回了家,普希金娜扑到他跟前跪下,她浓密的,黑褐色的卷发披到了丈夫的脸上。她哭叫着——“普希金,普希金,你活着吗?”
诗人最后说的话是——“我感到呼吸困难,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粉碎我!”子弹已触发了比疼痛更为锋锐的东西,搅动着诗人的脑髓。可惜,所有的言语纷纷逃亡,他已无力说出。
临终前,他请求妻子喂给他几颗熟桑椹。他甜甜地吮吸妻子递来的匙子,无力地轻抚着妻子的发髻,然后便陷入了沉沉的黑梦。在梦中他发出呓语:“……我们走吧,喂,一起走!”他又睁开双眼,最后看了一服他热爱的人间,轻声地说:“生命结束了。”
经历了4天剧烈疼痛之后,37岁的诗人告别了妻子和这个迷乱的世界。
8年后的1844年,娜·尼·冈察罗娃嫁给兰斯科伊将军。彼得·彼得罗维奇·兰斯科依曾经目睹过丹特斯向冈察罗娃求爱的疯狂场面。他娶娜塔利娅为妻,并把普希金的4个孩子全部抚养成人。1863年11月26日冈察罗娃因肺炎病故,终年51岁。
至于丹特斯,因诗人的死亡,震动朝野,时年25岁的丹特斯旋即回国。夫妻俩一直住在法国亚尔萨斯省的小城苏尔萨斯父亲的家中。他们育有三女一子。看来,丹特斯的婚姻也并非当时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始乱终弃。作家,占岚指出,妻子难产死后,他开始从政,成为苏尔萨市市长,议员。40岁已当上法国上议院议员,是当时最年轻的上议院议 员。他是皇宫的常客,曾经作为拿破仑三世的特使,来往于维也纳、柏林和彼得斯堡的宫廷之间。他也从事保险、银行、商业等活动,还是巴黎煤气公司的创建人。丹特斯于1895年去世(《普希金面对法兰西》,《作家》杂志2006第1期)。
近年,还发现了普希金娜母亲写给女儿的信件,有封信称,普希金娜早年与丹特斯有染,并有一私生子。但这对于死去的诗人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大约花费了几天时间,从南辕北辙的资料中清理出了上述事件。这一廓清的进程让我对那些华丽的镜像的及无奈的真实产生了痛切的体认。
记得小说家布尔加科夫说过,普希金与普希金娜站在一起,就容易联想到维纳斯与瘸腿火神伏尔甘。这一造型其实就已经预示了摇晃的危机。
美丽非凡并不是过错。她的可怕也许就在于她的禀赋不属于尘世的浸渍所能孕生的。她强烈的光焰在追慕者双眸中所生发的镜像,已不是双方所能制约的了。尽管彼此都是这一嚣张事件的制造者。生命中残留着对美对万种风情的征服激素,即使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衰翁,这样的精灵也同样运行在他濒临干枯的肉身中。在这种激素的合谋下,即使是卓越的头脑,也会处于难以把持身心的倾斜状态。在倾慕与妒意之间首鼠两端,在魂灵的愉悦与冲动的放纵之间脚踏两只船。
天姿绝伦本已让人心井乱波,加之心性善良,越发使这一镜像变得远离尘嚣。内在的美的原素从迷人的丰姿下缓缓释放出来,宛如一只捕鼠夹,将一个个身心备受煎熬的男女心甘情愿地夹了个空牢实实。
普希金以合谋者或制造者的身份,本可以隔岸观火而一心膜拜诗神的。火中取栗不是他的特长。但处于生命的沉思间隙中飘然而来的芳香却扰乱了他高傲的心性。敏感促使他从缪斯身边起身,去寻找这一缕肉体恒久不去的芳香。可悲的是,这发自钓饵的香味彻底迷惑了他,当摸索前行时,却被鼠夹捉住了失血的手指。
他不会把愤怒转向自己制造的鼠夹,而会直指那些被夹伤了心身还庆幸自己有运气的人。愤激,让诗人彻底迷失于思。来自艺术深处的激情以及对妻子痛切的挚爱,它所构筑的魂灵栖居之地肯定是人迹罕至的。因而,挟裹着神思的默许和性力锋利的冰雪,以摧枯拉朽的勇毅逼向偏激的刀锋。结局是注定的,不是自己被剖为灵与肉的分离,就是与刀口同归于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异化已经让人缄默了。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却从伤口里涌出了诗歌苦涩的原汁。自尊、人格、荣誉、名声早已退身于茫茫雪原之下,独剩那颗无珐行走、更无从飞翔的灵魂,燃烧于绝望的忠诚之中……
