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阅读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现状,一直未显大的改观。笔者无意也无力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上去探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方法途径,只想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分析目前职高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以及阅读教学的独特性,提出应让阅读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真正获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愉悦。
一、构建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应尽量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要注意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就搭建成功了。学生能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他们的思维流畅,语言丰富,体验独特。例如关于“80后”作家韩寒和评论家白烨的论战,我从网上搜集了他们双方的论帖,编辑在一起,在课上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当堂争论得面红耳赤,群情激昂,到下课的时候仍然兴趣盎然,欲罢不能。这样的教学平台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使得阅读教学事半功倍。此外,笔者为学生提供一批古今中外名著作为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通过大量不同风格作品的阅读,接触多种思维的碰撞,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了解社会与历史,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评判。
二、组织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形式
现在的社会信息化,未来的社会更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因此组织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势在必行。如笔者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由于年代相隔甚远,学生对朗读者的评价捉摸不定,原因是对人物角色的性格很难把握得住,于是笔者就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去揣摩话剧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接着再让学生分析文本,捕捉心弦的点点滴滴,推选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剧中人物”。学生中推选周朴园、周萍、鲁大海、鲁侍萍、繁漪和鲁贵的都有。于是笔者将选取相同剧中人物的同学分成一组,模仿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丁晓兵的颁奖词的写法,对话剧人物评价的探究成果以颁奖词的形式交流,既生动又贴切。学生给周朴园的颁奖词是:周朴园在爱情、亲情和利益面前,选择了名利地位,可见他的冷酷、自私、残忍和狡诈。有学生却提出不同的点评:对周朴园的分析不能过于片面,在当时的时代,周朴园的选择是无奈的,更何况他对侍萍的爱也有许多真爱的烙印。于是笔者顺势让两派人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否出自真心”展开激烈的辩论,其间也做了必要的培训与指导。之后,各小组又截取片段,进行了话剧表演展示大赛……这样的阅读形式既让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热情,提高了阅读学习的实效性。
三、延伸开放性的课外阅读课堂
阅读教学的最佳境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都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一文,其主旨一般都会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在笔者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笔者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联系实际来思考。学生们通过研读、探究后发现,其实驴子并非没有用,而是看放在能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学生把课文的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的课堂自然而然就延伸到课外了。我们的阅读应无条件地向课外拓展和延伸,延伸到书报杂志名篇名著,以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把历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学的,世界的、乡土的,都糅合进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终将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笔者将一些名著导读和课文进行相关的链接,以此为线,使学生能系统地涉猎中外名著,去获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愉悦。
在新课程理念的浸润下,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刷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多种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更有助于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职高生语文阅读能力,以顺应未来的需要与当今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构建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应尽量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我们要注意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和自由感,一个宽松民主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就搭建成功了。学生能说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想法,他们的思维流畅,语言丰富,体验独特。例如关于“80后”作家韩寒和评论家白烨的论战,我从网上搜集了他们双方的论帖,编辑在一起,在课上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当堂争论得面红耳赤,群情激昂,到下课的时候仍然兴趣盎然,欲罢不能。这样的教学平台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使得阅读教学事半功倍。此外,笔者为学生提供一批古今中外名著作为课外阅读篇目,让学生通过大量不同风格作品的阅读,接触多种思维的碰撞,在更广阔的背景下了解社会与历史,根据自己的知识做出评判。
二、组织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形式
现在的社会信息化,未来的社会更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因此组织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势在必行。如笔者在教学《雷雨》一文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由于年代相隔甚远,学生对朗读者的评价捉摸不定,原因是对人物角色的性格很难把握得住,于是笔者就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影片,去揣摩话剧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接着再让学生分析文本,捕捉心弦的点点滴滴,推选出“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剧中人物”。学生中推选周朴园、周萍、鲁大海、鲁侍萍、繁漪和鲁贵的都有。于是笔者将选取相同剧中人物的同学分成一组,模仿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丁晓兵的颁奖词的写法,对话剧人物评价的探究成果以颁奖词的形式交流,既生动又贴切。学生给周朴园的颁奖词是:周朴园在爱情、亲情和利益面前,选择了名利地位,可见他的冷酷、自私、残忍和狡诈。有学生却提出不同的点评:对周朴园的分析不能过于片面,在当时的时代,周朴园的选择是无奈的,更何况他对侍萍的爱也有许多真爱的烙印。于是笔者顺势让两派人围绕“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否出自真心”展开激烈的辩论,其间也做了必要的培训与指导。之后,各小组又截取片段,进行了话剧表演展示大赛……这样的阅读形式既让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学习热情,提高了阅读学习的实效性。
三、延伸开放性的课外阅读课堂
阅读教学的最佳境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所,把每节课都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如《黔之驴》一文,其主旨一般都会被认为是“貌似强大的东西是可以战胜的”。在笔者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驴子是否有用的问题,笔者抓住这一点引导大家联系实际来思考。学生们通过研读、探究后发现,其实驴子并非没有用,而是看放在能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据此有学生把课文的主旨概括为:柳宗元表达被贬地方不能发挥才能的幽怨之情,这样的课堂自然而然就延伸到课外了。我们的阅读应无条件地向课外拓展和延伸,延伸到书报杂志名篇名著,以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结合课文有意识地开拓阅读教学的新空间,激发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把历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学的,世界的、乡土的,都糅合进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可控的高效的课内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获得大容量的“库存”,终将启发心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培养文字的敏感。笔者将一些名著导读和课文进行相关的链接,以此为线,使学生能系统地涉猎中外名著,去获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愉悦。
在新课程理念的浸润下,我们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刷新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诱发学生多种思维,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更有助于提高阅读兴趣,培养职高生语文阅读能力,以顺应未来的需要与当今课程改革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