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作业必须随着语文教学的改革相机而动,才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效提高语文素养。但是现在,我们仍然看到的是:全班四五十个学生,人人都做同一份作业,而这份作业一般都是教材中的规定作业,作业的形式都一样。有的家长反映作业太少太浅了,有的学生叫苦作业太多太难了,不少学生视作业为负担,每天总有一些学生完不成作业。负责任的老师为了让全班学生齐头并进,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和钻研业务的时间,监督欠作业的学生补写作业、更正作业,有时还要以“罚站”“告诉家长”相威胁。偶尔一天老师因故没布置家庭作业,学生便无所事事,于是学生或家长打来电话说没有作业不知道干什么好。这些情况都是从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要求。
所谓“个性化作业”是指针对学生先天禀赋及学习程度的差异性而设计的因人而异的作业,它在内容上、形式上、要求上都具有不一致性,是以学生个体完成的能力、质量增量为前提,真正进行差异化学习的一种作业要求。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根据现行教材及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把语文作业分成三类:一是基础类作业,如字音字形字义练习、熟读背诵课文、完成课文配套练习等课堂作业,还有课前的三分钟演讲、学习小结、复习计划的制订等常规作业;二是阅读类作业,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三是写作类作业,如周记和随笔、话题作文练习、片段描写练习等。接下来就这三类作业谈谈其个性化设计的一些粗浅实践体会。
一、基础类作业:尊重学生兴趣差异,使作业设计更具有人文性
1.常规作业,“投其所好”新包装
常规作业一般都是老师们布置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作业,如制定学习计划、课前演讲等。因为常规,所以往往以老面孔出现,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积极性。其实,常规作业更要重视布置的艺术,只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生活特点,善于“投其所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计划”改“档案”,新瓶装旧酒。新学年伊始,老师们都忙着让学生写“自我介绍”“学习计划”“新学期打算”之类的东西。这样的作业学生年年写,写腻了,于是空话连篇。学生只求完成任务,随便应付,实际的效果就不理想。换种方式,让学生模仿明星写“个人档案”。如,让学生在“个人档案”里填写以下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爱好,特长,最难忘的事,最得意的事,最遗憾的事,最想做的事,近期目标,初中阶段总目标,人生目标等。写“个人档案”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而且愿意认真写。这样,老师的目的也就能达到了。
“演讲”改“说话”,新桃换旧符。我在每堂课开始后给出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话”练习。所谓的“说话”,一般老师都称之为“演讲”。这里有意改成“说话”,是因为“说话”相对于“演讲”显得亲切许多,随意许多。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莫测高深的“演讲”改成平易近人的“说话”,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上讲台的畏惧心理。而且,“说话”的内容可以更为宽泛,讲述一段亲历的或听来的看来的故事,发表一点对发生在社会上、校园里、班级内事件的看法,抒发一些愿意跟同学老师分享的人生感悟,介绍一位(部)特别喜爱的作家(作品)等都能进入“说话”的视野。课前“说话”看似降低了门槛,实际却能促使学生更多地去阅读、思考、感悟、积累。
2.课堂作业,发挥特长,展现个性
课堂作业包括各种基础知识的训练,如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熟读背诵课文、完成课文配套练习等。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统一布置规定的作业内容、数量、形式,全班不管多少人数,不分层次,统一上交时间。单调的形式、枯燥的内容,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在部分优秀学生心中,作业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是浪费时间,却是硬着头皮也要完成的任务。在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心中,作业是难题,是重负,是能逃避则尽量逃避的麻烦。这一切都缘于作业设计缺乏人文性。
字词练习,自主设计,因人而异。字词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或者在教学前都要布置学生做词语方面的预习或课后练习,但传统做法往往也是“统一行动”,老师规定了作业的内容、数量、形式,如抄写几遍,哪几个要注音,哪几个要注解等等。现在我把这类作业改做“整理词语”,不管是预习还是课后作业,老师布置这类作业只提供要整理的词语范围,具体的形式、数量等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设计,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不做,对自己来说还是弱点的就加强一些。学生有的设计成注音、注解、造句三类题型,有的设计成改错、选择、判断三类题型;有的在解释词语方面多加强,有的在字音方面多加强。这样因人而异的作业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得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使得作业成为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朗读背诵,发挥潜力,量力而行。配合各个单元和课文的教学,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舞台。比如,学习诗歌單元,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三分诗七分读”,朗诵对于诗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朗诵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诗歌朗诵。其次,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诵指导。通过朗诵示范,或者引入一些名家的朗诵,引导学生比较鉴赏,提升学生的朗诵品位。在此基础上,举行班级或年级诗歌朗诵比赛,以此推动学生課后读诗、选诗、钻研朗诵技巧。学生在背诵能力上差异性较大,有的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较差,布置此类作业,先要摸清对象潜力 ,然后分别对待,以发挥最大潜力、人人量力而行为目的,对潜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关照潜力较差的学生,允许他们结合本身实际能力制订延期完成背诵时间计划,甚至可以分解背诵。 二、阅读类作业:尊重学生能力差异,使作业设计更具有层次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发展。而这种现象在语文阅读练习中表现尤为突出。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个性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性教育理论也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为此,作业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1.文本阅读练习,注意梯度设计,满足各层需要。