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格案引发的对新闻自由的探讨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esechines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734年曾格因“煽动性诽谤罪”被捕入狱,它将能够有权批判当局的新闻自由权带入人们的视野。1791年美国人将新闻自由写进了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新闻自由概念发展至今,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支持。然而,当新闻自由给予记者更多报道的权力的时候,什么才是新闻自由成为人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作为新闻从业者同样需要衡量新闻自由的权限,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踏入诽谤的陷阱当中。另外,西方记者滥用新闻自由的概念,大肆渲染扭曲别国新闻事件,伺机煽动舆论。本文基于对曾格案后续影响的分析,针对政党对于新闻自由控制以及西方记者对于新闻自由的滥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闻自由;曾格案;新闻侵权;有限自由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5-0058-02
  一、曾格案背景
  17世纪的英政府利用诽谤罪对北美殖民地进行着新闻的事后管制。当时的纽约,只有1727年创办的《纽约公报》,《纽约公报》作为一份官方报纸,其所发表的言论,必须接受纽约政府的严格审查。
  1733年,德国人曾格(John Peter Zenger)在纽约创办了《纽约周报》。曾格和一批民主自由人士经常在该报刊上发表文章,揭露和抨击纽约殖民地总督斯科比的种种倒行逆施的做法。
  《纽约周报》因宣扬自由民主,针对当权政府的错误行径进行批判,从而受到大量读者的关注。结果,一年之后,总督便以所谓的“煽动性诽谤罪”将曾格逮捕入狱,听候审判。
  当时对于诽谤罪的认定与今日有所不同,凡是发表有损于当局的言论,就构成诽谤罪,至于这些言论是事实还是凭空捏造都无关紧要,法庭甚至把“越是事实,就越是诽谤”作为通则[1]
  曾格由于印刷言论颇受争议的报纸被捕入狱,因此案的进展关系到报纸新闻的自由之风。因此曾格的辩护律师涵密尔提出:首先,诽谤罪只针对于言论虚假的新闻才成立,真实的言论不应算作诽谤;其次,他提出陪审团不仅有权进行法律判断,同时也有权进行事实判断,鼓动陪审团不要受到法律的束缚,按照内心裁定。
  至此,汉密尔顿将政党斗争的案件,巧妙的转化成为反对专制、呼吁新闻自由、为大众争取权力的案件,赢得陪审团的支持,最终曾格无罪释放。曾格案的成功使得北美殖民地人民向争取新闻自由迈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二、曾格案对于新闻自由的影响
  曾格案之后,美国政府将人民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写进了宪法第一修正案。更重要的是曾格案确立了新闻机构有权对政府官员进行批判,这一原则一直沿用至今,也是如今美国媒体新闻报导自由之风盛行的源头。
  然而,这场关乎新闻自由的争辩却不尽然使得人民获得了真正的权力。有一部分人认为新闻是否自由体现在对于官员的声讨上,认为凡是对于当局政府的批判皆是对自由之追求。这种观点是片面,它忽视了新兴成长起来的殖民地政要们,以新闻自由的名义,利用大众之声巩固自身权力,达到控制敌对党派权力的目的。在曾格案后的十年里,对各地殖民政府讽刺的报道成爆炸性的增长,在曾格案之后到印花税法颁布之前,有超过24种政治讽刺的作品发行。
  然而在发行这些作品的印刷者中只有一人被起诉,无论是皇室任免的总督还是选举出的议员,都不愿意将讽刺作品的诽谤搬上法庭。在曾格宣告无罪之后,法院也逐渐将此类事件的裁定权交给了陪审团。而陪审团则偏向认为,此类讽刺事件有利于纠正政府的不法行为,从而原谅出版者。曾格案后,当权者起诉诽谤罪的人很少,也是因为害怕承担败诉的后果。
  杰弗逊在《书信:论出版自由》一文中说:“如果让我决定我们应该有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我们需要新闻自由,这赋予我们全面看这个世界的权力。然而,通过此事件的后续影响让我看到的是:
  第一,在推动新闻自由发展同时,也有上层人士利用大众对于压迫和控制的反抗心理,引导大众的舆论,发行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报刊,以达到对抗敌对方的目的。
  第二,没有纯粹的自由,只有永恒之利益。有许多人打着崇尚自由、反对暴政的旗号,以爱国者和自由捍卫者的姿态,依靠挖苦讽刺当局,博得关注,成为新一轮的舆论领袖,获得自身利益。
  第三,在讽刺当局的风潮中,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了自己的观点,沉默的螺旋愈演愈烈,当局者不敢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使得越来越的人,以能够挖苦讽刺当局为乐,并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使得新闻的事实性和真实性严重受损。
