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课堂 生成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hnfi772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尊重学生的发现,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问题解决”的过程,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
  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那么,到底该怎样把生成的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
  
   一、善于开发生成资源
  
   生成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是在教学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 教师生成出符合学习实际的新教案,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来. 在课堂上生成的目标是着眼于其自身的内在需求,这样的目标更具诱惑力. 如教学“有余数除法”这节课,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新的问题、新的目标.
   师:在操场上,跳绳活动已经开始了,同学们跳得多开心呀!请你认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
   师:根据大家仔细观察画面上的信息和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能解决的问题呢?
   生1: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还多几人?
   列式:32 ÷ 6 = 5(组)…2(人).
   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解法时,到此,我想可以结束这个题目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学生2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我赞成他的答案,可是如果有32人,每7人一组,又可以怎样分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表扬了学生2,“真是一个好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见此,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再次将这个生成资源整理并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 教师趁机问:“如果你是辅导老师,还想怎样分组?”
   生1:我想把这32人分成4组.
   生2:我想每5人一组.
   生3:我想把32人平均分成9组.
   (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活动,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 没想到书上的一个题目,由于教师优化教学的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竟然演化出了几个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想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
  
   二、寻找生成时机
  
   动态生成的课堂,既不是让学生回答老师预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也不是全部问题的解决,而应让学生产生旺盛的生命力. 其教学过程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选择问题.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产生更多的问题,而且,动态生成的课堂,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答案是不确定的,过程是现场生成的,结果是不能完全预测的.
   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学完看图简单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每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片,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 ,并涂上颜色,“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展示”.教师语音一停,很多学生都高兴地把自己的杰作往黑板的高处贴去,但只有一名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把自己折的 也贴到了黑板上,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不是 ”的叫喊声. 此刻,老师和蔼可亲地走到折错的同学身边说:“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吗?”“我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折出这张纸的 了. 老师,我折错了.”这名同学的声音很轻. 老师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着教师说:“你知道自己折出的是这张纸的 ,说明你听懂了今天的课.” 教师一边指着黑板上的学生作品 ,一边说:“大家看看黑板,怎样在 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出这张纸的 呢?”
   教师的层层呵护,教师的循循指导,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把“错误”留给学生,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使他们找到了“找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
  
   三、灵活调整课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手握的是已知的教材,面对的永远是学生未知的答案. 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 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通过分析、比较,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把尴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
   当学生学习“可能性”一课后,教师设计了“分组摸棋”的活动:每小组不透明的盒子中都有12个棋,分为黑白两色,但黑棋、白棋的个数不同,每小组任意摸一次,看结果会怎样. 小组活动结束后,大家争先恐后地说:摸到的黑棋多,只有第五组同学说,摸到的白棋多. 这时,教师说,你们每组盒子里都是黑棋7个,白棋5个,共12个,在黑棋比白棋多时,大多数情况下摸到黑棋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此时,第五组的一名学生大叫道:“我还想试一试.” 教师听后说:“你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很了不起,就让你再摸几次. ”结果,这名同学摸了6次,摸到白棋4次,黑棋2次. 老师要求这位同学说体会,说想法:在黑棋多白棋少时,摸出黑棋的可能性就比白棋的大,教师趁热打铁,再次引导,像第五组发现的那种情况,这是什么现象. 学生齐声回答:是偶然的现象. 接着,教师再次拓展,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偶然现象”.
   课堂上,教师不是选择逃避或强制学生同意大家的看法,而是给时间,让学生再次进行摸球活动,以事实为依据. 第二次实验,收获的不只是那个倔强的孩子,每名同学各有所得,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也会更合理. 通过教师的引领,使课堂中生成了有价值的信息.
   总之,新课标下的数学教案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随机生成中走向完善. 具体而言,就是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灵活、及时地应变处理. 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的素质,而思维品质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目前引起广泛注意的一个课题。本文拟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等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本文运用锥上的不动点理论和不动点指数理论讨论了一类奇异(k,n-k)共轭边值问题的正解存在性,并给除了存在两个正解的充分条件。  [关键词]奇异边值问题;正解;存在性;不动点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新的观念、新的教材、新的教法,带来的是新的课堂、新的学法等教育改革的新气象.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把新课标读懂,读透,就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或拣了芝麻,丢西瓜. 怎样从迷茫与困惑中“突围”,迅速适应新的要求,适应新的发展?笔者认为应认真思考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教育改革中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学习新教材、教法,树立新观念,对教师的心理产生的冲击是很大的. 这缘于新课
前苏联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曾说:“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仅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指出:在有效的教学中,需要用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出重要的数学概念,并巧妙地吸引学生来思考这些问题. 问题选得恰当,如同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颗小石子,能激起学生的朵朵思维浪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喜欢数学,数学课堂期待的思维的内在冲击力也能得到
交警发草帽与百姓送锦旗前些日子读报看到两幅图片,值得一议。一是《人民日报》(2007年7月3日第4版)刊发的题为《交警赠送“黄草帽”》的图片,说明文字是:7月2日.山东省枣庄市台儿
在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传播环境下,央视《读书时间》及其他省市电视台的读书类节目纷纷停播。而诞生于2001年7月的《百家讲坛》栏目以电视讲座的形式.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有关
请先看近日成都某报的一篇新闻报道的节选:“小红帽”劝导交通耶!林志颖得嘛,昨日下午,他(指台湾艺人林志颖)在本报接听歌迷热线后乘车经过磨子桥路口,见有交通安全的活动正在进行,
新闻的主题是什么?它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新闻主题是报道的核心内容,只有确定了报道主题才能围绕其建造起报道的结构,编织进报道的素材,展开报道的思路。要选准主题首先要选准角度,即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互联网。互联网的发明与蒸气机和电的发明一样,改变了人类生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发现“世界在变平”。“到了20世纪90年代
讲述型(也有人称之为“讲述类”)栏目是近些年来日渐兴起的一种电视栏目类型:栏目时长一般以大板块的30分钟为单位:每期栏目内容通常由一个或曲折或煽情的故事主线构成;表现形式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