阅读训练的主要手段是设计问题进行文本解读,问题的设计牵涉到多种能力,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此,为此,是否顾及学生的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的梯度性方面,所以,我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不能照搬现成的练习题,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梯度设计,使班级中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做到“各尽其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如在教学《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布置了一道差异性练习作业,分层设置了三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一题回答: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烈日和暴雨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课文,找出作者间接描写烈日和暴雨的词语或句子;
(3)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情景。
这三道题层次坡度明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较难的第三题来做,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第一题。这三道题从要求上讲是体现了“分层次”“有坡度”,从设计上看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到“表達”的认识过程,这样不同尺度的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内容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而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果子吃,品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
2.文本阅读练习,注重反思与探究,充分发挥个性阅读能力。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采取的是要学生整理并掌握文本上的知识点。其实这只起到了对知识强化识记的作用,而没有真正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而学生方法和技能的获得的主要途径在于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我在一篇文章阅读教学过后往往会根据教学目标着重在某一方面布置学生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在课堂上你有哪些问题,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是一样的,所得解答也是一样的;一个是你在课堂上有哪些问题,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不一样,但也得到了老师所归纳的参考答案的;一个是你在课堂上有哪些问题,求解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不一样,也得不到和老师一样的解答的。并要求学生把最后一个问题整理出来,准备就理解思路和结论跟老师辩论。如在讲解了《故乡》第二课时后,我就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作上面的思考。事实证明,这种反思型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技能方法自我求得,更可以促进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
我认为,在作业的布置中不妨多设计一些以文本为起点,向外围扩散,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兴趣的作业。如教完《孔乙己》后,我就让学生去寻找清末的历史资料以及描写当时社会情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去了解那段时期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去思索那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同遭遇。在探究中学生更具体地体会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成因,在探究中学生认识到那个社会不仅仅“造就”了一个孔乙己,在探究中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更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其实是阅读方法运用的过程,也是阅读情感迁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自的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
3.阅读摘记,互相交流,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收益。阅读离不开摘记(或称摘抄),这是老师们常用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学生摘抄课外阅读中的精美文段,每周上交给老师。限于精力,老师往往只是简单地打钩或写个“阅”后发还学生了事。长此以往,除了少数几个特别努力、特别“乖”的学生,很少有同学会保持对于摘记的兴趣。定期开设摘记交流课,给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就能把学生的兴趣激活。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摘记本,再口头交流课外读了哪些书、在什么时间读、阅读的心得等,接着请各组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同学的总体阅读情况,并选派组内有代表性的一两位同学介绍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或一份杂志。最后,老师再作导引,针对学生特点着重推荐几部书几份杂志。摘记交流,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学生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达到由学生带动学生、由学生教会学生的境界。
三、写作作业:尊重学生的生活差异,使作业设计更具有特长个性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重要方面。纵观当今初中学生的写作情况,有的生编乱造,有的套话连篇,这是严重脱离生活的结果。生活经验来自实践,由于环境、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生活实践有较大的差别,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实践才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学生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
1.重视生活,使作文有实践个性