  三、新闻自由在西方的滥用
  (一)政党对于新闻自由控制
  在美国,新闻是自由的,新闻的自由有美国强大的宪法作为支撑。这是美国记者们普遍标榜的新闻价值观。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新闻自由表面上反映了一些不同阶层的声音, 但实质上已成为被利用的工具, 失去了其一直标榜的“独立性”[2]。如为整顿社会舆论,美国实行“取缔煽动法案”,逮捕了一批持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又如,美国利用五花八门的诽谤法,间接控制新闻自由,诽谤法在美国各州有着不同的体系。正因为没有严格的限定,诽谤罪很难衡量,因此诽谤罪也被利用成为报复新闻界人的武器。因此,新闻自由是相对的,美国记者常常质疑中国的新闻界和传媒业“无自由”,然而,由此观之,西方的新闻自由也是相对的,他们的传媒业需要依靠政府、党派、财阀团体的支持,所谓的自由也是有限的。由于美国党派不同,每个党派向来严控自己旗下的传媒为自己发声,讽刺挖苦敌对势力。   (二)记者对于新闻自由的滥用
  西方记者常常以新闻自由自居,造谣诽谤敌对势力甚至是敌对国家。在近期爆发的“香港占中事件”中,西方外媒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有失偏颇。例如,英国《金融时报》就以《雨伞革命让人质疑一国两制》为题,指香港民众力抗警察的胡椒喷雾,只是以手上的雨伞、脸上的口罩和眼罩,并赞扬香港市民即使被催泪弹弄得泪流满面,依然没退缩,跟警察玩猫捉老鼠游戏。美国《纽约周报》则以《香港警方镇压示威者激发更多人上街》为题,指警方越粗暴对付示威者,只会令越多人上街抗争,令香港由“稳定的金融中心”变成“布满催泪气体且民怨沸腾的战场”。《华尔街日报》则以《香港民主觉醒》为题,报道特区政府镇压和平示威学生,是香港民主运动的转折点。英国《独立报》的评论文章更语带威胁的指,“北京领导人最好聆听港人的声音,否则香港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这样一些世界知名的报纸,在报道“占中事件”的内容上,没有以客观事实报道现场为出发点,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媒体对报道新闻现场可以有不同的立场,但这样的报道口吻,明显带有政治宣传色彩,对香港政府采取的行动不实报道,同样也违反了《国际新闻自由公约》。
  新闻自由给予记者报道客观事实的自由,但是对于新闻自由的滥用和错用,将导致对于事件失实的报道,最后将产生误导更多读者的负面影响。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报道,甚至是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报道,以独裁、垄断、镇压,这类带有明显污蔑色彩的词语进行描述,破坏他国的国际形象,鲜有切身深入到事件中去客观地看待政府和人民的做法。这样扭曲事实,甚至是捏造事实的做法,不但不是出于新闻自由的出发点,而是新闻侵权,甚至是诽谤。
  四、结 语
  曾格案作为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一个里程碑,将新闻自由与诽谤的划定带入了更多人的视野。然而新闻自由是相对的,一些西方国家政府无论是否限制新闻自由,都取决于需要维护的阶级的利益。当与敌人斗争时,他们追求新闻自由,并将新闻自由作为标榜的旗帜。当他们赢得新闻自由时,新闻自由便成为维护自身利益权杖,用以实现更高的政治和经济目标。
  所以自由都是相对的,不管是言论自由还是新闻自由。自由可以成为发出不一样声音的传声筒,也可以成为报复敌对势力的利刃。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把握新闻自由的度:1.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要以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为标准,全面的报道事件;2.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每个新闻记者享有公开、独立报道事件的权利;3.在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前提下进行新闻活动,保证健康的新闻自由权,尊重和保证被报道者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李彬.全球新闻传播史(公元1500—200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王春元.美国的新闻自由与限制[J].新闻与写作,1990(2).
  3. 苏麓垒.新闻、党争与自由——1735年纽约曾格案初探[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1).
  4. 张杰.西方“新闻自由”:谁的自由?——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6).