当我们与最为挚爱的人永别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今生注定不会再次相遇的时刻,那些美好的德性正一滴一滴漏走,这一当下的活着,证明了肉身与魂灵的割舍,那些无休无止的创痛每一次回想中就进一步拓宽了伤口的亮度。而梦想中的往事以及嬗变如失去了麻醉效力的罂粟壳,木渣般塞满了创口。
这时,才会清晰地得出结论,唯有与最为挚爱的人一生相守,大地也就安宁而爽朗了。
那些来自于玄学或永驻在无常生命中的聆听,唯有在肉身与灵魂两不寻找的相拥状态。才会被重新命名。
一个伟岸磅礴的创造主体,在他把目光从神灵和历史的巢穴抽回来投向红尘中的风月之时,才情的喜悦往往会因对过于熟悉的事物产生瞬间陌生化,进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如同林中路迷失于林地深处。但直等候着抵达的家屋却被等待的岁月腐朽了根基和屋梁。乘虚而入的温存合情合理地从事着抚慰的责任。
通过对普希金、娜·尼·冈察罗娃、丹特斯的关系考察,让我不得不得出警示自己的结论在多种利益持续的诱引下,一些坚韧的意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软化。从开始鱼和熊掌的漫长痛苦选择,发展到鱼和熊掌均想收为囊中物,以致发衍到后来,可以蔑视切游戏规则,践踏虚伪和严正的道德准绳,将功利与物质膨胀为思想意识中形而上学的产物,并与固有的信仰接轨、重合,以致让一具丰富多彩的生命彻底地蜕变为肉身,欲念的放纵,成为了唯一活着的实物。
甚至,对一位优秀的女人来说,让她动情甚深的人、事,并不可能将她的感觉囊括一空。在她沉浸于深切的缅怀思情同时,并不妨碍她的身体旁逸斜出。任何主体所投射的光芒,不可能指望它能在绿色植物上生发百分之百的光合作用。因而,守贞的心地,是在无法避免损耗一些原材料基础上来实现的,生活就像手电筒发出的一束光,我们视其照亮的范围为现实。在手电筒光之外的广大区域,存放着丰厚的令人心悸的经历。即使是手电光无意照射到了一些陌生的地带,我们也不妨真诚地闭上眼睛。尽管这暗含心酸的意味。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了!把握住当下的生活,也许就是全美的尘世生命了。
必须承认,能够超然于男女风情之上的景致,是极为广博的。务必要强求使命与情爱浑然合一的人,与已退隐浪漫历史画卷的深处了,毕竟,弥足珍贵的激情人不敷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么,多半是我们欺骗了生活。顺着涅瓦河激流的方向,我触摸到生命的结核。
邂逅“莫斯科第一美人”
1828年冬天,在舞蹈教师约格尔家举行的舞会上,娜塔莉娅·尼古拉也夫娜·冈察罗娃比身高远更惊人的美貌,点燃了30岁的普希金。16岁的小姐来自贵族的矜持和对艺术淡淡的嗜好,使她不冷不热地回绝了诗人的一见钟情。诗人曾开玩笑地宣称,对冈察罗娃的爱是他的第113次爱情了。诗人是在他生命的新起点上爱上冈察罗娃的。他告别了动荡的青春,进入了成熟期,渴望个人的家庭幸福,向往爱和高品质的被爱——这就是当时普希金的心情。于是诗人带着被损伤的高傲才情,径自去高加索游历。途中,一些绛色的风尘和牛羊双眸中永驻的柔顺和忧郁,深深刺激了诗人的伤痛和灵感。从那些泛着铁褐色的岩石上,他捕捉到种彻底征服诗歌和爱情的意志。他庆幸出走高加索的选择。很快,诗人的泪水、誓言、诗篇在激情的驱使下迅速包围了冈察罗娃,这让她显得越发丰润,像个尤物。冈察罗娃的女友纳杰日达·米哈伊洛夫娜这样描述过她:“娜塔莎确实很美,我一直非常欣赏她。