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充历史悠久,源自汉高祖公元前202年设立的安汉,至今建成2200多年。解放初期为川北行署区的驻地,是三国文化和春节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朴,民俗优雅,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和嘉陵江文化交融生辉。我曾经提出三个观点:一是原始野桑树从南充移栽全球;二是原始野蚕从南充移民全球;三是古丝绸从南充走向世界。据史料,3000多年前,中国丝绸从南充走向世界。南充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会点,是南北丝绸之路的源点。今天,我们在南充研究城市发展,很有现实和历史意义。对南充而言,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亮点和“磁场”,实施思想引领战略、差异协同战略、生态优先战略、文旅升级战略、实体经济突破战略等重大行动,把要素“分流现象”转变为要素“聚集效应”、把要素“一晃而过”转变为要素“一来就留”,把嘉陵江中游城市建设成嘉陵江中心城市、把丝绸之路源点城市建设成丝绸之路重点城市、把成渝双核卫星城市建设成成渝双核支点城市,把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建设成成渝城市群核心区,把川陕渝经济腹地建设成西三角经济高地,为建设“成渝第二城”和“成渝轴心第一城”努力(图1),重振川北重镇雄风。
城市生命体的“五个特征”
城市和生命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城市生命体属于人工生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聚集的,具有新陈代谢、自适应、应激性、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等典型生命特征的复杂巨系统。城市代谢理论、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城市病及城市诊断、生态城市理论的出现、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更是催生了城市生命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生命体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表现出“五大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城市生命体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及物质的交换。新的、健康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能量、信息及物质通过新陈代谢网络不断输入,旧的、落后的向外界转移及淘汰,城市在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得以成长。
生长发育——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伴随着量变和质变,逐渐形成完整的组织和功能结构。表现出非线性、自组织和螺旋向上发展的特征,并受其自身条件和自组织规律的制约。空间上的不断扩展和空间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各个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应激性——是指城市对内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进行感知,并作出及时反应。内部环境突然变化经常体现在发生了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现象,因此城市公共安全响应系统(主要包括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疾病防治系统等)是城市生命体应激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外部环境突然变化则主要体现为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突然变化或突发事件。
自适应——体现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特征的适应,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属性,提高其生存发展能力和与其他城市生命体竞争的能力。以政府为媒介,以城市管理和政策执行机制为载体,通过各种规划、公共政策来实现。公众也对城市的自适应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市民对城市生活环境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最敏感的。
遗传和变异——城市生命体的遗传变异也受生命体核心异质因素的影响,如城市禀赋和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则是城市生命体传承和延续的根基,而新文化的不断注入则为城市提供了变异和进化的要素。通过遗传作用保持了传承性,使城市生命体有了基本的稳定性。城市的变异包括变革和进化。
城市生命体理论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城市生命体的“五大定律”
城市是一个有机系统,与人体一样,有骨骼、有肌肉、有血液,有五官、有经络、有穴位。城市生命体存在“五大定律”,一是城市管网越畅通城市越有生命力;二是城市文化越繁荣城市越有记忆力;三是城市生态越健全城市越有凝聚力;四是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越有影响力;五是城市管理越精细城市越有亲和力。
中医理论表明,“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城市病的根源在于不通。比如,道路不通(堵塞)、气流不通(PM2.5超标)、雨水不通(成海)、信息不通(孤岛)、感情不通(关系紧张)、医疗不通
(生病)、教育不通(文盲)、物流不通
(无商品)等等。所以,打通各种管道,就是畅通血管和经络,是治疗城市病的关键。比如,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按照中医观点,人体有720个穴位,其中36个是死穴,72个是常用治疗的活穴。对于治疗“城市病”,要用“中医疗法”,关键在“通”。要在108个穴位上做文章,不动死穴,打通活穴。因此,我们应该在地下设施、文化繁荣、生态构建、产业发展、精细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们要做到“五个统筹”:一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二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三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四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五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对成渝城市群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我国经济总量80%在城市,人口50%多在城市。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对成渝城市群建设,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对于四川21个市州的协同发展和成渝城市群建设,提出四点具体建议:一是加强合作共享,促进联动发展;二是创新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三是搭建利益机制,推动持续发展;四是着力就业增长,加快脱贫步伐。
