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教育和管理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素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 “以人为本”为核心,就高校学生工作的“以人为本”的内涵,以及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工作
在精英教育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当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学生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必将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生机,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认识
“以人为本”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为目标,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其基本思想有三:一是尊重学生的权利。二是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三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国以往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始终定位于培养理想的人格,推崇“圣人道德人格”和“英雄道德人格”。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经历特征和内心的价值取向,难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以学生为本”则首先将学生视为“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倡导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发展,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实现人的价值。学生工作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当然,这种自我实现不是完全的个性至上、个人至上,而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制约的基础上,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
二、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贯穿高校的学生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学生这一本位主体的所呈现出的特点。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学校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普通的大众进入高等学校也不再成为一种奢望,大学生的素质也因此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二、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随着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增多,形式多样的文化思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价值观形成,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三、是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互为需求的关系。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体需求的满足,凸显自己的主体意识,也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保护。在高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学生工作必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
首先,从培养模式上讲。大学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加工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有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区分学生个体以及学生小群体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社会提供形形色色、各具其能的人才,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从服务模式上讲。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大学,所希望的是通过大学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我潜力,最终在社会上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学校应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学生提供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的各项服务。亦即,学校所应提供的管理模式不应是管理式的,而应是服务式的。这样才能反映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实际上,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正体现了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体需求的一致性。因为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囊括并体现每个人的个体需求,而每个人的个体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与反映社会需求。学校在通过自己培养模式的革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在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中贯穿以“以人为本”思想,来实现学生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和统一。
(二)培植优良的校园文化,从制度上固化人本思想。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能够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风貌,是联系和协调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也是学校各成员之间保持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校园文化体现在制度上应当公平公正,既要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又要彰显学校的人文关怀。公平公正,即原则性的要求要一视同仁,不能特殊学生特殊照顾。特别是在就业、资助、评优评先上体现出公平,保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违纪的惩罚制度上,要彰显公正,既对问题学生起到了惩戒的目的,还要给他们留有知错改错的机会,同时对其他学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最后,还要充分尊重保障学生的权益。尊重保障学生权益是贯彻人本思想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1.要尊重和保障学生自主行使和决策自身事务的权利。2.要尊重和保障学生申诉和获得救济的权利。3.要尊重和保障学生获得信息、指导和服务的权利。
(三)构建学生工作的育才、养心、健心机制。
育才机制,就是培养学生的才能、才干。学校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人才和教育管理的目标,而不应机械的教授课本知识。学校可以根据团中央的部署,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平台,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外出义演义工、素质拓展等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以及承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养心机制,就是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高校实现培养计划和目标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方式方法,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理想追求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其树立坚定的报国心、高尚的道德心、远大的事业心,并最终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健心机制,就是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身体健康就是要求学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学生创造强健体魄的条件。心理健康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的现代社会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主要问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人本思想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并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 学生工作
在精英教育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当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学生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工作模式,必将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新的生机,推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实现人才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认识
“以人为本”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主义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把尊重人,关心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就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发展为目标,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其基本思想有三:一是尊重学生的权利。二是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三是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国以往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始终定位于培养理想的人格,推崇“圣人道德人格”和“英雄道德人格”。 完全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经历特征和内心的价值取向,难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以学生为本”则首先将学生视为“人”,从“人”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倡导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发展,主张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实现人的价值。学生工作以学生为本就要坚持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体力、智力、社会素质、能力素质以及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为学生今后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当然,这种自我实现不是完全的个性至上、个人至上,而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所受到的社会制约的基础上,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时俱进。
二、如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贯穿高校的学生工作,首先必须明确学生这一本位主体的所呈现出的特点。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等学校入学门槛越来越低,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普通的大众进入高等学校也不再成为一种奢望,大学生的素质也因此呈现出多层次性的特点;二、改革开放的深入,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随着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增多,形式多样的文化思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价值观形成,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三、是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互为需求的关系。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而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体需求的满足,凸显自己的主体意识,也更加注重自身权益的保护。在高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学生工作必须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改变学校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
首先,从培养模式上讲。大学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加工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应只有一种模式、一个标准,以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为目标,区分学生个体以及学生小群体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社会提供形形色色、各具其能的人才,同时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从服务模式上讲。学生作为消费者进入大学,所希望的是通过大学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我潜力,最终在社会上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学校应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为学生提供满足学生发展要求的各项服务。亦即,学校所应提供的管理模式不应是管理式的,而应是服务式的。这样才能反映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好的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实际上,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正体现了满足社会需求和满足个体需求的一致性。因为社会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囊括并体现每个人的个体需求,而每个人的个体需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充实与反映社会需求。学校在通过自己培养模式的革新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在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中贯穿以“以人为本”思想,来实现学生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和统一。
(二)培植优良的校园文化,从制度上固化人本思想。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能够体现出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神风貌,是联系和协调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的纽带,也是学校各成员之间保持持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学校生存和发展最稳定最有活力的基础。校园文化体现在制度上应当公平公正,既要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又要彰显学校的人文关怀。公平公正,即原则性的要求要一视同仁,不能特殊学生特殊照顾。特别是在就业、资助、评优评先上体现出公平,保证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违纪的惩罚制度上,要彰显公正,既对问题学生起到了惩戒的目的,还要给他们留有知错改错的机会,同时对其他学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最后,还要充分尊重保障学生的权益。尊重保障学生权益是贯彻人本思想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体现。1.要尊重和保障学生自主行使和决策自身事务的权利。2.要尊重和保障学生申诉和获得救济的权利。3.要尊重和保障学生获得信息、指导和服务的权利。
(三)构建学生工作的育才、养心、健心机制。
育才机制,就是培养学生的才能、才干。学校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培养人才和教育管理的目标,而不应机械的教授课本知识。学校可以根据团中央的部署,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平台,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外出义演义工、素质拓展等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锻炼和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表达、组织、协调、以及承受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养心机制,就是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高校实现培养计划和目标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重视方式方法,与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理想追求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启发、引导其树立坚定的报国心、高尚的道德心、远大的事业心,并最终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健心机制,就是保障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身体健康就是要求学校开展各种文体活动,为学生创造强健体魄的条件。心理健康在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的现代社会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主要问题。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成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人本思想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并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