由于受过农村新鲜空气的锻炼,她的身体非常健康,她结实、灵活,身材匀称,每个动作都充满着美感。她的眼睛善良、愉快,在长长的丝绒般的睫毛下闪耀着迷人的光,但那种腼腆的谦恭总是及时地抑制住了她奔放的热情。娜塔莉娅的主要的美在于她自然,没有丝毫的造作。”但是,对名声、荣誉的渴望以及对感情专注所必须做出的牺牲,让贵族小姐彻夜难眠。当时,她被誉为“莫斯科第一美人”,成为上层社交圈中名动一时的人物。她已适应并启用了特有的风情来接纳男人们殷勤备至的爱慕。她太清楚一个尤物的价值和重量了。这已经煽动起她本不逾矩的希望,她觉得自己的力量足可使男人们为其成就番事业。至于是什么样的事业,那倒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然而,普希金迅猛爆发的惊人才华以及持不同政见者的叛逆姿态,像烈性的伏尔加酒征服了整个俄罗斯。权贵沉重的橡木大门已为诗人敞开,贵妇在化妆舞会上都在议论如何才能引起诗人的注意,少女们则已急不可耐地准备好了芳心。这一切,自然没有逃出娜塔莉亚的敏感。她满怀希望地等待时机进一步发动攻势。
普希金并非偶然的在献给她的颂诗《寺丹》中称她是“最纯洁的美韵形象”。从现在掌握的各种情况看,这个称谓并不过誉。精诚所至,芳心大慰。情爱的天平终于在醉意酣深的秋天向诗人倾斜了。1830年9月9日,诗人致朋友普列特涅夫的信中激动宣布: “今天我收到了爱人的信,她答应嫁给我,不带陪嫁。嫁妆是少不了的。她叫我到莫斯科去……”
9月30日,诗人在著名的“波尔金诺之秋”爱情与写作的双丰收中因刻骨铭心的激情显得有些语无伦次了:“我的亲爱的,您的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阻止我在愁城的大门上吊死的东西。”现在看来,在龌龊的现实里,我们身边的有些爱情就真不是个东西了。10月初,诗人带着一卷不朽的文稿和被人理解后的深深感动,返回莫斯科。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和娜塔莉娅在尼基塔大街的大升天教堂举行了婚礼。年轻夫妇移居到阿尔巴特街(房子作了某些改建, 直保留到今天,号数是53)。当时,诗人32岁,妻子尚不满19岁。依俄国风俗,始称之为娜·尼·普希金娜。
尔后,年轻的夫妇去皇村度假。这几个月可谓是他们家庭生活中最为安逸的时光了。生活中一次小小的意外,就可能根本改变事物的性质。它把秩序化了的、又向往大海的事物善意地推向水边,但注定会到来的沙流挟带着漩涡,将把安宁的岁月卷入人力难以制约的茫茫洪流。
这样的意外,已逼近诗人夫妇。
丹特斯成为了普希金的亲戚
同年7月,为了逃避彼得堡猖獗的霍乱,沙皇一家和他的宫廷迁到了皇村。平静与安宁被理所当然地打破了。
在别人眼里,普希金并没有后来传说的那么孤傲。“至于他,当他妻子在场的时候,他就不成其为诗人了。看来,昨天……他非常激动,像一般的那些希望妻子在社交界获得成功的丈夫们一样。”
这基于诗人两个动机:——是借此可以在外交部复职,进入档案馆,研究彼得一世的历史:二是夫妇俩经济日趋拮据,而普希金又是一个绝不出卖灵感换钱的唯美主义者。因而,只得设法用昂贵的诗情和更为罕见的谦恭去激发沙皇的除香惜玉之心。
沙皇和皇后极有节制地完成了他们的慷慨之举。皇后对普希金娜更带有一种略略特异的欣赏。作家兼官员的弗·亚·索洛古布如此回忆了普希金娜:“当代的美女我见过很多,有的甚至比普希金娜还要迷人,但从来还没有见过像她那样把容貌和体态的典型的完美集中于一身的人……确实,这是一个真正的美人。无怪乎其他女人,基本最出色的女人,在她面前都相形见绌。她表情比较平淡,很少说话。她经常出现在彼得堡的社交场台和宫廷,但妇女们都认为她有点古怪。我在第一次见她时就对她入了迷。”可见,19岁的普希金娜,已不是16岁时纯情而怀春的少女了。她以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成熟和丰姿,逐渐展示了她潜藏于漂亮面庞和沉默寡言下的逼人的美!