由于教师缺乏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设计的作业缺乏实践性。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就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斷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生活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写作作业的设计应有实践性。例如,在教学有关建筑物说明文时,要求学生学写《<我们的学校>导游词》。在指导写导游词时,要求学生体验参观者和导游所处的不同位置,用通俗易懂的口语,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编排整理,以此达到训练思维培养个性的目的。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记人的文章时,布置他们去访问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创业经历,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有的学生通过对父母的访问,写出了《创业诺曼底》的优秀文章,叙述了父亲几经挫折,在年三十还在火车站看守水果,历经艰辛,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文章感人至深,令人流泪。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经历是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的。 2.重视生活,使作文有想象个性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而想象来自于生活。我在作文訓练时常常有自设题,就是由同学们自己设计作文题,自己完成。这种作业最能展示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再加上想象,设计的题目千姿百态,如《我是一片小雪花》《来自2050年的报告》《文明与野蛮相遇》等等。这些有创意的题目,引出了同学们无限的遐想,让老师颇为欣赏。我还常常布置学生平时多多观察校园内发生的事件,让他们根据实际写广告词、宣传牌标语,如让学生设计保护草坪的广告,学生兴致勃勃,写出了一条条新颖有趣的广告词,“花儿为你绽放,我为花儿站岗”“踏过草坪,留下恶名”等等。在个性化作文培养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突出和升华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比如,孔乙己命运到底会是怎樣?东施效颦、开卷有益、班门弄斧可有新解等等。通过这些作业,达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拓思路的目的。当今课改,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而培养想象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3.重视生活,使作文有探究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在作文训练中,通过探究性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老教材中有一篇《隆冬话竹》,我们把它作为选学课文,在学习后,让学生去寻找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作用,同时动手实践搞实验。有的学生对竹子里面的气体产生兴趣,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里面的气体成分,写出小实验论文《竹子里面的气体成分》,使得学生既能学到课外知识,又能通过探究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文。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评一部影视作品,要求就某一点(如剧情、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写一篇评论;评一种街头文化,要求针对某种街头文化作出鉴评。这又把学生的“玩”的生活和语文学习结合在了一起,其个性也在作业中得到发展。
作业,本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一条渠道。然而,由于老师们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着机械简单重复,随意性大等问题,使得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这样,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根据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方向,为此,我们语文老师,要注重作业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作业不成为学生的包袱,而具有人文性、层次性、实践性,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这样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
所谓“个性化作业”是指针对学生先天禀赋及学习程度的差异性而设计的因人而异的作业,它在内容上、形式上、要求上都具有不一致性,是以学生个体完成的能力、质量增量为前提,真正进行差异化学习的一种作业要求。课程改革要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方方面面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
根据现行教材及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把语文作业分成三类:一是基础类作业,如字音字形字义练习、熟读背诵课文、完成课文配套练习等课堂作业,还有课前的三分钟演讲、学习小结、复习计划的制订等常规作业;二是阅读类作业,如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等;三是写作类作业,如周记和随笔、话题作文练习、片段描写练习等。接下来就这三类作业谈谈其个性化设计的一些粗浅实践体会。
一、基础类作业:尊重学生兴趣差异,使作业设计更具有人文性
1.常规作业,“投其所好”新包装
常规作业一般都是老师们布置的要求学生自主完成的作业,如制定学习计划、课前演讲等。因为常规,所以往往以老面孔出现,学生缺乏新鲜感,没有积极性。其实,常规作业更要重视布置的艺术,只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心理、生活特点,善于“投其所好”,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
“计划”改“档案”,新瓶装旧酒。新学年伊始,老师们都忙着让学生写“自我介绍”“学习计划”“新学期打算”之类的东西。这样的作业学生年年写,写腻了,于是空话连篇。学生只求完成任务,随便应付,实际的效果就不理想。换种方式,让学生模仿明星写“个人档案”。如,让学生在“个人档案”里填写以下内容: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爱好,特长,最难忘的事,最得意的事,最遗憾的事,最想做的事,近期目标,初中阶段总目标,人生目标等。写“个人档案”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切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普遍感觉有东西写,而且愿意认真写。这样,老师的目的也就能达到了。
“演讲”改“说话”,新桃换旧符。我在每堂课开始后给出三分钟时间,让学生上讲台进行“说话”练习。所谓的“说话”,一般老师都称之为“演讲”。这里有意改成“说话”,是因为“说话”相对于“演讲”显得亲切许多,随意许多。对于刚入学的学生,莫测高深的“演讲”改成平易近人的“说话”,可以很大程度上消除他们上讲台的畏惧心理。而且,“说话”的内容可以更为宽泛,讲述一段亲历的或听来的看来的故事,发表一点对发生在社会上、校园里、班级内事件的看法,抒发一些愿意跟同学老师分享的人生感悟,介绍一位(部)特别喜爱的作家(作品)等都能进入“说话”的视野。课前“说话”看似降低了门槛,实际却能促使学生更多地去阅读、思考、感悟、积累。
2.课堂作业,发挥特长,展现个性