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2016年8月25日在第七届C21论坛上的发言。)(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
城市生命体的“五个特征”
城市和生命在很多方面都具有相似性。城市生命体属于人工生命,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区域内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聚集的,具有新陈代谢、自适应、应激性、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等典型生命特征的复杂巨系统。城市代谢理论、城市生命周期理论、城市病及城市诊断、生态城市理论的出现、发展及其在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更是催生了城市生命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生命体作为一个复杂巨系统,表现出“五大生命特征”。
新陈代谢——城市生命体与外界进行能量、信息及物质的交换。新的、健康的、具有发展潜力的能量、信息及物质通过新陈代谢网络不断输入,旧的、落后的向外界转移及淘汰,城市在持续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得以成长。
生长发育——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伴随着量变和质变,逐渐形成完整的组织和功能结构。表现出非线性、自组织和螺旋向上发展的特征,并受其自身条件和自组织规律的制约。空间上的不断扩展和空间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各个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的不断完善。
应激性——是指城市对内外部环境的突然变化进行感知,并作出及时反应。内部环境突然变化经常体现在发生了危害城市公共安全的现象,因此城市公共安全响应系统(主要包括安防系统、消防系统、疾病防治系统等)是城市生命体应激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外部环境突然变化则主要体现为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的突然变化或突发事件。
自适应——体现在对外部环境和自身特征的适应,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属性,提高其生存发展能力和与其他城市生命体竞争的能力。以政府为媒介,以城市管理和政策执行机制为载体,通过各种规划、公共政策来实现。公众也对城市的自适应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市民对城市生活环境变化的体会是最深刻最敏感的。
遗传和变异——城市生命体的遗传变异也受生命体核心异质因素的影响,如城市禀赋和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则是城市生命体传承和延续的根基,而新文化的不断注入则为城市提供了变异和进化的要素。通过遗传作用保持了传承性,使城市生命体有了基本的稳定性。城市的变异包括变革和进化。
城市生命体理论在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城市生命体的“五大定律”
城市是一个有机系统,与人体一样,有骨骼、有肌肉、有血液,有五官、有经络、有穴位。城市生命体存在“五大定律”,一是城市管网越畅通城市越有生命力;二是城市文化越繁荣城市越有记忆力;三是城市生态越健全城市越有凝聚力;四是城市经济越发达城市越有影响力;五是城市管理越精细城市越有亲和力。
中医理论表明,“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城市病的根源在于不通。比如,道路不通(堵塞)、气流不通(PM2.5超标)、雨水不通(成海)、信息不通(孤岛)、感情不通(关系紧张)、医疗不通
(生病)、教育不通(文盲)、物流不通
(无商品)等等。所以,打通各种管道,就是畅通血管和经络,是治疗城市病的关键。比如,建设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按照中医观点,人体有720个穴位,其中36个是死穴,72个是常用治疗的活穴。对于治疗“城市病”,要用“中医疗法”,关键在“通”。要在108个穴位上做文章,不动死穴,打通活穴。因此,我们应该在地下设施、文化繁荣、生态构建、产业发展、精细管理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要坚持集约发展,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我们要做到“五个统筹”:一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二是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统性;三是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四是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五是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提高各方推动城市发展的积极性。
对成渝城市群建设的几点建议
城市是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我国经济总量80%在城市,人口50%多在城市。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对成渝城市群建设,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以实施居住证制度为抓手推动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对于四川21个市州的协同发展和成渝城市群建设,提出四点具体建议:一是加强合作共享,促进联动发展;二是创新增长方式,实现绿色发展;三是搭建利益机制,推动持续发展;四是着力就业增长,加快脱贫步伐。
加快成渝城市群建设,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推进城市管理机构改革,创新城市工作体制机制。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要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依法规划、建设、治理城市,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2016年8月25日在第七届C21论坛上的发言。)(责任编辑/凌云 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