面对这样的女人,就犹如面对一件艺术品。她似乎不应该为尘世中的某一双手所拥有,而是应该像圣母玛丽亚样,爱美的至善心灵不容许她有哪怕一丝的懈怠,男人们的注意力也许就在这里发生了幻觉。
亚·费·奥涅金写道:“作为一天才诗人的妻子,一个最美丽的俄罗斯妇女,她是太出色了。她的小小的疏忽和过失很快就会被别人发现,于是取代赞扬的社会是心怀忌意的、严厉的、不公正的谴责。”
根据现有资料,包括权威的英国传记作家T.J.比尼恩的长篇传记《为荣誉而生——普希金传》,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普希金娜在言行方面的越轨之举。沙皇对她容貌的倾倒是不假,但同样也没有证据来阐述这种倾倒的进一步发展情势。才华和美貌,也许就像异花奇草一般点缀在宫廷的肃穆和死气沉沉的巴洛克建筑中。出于集权者附庸风雅的博学姿态,倒是对普希金,沙皇对其接二连三的物质请求予以开恩。随着孩子的不断出生,每况愈下的家庭经济,在诗人如火如荼的爱意之下捉襟见肘了。
因为生活的贫乏,即使是如胶似漆的爱情也会在这一漫长的磨损状态下不知不觉的失去光泽。这对出身于破落贵族的普希金娜和中产阶级的诗人来说,既无力摆脱已经适应的生存方式,又缺乏如十二月党人那种敢于同平民一样过活的勇气。菲薄的年薪以及可怜 的不动产业就让一对郎才女貌的佳人在荣誉与生计面前,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为了丈夫的著作顺利印行,普希金娜三番五次哀求当造纸厂老板的哥哥伸出仁慈的手。从那些充满一个妇人对丈夫的光荣与才华深深怜爱的信件中,可以发现她善良的心和柔顺的性格。
应酬和交往,构成了那个时代的主流节目。有时,在一大群献媚者的包围中,诗人看到了妻子眼中流露山的灿烂春意与一闪即逝的哀苦,诗人的苦痛就不难于让人觉察了。
1835年,一位高大、英俊的法兰西籍近卫军重骑兵军官,在焱多的追求者中脱颖而出。他彬彬有礼的言词与深沉的笑意,像朦胧的雾气一般萦绕在诗人与普希金娜之间。这位名叫乔治·黑克尔恩·丹特斯的男爵,以年轻于诗人13岁的翩翩风采,以及妻子在对方文雅大方的骑士作风下的礼貌应酬,引起了普希金的妒火。妒火轻易地影响了诗人的判断,并使之陷之弥深。
卑鄙者制造了许多流言蜚语。一个叫杜尔高鲁柯夫的贵族,甚至在一次舞会上当众在普希金背后做出下流手式侮辱普希金。1836年11月4日,普希金收到一封侮辱妻子和他本人的匿名信,信中对普希金极尽污辱:“荣誉勋章协会,尊贵的绿帽子和骑士勋章协会,在其会长S.E.D.L.大勋章获得者纳雷什金主持下召开了会议,大会一致同意任命亚历山大·普希金为该协会副会长和勋章历史编纂家。”信中所提的纳雷什金的妻子是亚历山大一世的情妇,因而信中暗示的就是娜塔莉娅和沙皇关系暧昧。
普希金怀疑此信是荷兰驻俄国公使格伦克指使人所为,他怒气冲天地向其义子丹特斯下了挑战书。一切都被狂怒收缩为狭路相逢的敌对状况,他立即向对方扔去了挑战的白手套。但颇有骑士尊严的丹特斯对此予以了否认,并托诗人茹柯夫斯基进行斡旋。在当时的情形下,回避决斗几乎就是怯懦的同等词,但丹特斯吞下了这枚苦果。
格伦克害怕这场决斗会影响他的宦途,所以就劝说丹特斯向普希金娜长得并不迷人的姐姐加叶林娜求婚,并闪电完婚。眼看仇敌竟然成为了亲戚,普希金只好撤回了挑战书。这一结果让诗人的崇拜者们得出的唯一原因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既然由情敌变成了亲戚,那么丹特斯男爵在普希金娜面前频致问候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普希金已然视其为破门而入的准备痛饮蜜汁的狂熊。
