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我们采访2012年湖北高考语文单科状元陈天同学,请他谈谈作文选材的“奥妙”,以图揭开作文选材的神秘面纱。
万:首先恭喜你在2012年高考语文单科中取得138分的好成绩,并顺利考进名校武汉大学,能否请你给师弟师妹们谈谈你的选材经验?
陈:当然可以。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万:现在很多同学也懂得积累的重要性,平时也积累了不少作文材料,但是他们一动笔,就不知道如何运用材料了。在这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
陈:勤于积累,不善于运用,则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善于积累语言材料,而且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材料。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文章一看题目,便有三分妙处。题目可以引用和化用流行歌词,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广告词,更可以直接化用诗文等等。比如2012年湖北卷《谁解书中味》、《人在风中》等等,2012年重庆卷的《特别的情给特别的你》等等,还有历年经典的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既“生”亮,何生“关张”》等等。其实,除了文题可以巧妙点化,行文也可以相机运用。2009年,湖北省考生周海洋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因用古体诗形式书写,因而被湖北阅卷老师评为2009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周海洋自己也说自己平时很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写作时临场发挥,巧妙地运用革命历史,自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万:不错,如要写好作文,就要学以致用,正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当然,材料的运用关键还需要用语言做载体,那么什么样语言形式是最佳的呢?
陈:语言不要求深、求难,要以我手写我心。生活化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感人的场面,岂不很好?语言方面不宜逞才,但适当嵌入诗词也是一种选择,亦不可牵强。关于方言入作文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南方的同学,因为写作是用普通话,平日里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无法写入作文,与真实的自己还有距离,确实遗憾。但若想做有心人,可以想想哪些方言的词富有灵性,且写成汉字可以让人看明白,如果适当使用,甚至作为题目(但在文章中一定要巧妙地解释清楚词义),可能会出奇制胜。
万:毋庸置疑,用好素材我们就能让它成为一支考场作文中出奇制胜的“轻骑兵”,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素材运用中要注意什么呢?你能否给师弟师妹们一点好的建议?
陈: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无米”的问题,我建议除了多读报,还可以必备一个“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热点话题,积累素材,每天一则,分类积累(诚信类、人性类、环保类、时尚类、教育类等),并注明材料的适用话题(成功自信、诚实守信、坚韧坚强、理想责任、谦逊豁达、感恩惜物、想象创造等)。积累后,经常翻阅,烂熟于心;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成果,一则变多则;交流看法,一材变多用。积累得越多,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万:在现代化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中学生掌握必备的素材应该不成问题,问题就是有了“米”下锅,不一定每个人都是“巧妇”。这看似客观的成功因素,也正是由写作者的诸多主观思维方式所左右的,若能合理采纳陈天同学的合理建议,那我们也就向“巧妇”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感谢陈天的精彩发言!
万:首先恭喜你在2012年高考语文单科中取得138分的好成绩,并顺利考进名校武汉大学,能否请你给师弟师妹们谈谈你的选材经验?
陈:当然可以。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可见其重要性。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考试秘籍”之类的书籍,里面的“写作技法”可谓是“眼花缭乱,花样百出”,我倒觉得中学生少去研究技法,关键在于平时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因为“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高中生活虽然紧张,但我仍会在紧张之余,抽出时间读报、读书,更喜欢挖掘看似与应试无关的材料。比如高考前夕,我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则关于“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的报道,当时很惊讶也很气愤,就写了一篇《向“拆”说不》的评论性文章。后来,我在2012年湖北高考作文中运用了这则材料,成为文中的一个亮点。其实,诸如此类材料,既是热点,又很大气;既可以丰富文化视野,又可以帮助积累材料。关键是大家平时要做“有心人”。实际上,大家平时都关注热点话题,不妨把它们与写作相联系,运用材料时就不会“捉襟见肘”了。
万:现在很多同学也懂得积累的重要性,平时也积累了不少作文材料,但是他们一动笔,就不知道如何运用材料了。在这方面,你有什么高招吗?
陈:勤于积累,不善于运用,则如同一个农人耕地而不播种。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善于积累语言材料,而且还要善于运用语言材料。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文章一看题目,便有三分妙处。题目可以引用和化用流行歌词,也可以引用和化用广告词,更可以直接化用诗文等等。比如2012年湖北卷《谁解书中味》、《人在风中》等等,2012年重庆卷的《特别的情给特别的你》等等,还有历年经典的标题《真情诚可贵,理智价更高》、《怎一个“情”字了得》、《既“生”亮,何生“关张”》等等。其实,除了文题可以巧妙点化,行文也可以相机运用。2009年,湖北省考生周海洋一篇名为《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的作文,因用古体诗形式书写,因而被湖北阅卷老师评为2009年高考语文“最牛满分作文”,周海洋自己也说自己平时很喜欢阅读中外名著,尤其是对中国近现代史颇感兴趣。写作时临场发挥,巧妙地运用革命历史,自然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了。
万:不错,如要写好作文,就要学以致用,正如郑板桥所说:“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当然,材料的运用关键还需要用语言做载体,那么什么样语言形式是最佳的呢?
陈:语言不要求深、求难,要以我手写我心。生活化的语言是最重要的,如果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感人的场面,岂不很好?语言方面不宜逞才,但适当嵌入诗词也是一种选择,亦不可牵强。关于方言入作文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南方的同学,因为写作是用普通话,平日里充满生活气息的方言词无法写入作文,与真实的自己还有距离,确实遗憾。但若想做有心人,可以想想哪些方言的词富有灵性,且写成汉字可以让人看明白,如果适当使用,甚至作为题目(但在文章中一定要巧妙地解释清楚词义),可能会出奇制胜。
万:毋庸置疑,用好素材我们就能让它成为一支考场作文中出奇制胜的“轻骑兵”,那么我们在今后的素材运用中要注意什么呢?你能否给师弟师妹们一点好的建议?
陈:当务之急就是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无米”的问题,我建议除了多读报,还可以必备一个“素材本”,按照高考必考的热点话题,积累素材,每天一则,分类积累(诚信类、人性类、环保类、时尚类、教育类等),并注明材料的适用话题(成功自信、诚实守信、坚韧坚强、理想责任、谦逊豁达、感恩惜物、想象创造等)。积累后,经常翻阅,烂熟于心;以小组为单位,交换成果,一则变多则;交流看法,一材变多用。积累得越多,写作的视野就越开阔,写作时自然就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万:在现代化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中学生掌握必备的素材应该不成问题,问题就是有了“米”下锅,不一定每个人都是“巧妇”。这看似客观的成功因素,也正是由写作者的诸多主观思维方式所左右的,若能合理采纳陈天同学的合理建议,那我们也就向“巧妇”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感谢陈天的精彩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