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年来,由于工作上的需要,我一直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若干领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明显的感觉,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在整个教育活动和系统中 而且在现代社会里据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中职教育的成功与否,源于师生在教学中的共赢,而并非教师单方面的付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团结、民主、平等、和谐”,它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以前,有人提出教师工作者应有“一碗水”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合适了,就发展了该理念,而有了“一桶水”的说法,甚至有人认为老师该是“自来水”的角色定位。反思这三种理念的共通之处,就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恰恰都是“填鸭式”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念的深层理解仍然是把学生当做容器,把教学工作做为向学生单方面传输知识的一种活动,它们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把教育教学工作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到更宽更广的知识储备层面上,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新时期学生浓烈的时代特征
在现时期的中职学生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很明显的信息时代的特征,它们与传统形像中的以接受为主的学生形像是不一样的。他们具有以下特征:
1、接触媒体多,信息来源广,知识视野宽。
无可否认,教师是人类文化创造历史中的重要角色,牵动着国家民族的脉搏,左右着社会的今日及明日。但是,事实证明教师并不是教育过程中唯一的力量。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学生就会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媒体,他们所接触的知识和接收到的信息,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工作者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接触到的,而这些知识的独特性拥有使一部份学生在教师面前有一种优越感,自得心理,认为老师是老古董,从而忽视教师的博学,对其教学产生一种轻微的抵触情绪。
2、时代发展快,学习内容杂,分辨力缺乏。
因为学生获取的信息来源广泛,良莠不齐,就形成了一种较为复杂的价值观,这些观点相互并存,冲突,有待在与群体的交往中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学生价值观中既有著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又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他们难以像教师一样有着明确的对事对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吸收的是多种背景下的文化知识,身处的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加之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使他们吸收着不同的文化,却不能形成自已的真正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年轻人由生长规律所决定的叛逆心理,又常常让他们把与教师的对立当做真正的个性。
二、教育者层面的时代特色
古有明训,良师兴国。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称做“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特别是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雕塑家”。教育工作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接受的是较早年代的教育,教师在自身受教育时期的观念会深深影响其教育理念,而教育工作者繁忙的时间表又使他们往往有更少的时间去接触真正的社会,更别提深入学生的世界了。由此可见,这种师生关系的基础不是很牢固的。
教育环境的封闭性限制教育能力的发展。
我国有几千年优秀的教育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这里面当然有许多永远闪烁着光辉的精华,但是教育环境封闭性的劣根性则是滞后于时代的不足。一般说来,从风华正茂的新教师,到两鬓染霜的老教师,从走进校园到离开讲坛,其间所培养的既有大批有用人才,也有庸碌一生的。其中排除其它因素外,教育的封闭性限制老师的发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笔者所在的地区,一位新教师从走入校园起,到崭露头角没有三五年的积累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这种与外界交流的相对缺乏造成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虽丰富却缺乏源头活水,所以用“一桶水”“自来水”来比喻倒是很恰当的,也恰恰是可悲的。当然,这种弊端渐趋革除,但是想要真正地打破师生交流壁垒,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是任重道远的。可见,打破封闭,走入社会,是时代教育的需要。
有鉴于此,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怎样落到实处,我想,共赢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认为教学工作是共赢的,你起码会真正地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真正地愿意自觉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愿意掌握新的知识,愿意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敞开思想。
三、共赢,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
共赢——教育理念更新的坚实基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应该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无可置疑的。这种教育观念的源泉其实就在师生共同的课堂中。当我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时,我们需要的是大量的知识储备,树立的是渊博的鸿儒形像;当我们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已超出了传道解惑的师者形像,肩负的还有塑造人的灵魂的重任;当我们是“春蚕”、“蜡烛”时,我们要做的就只剩下把自已变成源源不断的水去奉献了。这样的职业定位让教师太累了!!当我们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双边活动看作是一场对彼此都有发展的共赢式的活动时,会有更轻松的心态面对教学工作,会有更多的教育经验指导我的新的教育工作,换个角度,教育更美!“谁都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陶行知教育文选》)“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它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有所思》李镇西)