事情的恶化已非人力所能挽回了。
决斗是普希金喜欢的事情
决斗是普希金喜欢的事情。从青年时代开始,他总是希望用剑来解决纠纷。普希金一生共卷入20多次决斗,几乎成为职业决斗家,其中大多数决斗的起因都微不足道。比如,1836年2月,在短短一周之内,他就挑起了两次决斗,而且差一点就要造成第三次。(见T.J.比尼恩《为荣誉而生——普希金传》(下),614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月版)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他脆弱的自尊更希望使用一种速战速决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荣誉。
而在他的笔下,决斗无疑更是理想主义的清洁剂。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奥涅金、达吉雅娜,奥尔珈4人形成了“四角恋”,连斯基和奥涅金都无法忍受对方的侮辱,两人于是决斗,结果奥涅金杀死了连斯基。从奥涅金的原型里可以看到普希金本人的影子。这就说明普希金的内心深处对决斗这种方式的崇拜,因此,《叶甫盖尼·奥涅金》也可以说是普希金本人命运的谶言。
丹特斯结婚后,似乎并没有放弃对普希金娜的深度呵护,他利用亲属关系,马靴进一步插进了美人的裙裾。普希金再也无法忍受,他再次以极可怕的言词写信给格伦克进行挑战。这次,所有的劝说归于无效,丹特斯出面应战。
男爵!
请允许我澄清一下不久前发生的事。您儿子的卑劣行径,本人早有所知,因此不能漠然视之……
男爵,我必须提醒您,您身为荷兰君王的代表,却干着拉皮条的勾当,怂恿您的儿子做出这么多不体面的事……
男爵,从今以后,我禁止你们靠近我的妻子,我决不允许您的儿子在干这种卑鄙的勾当之后还去追求我的妻子,我更不允许这个骗子和流氓对她散布任何流言蜚语。
因此,请您趁早结束这一场阴谋,否则,我决不会善罢甘休。
谨此奉告。
亚历山大·普希金
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六日
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从挑战、应战、检查枪械、场地、公证人等等。1837年2月8日上午,彼得堡近郊的“黑溪”,在一片开阔的林间空地,诗人发青的脸色显示出他被痛苦煎熬的崩溃程度。两边的证人在给他们选择开枪先后的抽签,上帝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丹特斯获得了优先开枪权。他仿佛执行公务一样挺身站立,一声令下,迈着标准正步向射击线走去。
在荷兰公使监督下,随着发令声落,彼此都转过身来,诗人等待着。他在想什么?他是否突然觉得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了呢?生机盎然的幸福如雪亮的雨声熄灭了复仇之焰吗?他是否觉得能同妻子在一起走完余生就是最高的艺术?他想到了他的诗歌吗?他是否被自己的光芒刺得心醉神迷?
