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数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初中数学呢?下面我谈谈看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以爱心去教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知心人,“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就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也就不愿意上这位老师的课。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也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设置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对学习乘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可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中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知之甚少,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引导他们去开展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如交电费、水费问题,乘坐出租车问题等。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这一习惯。因此,教师不但要求学生预习,还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做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标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预习时要多看一些例题,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我们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我们看例题,不能只看皮毛而不看内涵,还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并且各种难度层次的例题都要照顾到。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讲究方法,因此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做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做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的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课后复习不可少。要想学好数学,课后必须及时复习,多做一些习题,我们所谈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四、教给学习正确的思维过程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思维得到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以爱心去教化他们,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他们的知心人,“亲其师,信其道”,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就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也就不愿意上这位老师的课。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也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它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学生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3.利用中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设置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对学习乘方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4.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心理学规律,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问题,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可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二、树立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
中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知之甚少,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引导他们去开展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如交电费、水费问题,乘坐出租车问题等。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课前预习很重要。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这一习惯。因此,教师不但要求学生预习,还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做记号”,如:有效数字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标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预习时要多看一些例题,我们学的概念、定理,一般较抽象,要把它们具体化,就需要把它们运用在题目中。由于我们刚接触到这些知识,运用起来还不够熟练,这时,例题就帮了我们大忙。我们可以在看例题的过程中,将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具体化,使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我们看例题,不能只看皮毛而不看内涵,还要把想和看结合起来,并且各种难度层次的例题都要照顾到。
2.教会学生听课。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讲究方法,因此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做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做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的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课后复习不可少。要想学好数学,课后必须及时复习,多做一些习题,我们所谈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四、教给学习正确的思维过程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它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就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发展。
3.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思维得到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