  [责任编辑:思涵]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电视节目慢慢与新媒体领域有交集。一档富有文化内涵,既使人愉悦又使人看完有所思的节目成为大家所期待的,同时也是媒体人应具备的责任与思考。脱口秀相对于其他综艺真人秀节目来说,在吸引人的这一点上大多集中在主持人语言功力,并且受众也会把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主持人本身上。不仅关注主持人的语言形象、外在形象,还在整个节目按期进行中关注其横向纵向的形象变化。主持人要建构符合栏目主题的语言形象、受众对
期刊
传媒教育既倡导埋头干事,也要注重抬头看路。依托科研活动,带动教学创新,顺应传媒教育发展规律,既达到科研反哺教学,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咬定目标不放松,加强合作促发展,翘首应对媒介融合中的“核聚变”。  编者按: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媒介融合之势日渐突出。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当代传媒教育拓宽了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传媒类高校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突破办学体制壁垒、开辟传媒教
期刊
摘 要:新媒体科技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媒介竞争格局,报纸媒体试图通过媒体融合以期在媒介竞争中获得优势,而报纸媒体的新媒体网络角色定位成为新媒体转型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本文以《钱江晚报》新浪官方微博为例,通过分析2015年春节假期期间其微博传播在运营管理、内容传播以及形式手段等三方面的特点,以探讨都市报在面临新媒体转型时应具备的新媒体网络角色定位策略。关键词:新媒体转型;网络角色整合;本土化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成了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穹顶之下》雾霾报道为例,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给媒体更好地进行环境问题报道提供一些参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实质上是在有效地践行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同时也能够帮助受众清晰地认知自身所处的环境。媒体需要发挥积极性,了解受众的心理,并进行高质量的报道,从而对受众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关键词:环境问题报道;受众心理;行为引导中图分类号:C9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新闻媒体对恶性事件的新闻报道逐渐增多,对于案发过程、事件背景、当事人个人情况的挖掘和描述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化,甚至有炒作、渲染、煽情等行为出现。其中部分报道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不良社会后果,包括可能引发犯罪模仿、伤害当事人及家属、错误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在恶性案件的报道中,如何在保证受众知情权与避免不当报道引发不良社会后果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本文所关心和讨论的主要问题。关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网络网民评论对新闻严肃性的影响,采用文本分析法、案例研究法,以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研究并对网民评论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网络网民评论的特点、机制进行研究,研究了网民的特点如本身的多样性、娱乐性等问题,对网络评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并分析网民评论对新闻严肃性是怎样实行消解以及消解的后果和对此问题的反思,以及新媒体语境下如何更合理地建造网民评论机制。关键词:网络评论;新闻;新浪微博中
期刊
摘 要:电子传媒时代,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俨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霸主。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建构、文化的整合,无一不与它相关。人们日益陷入现代媒体所构造的符号世界中,受到种种符号暴力的控制而不自知。作为社会的雷达、调节器和舆论监督器,现代媒体必须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话语导向,通过卓有成效的话语方式,才能真正成为民众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
期刊
摘 要: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性主义运动迅速发展,女权主义者开始关注媒介中的女性形象。90年代后期,中国的男性杂志逐渐兴起,21世纪才得以繁荣发展。女性在我国男性时尚杂志中呈现出多样的特点,成因很多。本文选取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男人装》与《时尚先生》两本男性时尚杂志对比研究,从凝视视角剖析男性时尚杂志中女性形象的成因及其传播效果。关键词:男性时尚杂志;女性形象;内容分析;凝视中图分类号:G201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女性主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电影中的体现也越来越丰富。本文以电影《后会无期》为例,以电影中的四次“告别”为线索,结合对影片中不同人物命运的分析,把不同时期的“告别”和女性形象结合在一起,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别以女性对男性初始感情观的影响、对男性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对男性行为成熟塑造完成的影响以及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分析在电影《后会无期》中女性对男性的影响和改造
期刊
摘 要:“真人秀”作为越来越受欢迎的电视节目,虽然形式居多,但真正具有影响力的节目却不多。《奔跑吧!兄弟》以电视节目黑马之势,成为2014年度最具话题性和关注度的真人秀节目,以此看到我国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创新的一大进步。本文以《奔跑吧!兄弟》为研究对象,分三章论述。从节目的整合式创新、节目理念、节目定位、竞技环节、节目内在价值、节目传播和经营角度分析创新之处,具有研究的代表性及节目创新的现实意义,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