历史在这一刻都变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丹特斯连续扣动了板机。第一枪打偏,第二枪打碎了普希金前胸铜扣之后进入身体。子弹洞穿了诗人的腹部。他倒地,然后艰难地坐了起来,浑身颤抖,公使发令后打出第一枪,丹斯特应声倒地。普希金以为上尉死了,宣布放弃第二枪。其实丹特斯只是被打中胳膊,却立即躺下装死,荷兰公使宣布决斗结束,上尉便从地上爬起来,普希金要求补上第二枪,被公使拒绝。
诗人被抬回了家,普希金娜扑到他跟前跪下,她浓密的,黑褐色的卷发披到了丈夫的脸上。她哭叫着——“普希金,普希金,你活着吗?”
诗人最后说的话是——“我感到呼吸困难,好像有什么东西正在粉碎我!”子弹已触发了比疼痛更为锋锐的东西,搅动着诗人的脑髓。可惜,所有的言语纷纷逃亡,他已无力说出。
临终前,他请求妻子喂给他几颗熟桑椹。他甜甜地吮吸妻子递来的匙子,无力地轻抚着妻子的发髻,然后便陷入了沉沉的黑梦。在梦中他发出呓语:“……我们走吧,喂,一起走!”他又睁开双眼,最后看了一服他热爱的人间,轻声地说:“生命结束了。”
经历了4天剧烈疼痛之后,37岁的诗人告别了妻子和这个迷乱的世界。
8年后的1844年,娜·尼·冈察罗娃嫁给兰斯科伊将军。彼得·彼得罗维奇·兰斯科依曾经目睹过丹特斯向冈察罗娃求爱的疯狂场面。他娶娜塔利娅为妻,并把普希金的4个孩子全部抚养成人。1863年11月26日冈察罗娃因肺炎病故,终年51岁。
至于丹特斯,因诗人的死亡,震动朝野,时年25岁的丹特斯旋即回国。夫妻俩一直住在法国亚尔萨斯省的小城苏尔萨斯父亲的家中。他们育有三女一子。看来,丹特斯的婚姻也并非当时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始乱终弃。作家,占岚指出,妻子难产死后,他开始从政,成为苏尔萨市市长,议员。40岁已当上法国上议院议员,是当时最年轻的上议院议 员。他是皇宫的常客,曾经作为拿破仑三世的特使,来往于维也纳、柏林和彼得斯堡的宫廷之间。他也从事保险、银行、商业等活动,还是巴黎煤气公司的创建人。丹特斯于1895年去世(《普希金面对法兰西》,《作家》杂志2006第1期)。
近年,还发现了普希金娜母亲写给女儿的信件,有封信称,普希金娜早年与丹特斯有染,并有一私生子。但这对于死去的诗人来说,已没有任何意义了。
我大约花费了几天时间,从南辕北辙的资料中清理出了上述事件。这一廓清的进程让我对那些华丽的镜像的及无奈的真实产生了痛切的体认。
记得小说家布尔加科夫说过,普希金与普希金娜站在一起,就容易联想到维纳斯与瘸腿火神伏尔甘。这一造型其实就已经预示了摇晃的危机。
美丽非凡并不是过错。她的可怕也许就在于她的禀赋不属于尘世的浸渍所能孕生的。她强烈的光焰在追慕者双眸中所生发的镜像,已不是双方所能制约的了。尽管彼此都是这一嚣张事件的制造者。生命中残留着对美对万种风情的征服激素,即使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衰翁,这样的精灵也同样运行在他濒临干枯的肉身中。在这种激素的合谋下,即使是卓越的头脑,也会处于难以把持身心的倾斜状态。在倾慕与妒意之间首鼠两端,在魂灵的愉悦与冲动的放纵之间脚踏两只船。
天姿绝伦本已让人心井乱波,加之心性善良,越发使这一镜像变得远离尘嚣。内在的美的原素从迷人的丰姿下缓缓释放出来,宛如一只捕鼠夹,将一个个身心备受煎熬的男女心甘情愿地夹了个空牢实实。
普希金以合谋者或制造者的身份,本可以隔岸观火而一心膜拜诗神的。火中取栗不是他的特长。但处于生命的沉思间隙中飘然而来的芳香却扰乱了他高傲的心性。敏感促使他从缪斯身边起身,去寻找这一缕肉体恒久不去的芳香。可悲的是,这发自钓饵的香味彻底迷惑了他,当摸索前行时,却被鼠夹捉住了失血的手指。