中职教育的成功与否,源于师生在教学中的共赢,而并非教师单方面的付出。新型的师生关系要做到“团结、民主、平等、和谐”,它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以前,有人提出教师工作者应有“一碗水”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许有人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合适了,就发展了该理念,而有了“一桶水”的说法,甚至有人认为老师该是“自来水”的角色定位。反思这三种理念的共通之处,就不难发现,它们其实恰恰都是“填鸭式”教育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念的深层理解仍然是把学生当做容器,把教学工作做为向学生单方面传输知识的一种活动,它们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把教育教学工作对老师的要求提高到更宽更广的知识储备层面上,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一、新时期学生浓烈的时代特征
在现时期的中职学生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很明显的信息时代的特征,它们与传统形像中的以接受为主的学生形像是不一样的。他们具有以下特征:
1、接触媒体多,信息来源广,知识视野宽。
无可否认,教师是人类文化创造历史中的重要角色,牵动着国家民族的脉搏,左右着社会的今日及明日。但是,事实证明教师并不是教育过程中唯一的力量。从小学甚至幼儿园时期,学生就会接触到多种多样的媒体,他们所接触的知识和接收到的信息,有许多内容是教育工作者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接触到的,而这些知识的独特性拥有使一部份学生在教师面前有一种优越感,自得心理,认为老师是老古董,从而忽视教师的博学,对其教学产生一种轻微的抵触情绪。
2、时代发展快,学习内容杂,分辨力缺乏。
因为学生获取的信息来源广泛,良莠不齐,就形成了一种较为复杂的价值观,这些观点相互并存,冲突,有待在与群体的交往中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学生价值观中既有著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又有对传统价值观的背离,他们难以像教师一样有着明确的对事对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吸收的是多种背景下的文化知识,身处的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加之互联网技术的介入,使他们吸收着不同的文化,却不能形成自已的真正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而年轻人由生长规律所决定的叛逆心理,又常常让他们把与教师的对立当做真正的个性。
二、教育者层面的时代特色
古有明训,良师兴国。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称做“创造未来人的雕塑家”,特别是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雕塑家”。教育工作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接受的是较早年代的教育,教师在自身受教育时期的观念会深深影响其教育理念,而教育工作者繁忙的时间表又使他们往往有更少的时间去接触真正的社会,更别提深入学生的世界了。由此可见,这种师生关系的基础不是很牢固的。
教育环境的封闭性限制教育能力的发展。
我国有几千年优秀的教育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这里面当然有许多永远闪烁着光辉的精华,但是教育环境封闭性的劣根性则是滞后于时代的不足。一般说来,从风华正茂的新教师,到两鬓染霜的老教师,从走进校园到离开讲坛,其间所培养的既有大批有用人才,也有庸碌一生的。其中排除其它因素外,教育的封闭性限制老师的发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笔者所在的地区,一位新教师从走入校园起,到崭露头角没有三五年的积累简直就是痴人说梦,这种与外界交流的相对缺乏造成教师自身知识储备虽丰富却缺乏源头活水,所以用“一桶水”“自来水”来比喻倒是很恰当的,也恰恰是可悲的。当然,这种弊端渐趋革除,但是想要真正地打破师生交流壁垒,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还是任重道远的。可见,打破封闭,走入社会,是时代教育的需要。
有鉴于此,教育工作者的服务意识,怎样落到实处,我想,共赢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认为教学工作是共赢的,你起码会真正地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真正地愿意自觉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地愿意掌握新的知识,愿意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敞开思想。
三、共赢,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
共赢——教育理念更新的坚实基础。教育者的教育观念应该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这是无可置疑的。这种教育观念的源泉其实就在师生共同的课堂中。当我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时,我们需要的是大量的知识储备,树立的是渊博的鸿儒形像;当我们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已超出了传道解惑的师者形像,肩负的还有塑造人的灵魂的重任;当我们是“春蚕”、“蜡烛”时,我们要做的就只剩下把自已变成源源不断的水去奉献了。这样的职业定位让教师太累了!!当我们将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双边活动看作是一场对彼此都有发展的共赢式的活动时,会有更轻松的心态面对教学工作,会有更多的教育经验指导我的新的教育工作,换个角度,教育更美!“谁都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陶行知教育文选》)“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它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向学生学习,就是还教师以真实,给教育以诚实”“朋友般平等的感情,无疑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教有所思》李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