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行,我们更加重视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我们基础教育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理论模式课堂,以学生为根本,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乐趣,才能够更好地投入到课堂中,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达到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本文结合笔者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小学课堂中融入趣味元素,打造一堂妙趣横生的小学科学课,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兴趣,提升课堂质量。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师本”观念,参透“生本”观念。从小学各学科的性质来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性,打破传统理论型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知识。本文在此介绍几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兴趣,以便借鉴。
一、抓住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事业发展到今日,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曾经的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到如今的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提问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成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课前精心研读教材,用心设置课前预习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分析
我鼓励我班学生进行分组,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是想研究的昆虫,然后进行观察。以我班第二小组为例,他们对蚊子的习性进行了仔细观察。经过一周的实践与实验活动,得出以下的结论。
(1)蚊子具有趋光性,在夜晚的时候,发现蚊子总喜欢向有光亮的地方飞着,就能看出蚊子有趋光性,他们会向光源的地方飞行。如果害怕蚊子叮咬,我们就可以利用蚊子的这一个特性,在晚上尽量避开光源;还可以利用小夜灯吸引它们,然后喷打杀虫剂,消灭蚊子,减少蚊虫对人的叮咬。
(2)蚊子隨气流而动,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空气温度降低,地面温度上升,蚊子此时活动特别频繁,我们如果害怕蚊虫叮咬,可以在黄昏阶段减少外出。
我还想提出的问题是:在缺乏对蚊子的直接认识,或者说缺乏蚊子具象的情况下,孩子学习“蚊子”的那个过程会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将之前课前实践录制内容放在课件屏幕中,向学生提问:“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动植物,你喜欢动物还是植物?为什么?你喜欢的生物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积极举手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注意力。
二、做好信息化教学,鼓励参与课堂
新课标就曾提到过,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重要目标,而科学探究基础就是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
案例2:认识“磁铁”中信息技术发展已与生活密切相关,关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既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开展“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前,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去融入一些视频(展示磁铁的魅力)来达到教育目的。
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些不同的材料,第一个小组给他们发放一些磁铁,给第二个小组发放一些纸片,给第三个小组发放一些铁钉,再让这些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这些磁铁去搬运每个小组的材料,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磁铁和哪些物品具有相吸的原理。
当视频播放结束以后,教师就可以对磁铁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当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以后,就会对这些知识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用心地去学习这些知识。
三、重视实验教学,营造趣味氛围
从教材内容设计方面来看,小学科学实验更加注重学生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这有助于实现课堂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
案例3:在“认识植物”中
【课前】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以趣味教学为重点,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注意力。
提问:你认识多少种植物?
提问:你喜欢哪些植物?为什么?
【课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室外,就地取材,在认识植物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自行寻找自己喜爱的树叶,随后将学生召集在一起,询问学生:为什么选择它?在叶子上看到了什么?树上的叶子和地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掉下来的叶子是“活”的吗?等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索,领会实验的乐趣。
【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之后,在家长协助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植物”,做一个简单的“植物标本”。
写一写,“活的叶子”与“落叶”有什么区别。
四、总结与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科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发生了改变,不但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增强学生的科学自学能力。小学科学的区域性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性,优化课堂氛围,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教师教学意愿更高。我们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必须要打破老师高高在上的课堂模式,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让学生爱上小学科学实验,锻炼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衡阳市珠晖区新华实验小学 湖南】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必须改变“师本”观念,参透“生本”观念。从小学各学科的性质来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学科优势性,打破传统理论型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生活,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知识。本文在此介绍几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学兴趣,以便借鉴。
一、抓住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育事业发展到今日,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曾经的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到如今的以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教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中提问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众多的教学方式中成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课前精心研读教材,用心设置课前预习可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1: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分析
我鼓励我班学生进行分组,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分析,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或者是想研究的昆虫,然后进行观察。以我班第二小组为例,他们对蚊子的习性进行了仔细观察。经过一周的实践与实验活动,得出以下的结论。
(1)蚊子具有趋光性,在夜晚的时候,发现蚊子总喜欢向有光亮的地方飞着,就能看出蚊子有趋光性,他们会向光源的地方飞行。如果害怕蚊子叮咬,我们就可以利用蚊子的这一个特性,在晚上尽量避开光源;还可以利用小夜灯吸引它们,然后喷打杀虫剂,消灭蚊子,减少蚊虫对人的叮咬。
(2)蚊子隨气流而动,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空气温度降低,地面温度上升,蚊子此时活动特别频繁,我们如果害怕蚊虫叮咬,可以在黄昏阶段减少外出。
我还想提出的问题是:在缺乏对蚊子的直接认识,或者说缺乏蚊子具象的情况下,孩子学习“蚊子”的那个过程会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
将之前课前实践录制内容放在课件屏幕中,向学生提问:“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动植物,你喜欢动物还是植物?为什么?你喜欢的生物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积极举手参与,鼓励学生参与积极性,提高课堂注意力。
二、做好信息化教学,鼓励参与课堂
新课标就曾提到过,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当中,教师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重要目标,而科学探究基础就是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判断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
案例2:认识“磁铁”中信息技术发展已与生活密切相关,关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既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开展“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前,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去融入一些视频(展示磁铁的魅力)来达到教育目的。
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些不同的材料,第一个小组给他们发放一些磁铁,给第二个小组发放一些纸片,给第三个小组发放一些铁钉,再让这些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利用这些磁铁去搬运每个小组的材料,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磁铁和哪些物品具有相吸的原理。
当视频播放结束以后,教师就可以对磁铁这部分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当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实践以后,就会对这些知识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用心地去学习这些知识。
三、重视实验教学,营造趣味氛围
从教材内容设计方面来看,小学科学实验更加注重学生的时间观察,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这有助于实现课堂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
案例3:在“认识植物”中
【课前】
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以趣味教学为重点,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注意力。
提问:你认识多少种植物?
提问:你喜欢哪些植物?为什么?
【课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室外,就地取材,在认识植物时,教师要求学生首先自行寻找自己喜爱的树叶,随后将学生召集在一起,询问学生:为什么选择它?在叶子上看到了什么?树上的叶子和地上的叶子有什么不同?掉下来的叶子是“活”的吗?等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自主发现探索,领会实验的乐趣。
【课后拓展】
让学生回家之后,在家长协助下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植物”,做一个简单的“植物标本”。
写一写,“活的叶子”与“落叶”有什么区别。
四、总结与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科学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发生了改变,不但要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增强学生的科学自学能力。小学科学的区域性设计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性,优化课堂氛围,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教师教学意愿更高。我们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必须要打破老师高高在上的课堂模式,让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走进生活,走进实践,让学生爱上小学科学实验,锻炼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衡阳市珠晖区新华实验小学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