他不会把愤怒转向自己制造的鼠夹,而会直指那些被夹伤了心身还庆幸自己有运气的人。愤激,让诗人彻底迷失于思。来自艺术深处的激情以及对妻子痛切的挚爱,它所构筑的魂灵栖居之地肯定是人迹罕至的。因而,挟裹着神思的默许和性力锋利的冰雪,以摧枯拉朽的勇毅逼向偏激的刀锋。结局是注定的,不是自己被剖为灵与肉的分离,就是与刀口同归于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异化已经让人缄默了。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却从伤口里涌出了诗歌苦涩的原汁。自尊、人格、荣誉、名声早已退身于茫茫雪原之下,独剩那颗无珐行走、更无从飞翔的灵魂,燃烧于绝望的忠诚之中……
当我们与最为挚爱的人永别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今生注定不会再次相遇的时刻,那些美好的德性正一滴一滴漏走,这一当下的活着,证明了肉身与魂灵的割舍,那些无休无止的创痛每一次回想中就进一步拓宽了伤口的亮度。而梦想中的往事以及嬗变如失去了麻醉效力的罂粟壳,木渣般塞满了创口。
这时,才会清晰地得出结论,唯有与最为挚爱的人一生相守,大地也就安宁而爽朗了。
那些来自于玄学或永驻在无常生命中的聆听,唯有在肉身与灵魂两不寻找的相拥状态。才会被重新命名。
一个伟岸磅礴的创造主体,在他把目光从神灵和历史的巢穴抽回来投向红尘中的风月之时,才情的喜悦往往会因对过于熟悉的事物产生瞬间陌生化,进而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如同林中路迷失于林地深处。但直等候着抵达的家屋却被等待的岁月腐朽了根基和屋梁。乘虚而入的温存合情合理地从事着抚慰的责任。
通过对普希金、娜·尼·冈察罗娃、丹特斯的关系考察,让我不得不得出警示自己的结论在多种利益持续的诱引下,一些坚韧的意志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软化。从开始鱼和熊掌的漫长痛苦选择,发展到鱼和熊掌均想收为囊中物,以致发衍到后来,可以蔑视切游戏规则,践踏虚伪和严正的道德准绳,将功利与物质膨胀为思想意识中形而上学的产物,并与固有的信仰接轨、重合,以致让一具丰富多彩的生命彻底地蜕变为肉身,欲念的放纵,成为了唯一活着的实物。
甚至,对一位优秀的女人来说,让她动情甚深的人、事,并不可能将她的感觉囊括一空。在她沉浸于深切的缅怀思情同时,并不妨碍她的身体旁逸斜出。任何主体所投射的光芒,不可能指望它能在绿色植物上生发百分之百的光合作用。因而,守贞的心地,是在无法避免损耗一些原材料基础上来实现的,生活就像手电筒发出的一束光,我们视其照亮的范围为现实。在手电筒光之外的广大区域,存放着丰厚的令人心悸的经历。即使是手电光无意照射到了一些陌生的地带,我们也不妨真诚地闭上眼睛。尽管这暗含心酸的意味。
我们已经知道得太多了!把握住当下的生活,也许就是全美的尘世生命了。
必须承认,能够超然于男女风情之上的景致,是极为广博的。务必要强求使命与情爱浑然合一的人,与已退隐浪漫历史画卷的深处了,毕竟,弥足珍贵的激情人不敷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那么,多半是我们欺骗了生活。顺着涅瓦河激流的方向,我触摸到生命的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