课堂作业包括各种基础知识的训练,如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熟读背诵课文、完成课文配套练习等。传统的做法是,老师统一布置规定的作业内容、数量、形式,全班不管多少人数,不分层次,统一上交时间。单调的形式、枯燥的内容,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在部分优秀学生心中,作业是简单的机械操作,是浪费时间,却是硬着头皮也要完成的任务。在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心中,作业是难题,是重负,是能逃避则尽量逃避的麻烦。这一切都缘于作业设计缺乏人文性。
字词练习,自主设计,因人而异。字词的积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师在教学完一篇课文后或者在教学前都要布置学生做词语方面的预习或课后练习,但传统做法往往也是“统一行动”,老师规定了作业的内容、数量、形式,如抄写几遍,哪几个要注音,哪几个要注解等等。现在我把这类作业改做“整理词语”,不管是预习还是课后作业,老师布置这类作业只提供要整理的词语范围,具体的形式、数量等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设计,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就可以不做,对自己来说还是弱点的就加强一些。学生有的设计成注音、注解、造句三类题型,有的设计成改错、选择、判断三类题型;有的在解释词语方面多加强,有的在字音方面多加强。这样因人而异的作业方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得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使得作业成为一件很有趣味的事。
朗读背诵,发挥潜力,量力而行。配合各个单元和课文的教学,可以组织各类活动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舞台。比如,学习诗歌單元,举行诗歌朗诵比赛。“三分诗七分读”,朗诵对于诗歌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兴趣。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朗诵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诗歌朗诵。其次,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诵指导。通过朗诵示范,或者引入一些名家的朗诵,引导学生比较鉴赏,提升学生的朗诵品位。在此基础上,举行班级或年级诗歌朗诵比赛,以此推动学生課后读诗、选诗、钻研朗诵技巧。学生在背诵能力上差异性较大,有的过目不忘,有的记忆力较差,布置此类作业,先要摸清对象潜力 ,然后分别对待,以发挥最大潜力、人人量力而行为目的,对潜力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尤其关照潜力较差的学生,允许他们结合本身实际能力制订延期完成背诵时间计划,甚至可以分解背诵。 二、阅读类作业:尊重学生能力差异,使作业设计更具有层次性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多元智力理论的核心在于认真地对待个别差异。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甚至得不到发展。而这种现象在语文阅读练习中表现尤为突出。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个性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性教育理论也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为此,作业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分层布置,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语文能力。
1.文本阅读练习,注意梯度设计,满足各层需要。阅读训练的主要手段是设计问题进行文本解读,问题的设计牵涉到多种能力,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此,为此,是否顾及学生的能力差异主要体现在问题设计的梯度性方面,所以,我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不能照搬现成的练习题,而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梯度设计,使班级中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做到“各尽其能”“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如在教学《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布置了一道差异性练习作业,分层设置了三道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一题回答: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烈日和暴雨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课文,找出作者间接描写烈日和暴雨的词语或句子;
(3)结合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情景。
这三道题层次坡度明显,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空间,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较难的第三题来做,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做简单的第一题。这三道题从要求上讲是体现了“分层次”“有坡度”,从设计上看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到“表達”的认识过程,这样不同尺度的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内容的学习中都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而学生又具有好强的心理,有的学生往往会知难而进,会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跳一跳摘果子吃,品尝到各自成功的喜悦。
2.文本阅读练习,注重反思与探究,充分发挥个性阅读能力。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我们通常采取的是要学生整理并掌握文本上的知识点。其实这只起到了对知识强化识记的作用,而没有真正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能。而学生方法和技能的获得的主要途径在于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的反思。我在一篇文章阅读教学过后往往会根据教学目标着重在某一方面布置学生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在课堂上你有哪些问题,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是一样的,所得解答也是一样的;一个是你在课堂上有哪些问题,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不一样,但也得到了老师所归纳的参考答案的;一个是你在课堂上有哪些问题,求解思路和老师讲解的思路不一样,也得不到和老师一样的解答的。并要求学生把最后一个问题整理出来,准备就理解思路和结论跟老师辩论。如在讲解了《故乡》第二课时后,我就让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方面作上面的思考。事实证明,这种反思型的作业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技能方法自我求得,更可以促进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提高。
我认为,在作业的布置中不妨多设计一些以文本为起点,向外围扩散,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兴趣的作业。如教完《孔乙己》后,我就让学生去寻找清末的历史资料以及描写当时社会情况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去了解那段时期的社会状况,让学生去思索那些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共同遭遇。在探究中学生更具体地体会出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社会成因,在探究中学生认识到那个社会不仅仅“造就”了一个孔乙己,在探究中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面,更重要的是探究的过程其实是阅读方法运用的过程,也是阅读情感迁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自的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
3.阅读摘记,互相交流,使各层次学生均有收益。阅读离不开摘记(或称摘抄),这是老师们常用的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学生摘抄课外阅读中的精美文段,每周上交给老师。限于精力,老师往往只是简单地打钩或写个“阅”后发还学生了事。长此以往,除了少数几个特别努力、特别“乖”的学生,很少有同学会保持对于摘记的兴趣。定期开设摘记交流课,给学生搭建一个课外阅读交流的平台,就能把学生的兴趣激活。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摘记本,再口头交流课外读了哪些书、在什么时间读、阅读的心得等,接着请各组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同学的总体阅读情况,并选派组内有代表性的一两位同学介绍自己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或一份杂志。最后,老师再作导引,针对学生特点着重推荐几部书几份杂志。摘记交流,充分挖掘和利用了学生的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达到由学生带动学生、由学生教会学生的境界。
三、写作作业:尊重学生的生活差异,使作业设计更具有特长个性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是学生语文能力体现的重要方面。纵观当今初中学生的写作情况,有的生编乱造,有的套话连篇,这是严重脱离生活的结果。生活经验来自实践,由于环境、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学生的生活实践有较大的差别,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实践才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学生面向生活、联系生活、理解生活、表达生活。
1.重视生活,使作文有实践个性
由于教师缺乏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设计的作业缺乏实践性。新《课标》要求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就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斷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生活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因此写作作业的设计应有实践性。例如,在教学有关建筑物说明文时,要求学生学写《<我们的学校>导游词》。在指导写导游词时,要求学生体验参观者和导游所处的不同位置,用通俗易懂的口语,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编排整理,以此达到训练思维培养个性的目的。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写作记人的文章时,布置他们去访问自己的父母,了解父母的创业经历,在此基础上完成作文,有的学生通过对父母的访问,写出了《创业诺曼底》的优秀文章,叙述了父亲几经挫折,在年三十还在火车站看守水果,历经艰辛,最后获得成功的事例,文章感人至深,令人流泪。如果没有实际生活的经历是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的。 2.重视生活,使作文有想象个性
想象是作文的翅膀,而想象来自于生活。我在作文訓练时常常有自设题,就是由同学们自己设计作文题,自己完成。这种作业最能展示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再加上想象,设计的题目千姿百态,如《我是一片小雪花》《来自2050年的报告》《文明与野蛮相遇》等等。这些有创意的题目,引出了同学们无限的遐想,让老师颇为欣赏。我还常常布置学生平时多多观察校园内发生的事件,让他们根据实际写广告词、宣传牌标语,如让学生设计保护草坪的广告,学生兴致勃勃,写出了一条条新颖有趣的广告词,“花儿为你绽放,我为花儿站岗”“踏过草坪,留下恶名”等等。在个性化作文培养方面,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捕捉课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突出和升华主题的地方,鼓励学生发散、变通,培养想象力。比如,孔乙己命运到底会是怎樣?东施效颦、开卷有益、班门弄斧可有新解等等。通过这些作业,达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拓思路的目的。当今课改,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而培养想象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3.重视生活,使作文有探究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开发自身的多元智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成为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在作文训练中,通过探究性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如,老教材中有一篇《隆冬话竹》,我们把它作为选学课文,在学习后,让学生去寻找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作用,同时动手实践搞实验。有的学生对竹子里面的气体产生兴趣,通过实验,研究得出里面的气体成分,写出小实验论文《竹子里面的气体成分》,使得学生既能学到课外知识,又能通过探究写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文。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评一部影视作品,要求就某一点(如剧情、人物、语言、表现手法等)写一篇评论;评一种街头文化,要求针对某种街头文化作出鉴评。这又把学生的“玩”的生活和语文学习结合在了一起,其个性也在作业中得到发展。
作业,本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一条渠道。然而,由于老师们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着机械简单重复,随意性大等问题,使得学生成了作业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这样,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着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根据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方向,为此,我们语文老师,要注重作业改革,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作业不成为学生的包袱,而具有人文性、层次性、实践性,真正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这样才能极大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