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大豆根腐病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和内蒙以及西北。全国各大豆产区根腐病一般田块发病率为40%~60%,重病田达100%,一般年份减产10%,严重时损失可达60%。
一、症状
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根腐病。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生有白色霉层。种子萌发后腐烂的幼芽变褐畸形,最后枯死腐烂。幼苗期症状主要发生在根部,主根病斑,韧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点,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的稍凹陷大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地下侧根从根尖开始变褐色,水浸状,并逐渐变褐腐烂,重病株的主根和须根腐烂,造成“秃根”。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色淡发黄,严重时干枯而死。在成株期,病株根部形成褐色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病重时根系开裂木质纤维组织露出,植株的地上部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发黄,先底部2~3片复叶变黄,以后整株叶色浅绿,感病植株矮化,比正常植株矮5~8厘米。发病植株须根较正常植株少30~34条,根瘤较正常植株少20~25个。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子粒小,产量低。
二、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1、侵染循环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多数病原菌属于土壤习居菌,除了能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外,还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因此,土壤和病残体(病根)是大豆根腐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大豆种子萌发后4~7天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虫伤和其他自然伤口有利于多种病菌侵入。
2、发病条件 影响大豆根腐病发病的条件主要是土壤中菌源数量、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温、湿度等。
2.1 种植制度 由于根腐病菌属于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适宜寄主植物的条件下,病菌生长发育好、繁殖快,从而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所以大豆连作地根腐病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
2.2 土壤温、湿度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适温为20℃~25℃,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播种早,由于播种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另外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也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旱情时间长或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根部表皮易纵裂,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加重。
2.3 耕作方式 一般垄作比平作发病轻,大垄比小垄尤其平作栽培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可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根部,发病常重。
2.4 施肥 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根腐病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组织柔嫩,病害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害发生。
2.5 害虫 一般根部有潜根蝇为害,有利于病害发生,虫株率愈高发病愈重,反之则轻。
2.6 化学除草剂 豆田除草剂应用得好,可以对豆田灭草起到良好的作用,某些除草剂因施用方法和剂量不当,可造成大豆幼苗产生药害,使幼苗生长受阻,同时也刽口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
(2)垄作栽培 垄作有利于降湿,增温,减轻病害。
(3)适时晚播适时晚播发病轻,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并注意播深为3~5厘米,不能超5厘米。
(4)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及时翻耕、平整细耕土地,改善土壤通气状态,减少田间积水,适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发育,防治地下害虫,增施有棚巴,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在春季气温低,土壤粘重的为根腐病常发区,提高耕作水平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
(5)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应用多元复合液肥进行叶面施肥,弥补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6)中耕培土 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恢复生长。
2.药剂防治 通过药剂拌种,可推迟侵染期,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种衣拌种 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1.5%,可以预防根腐病和潜根蝇。
(2)混剂拌种 用多·福混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4%药剂进行湿拌,为了增加附着性,可用聚乙烯醇液做粘着剂。
(3)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 每100千克种子用2.5%适乐时150毫升乳油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种。
由于药剂拌种后,药效只能持续15~25天左右,一定要采用中耕培土措施,以利于侧生新根形成,以便及时补充肥、水。
(4)药物治疗 已发病的田块,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等,或喷施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促进病株新根的生成,增强植株的再生能力。配合比例是小叶敌400~500倍液,2%万佳丰水剂3000倍液、尿素150~200克/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100~150克/667平方米。2%菌克毒克用量为50毫升/667平方米。
3.生物制剂拌种
(1)大豆根保菌剂每公顷所需大豆种子用1500毫升液剂拌种。
(2)菌克毒克拌种 用种子重量1%~1.5%的2%菌克毒克水剂拌种。
4.生物嗣剂傲种肥 大豆根保菌剂颗粒剂,用30千克/公顷与种肥混旋。
5.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我省主要为九农9号、合交71~943、东农76~943、东农3号、丰收3号等抗病品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何兰红
1 症状特点
玉米大斑病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2 病原菌形态特征
病斑上产生的灰黑色霉层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如果病斑上霉层不明显,可采用保湿法促其产孢。方法是:以湿润的滤纸铺于玻璃培养皿内,剪取有新鲜病斑的叶片段平放在滤纸上,再以培养皿盖严,1~2天后即可看到病斑上有霉层产生。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个成束,不分枝,青褐色,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长梭形,直立或向一边稍弯,有多个分隔,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以外。
3 发病因素
玉米大斑病在全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华北地区,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造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4 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②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③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减轻发病;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④喷药防治,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
一、症状
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大豆根腐病。出土前种子受害腐烂变软,不能萌发,表面生有白色霉层。种子萌发后腐烂的幼芽变褐畸形,最后枯死腐烂。幼苗期症状主要发生在根部,主根病斑,韧为褐色至黑褐色或赤褐色小点,扩大后呈棱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的稍凹陷大斑,病重时病斑呈铁锈色、红褐色或黑褐色,皮层腐烂呈溃疡状,地下侧根从根尖开始变褐色,水浸状,并逐渐变褐腐烂,重病株的主根和须根腐烂,造成“秃根”。病株地上部生长不良,病苗矮瘦,叶小色淡发黄,严重时干枯而死。在成株期,病株根部形成褐色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病重时根系开裂木质纤维组织露出,植株的地上部叶片由下而上逐渐发黄,先底部2~3片复叶变黄,以后整株叶色浅绿,感病植株矮化,比正常植株矮5~8厘米。发病植株须根较正常植株少30~34条,根瘤较正常植株少20~25个。大豆开花结荚期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出现大量黄叶,病株矮化,根系全部腐烂,导致病株死亡,轻者虽可继续生长,但叶片变黄以至提早脱落,结荚少,子粒小,产量低。
二、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1、侵染循环 引起大豆根腐病的大多数病原菌属于土壤习居菌,除了能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组织上越冬外,还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因此,土壤和病残体(病根)是大豆根腐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大豆种子萌发后4~7天即可侵染胚茎和胚根,虫伤和其他自然伤口有利于多种病菌侵入。
2、发病条件 影响大豆根腐病发病的条件主要是土壤中菌源数量、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温、湿度等。
2.1 种植制度 由于根腐病菌属于土壤习居菌,可以在土壤中腐生,在适宜寄主植物的条件下,病菌生长发育好、繁殖快,从而土壤中的菌源数量增多,发病重,所以大豆连作地根腐病重,连作年限越久,发病越重。
2.2 土壤温、湿度 大豆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适温为20℃~25℃,低于9℃出苗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播种早,由于播种期土壤温度低,发病重。另外土壤含水量大,特别是低洼潮湿地,大豆幼苗长势弱,抗病力差,也易受病菌侵染,发病重;土壤含水量过低,旱情时间长或久旱后突然连续降雨,使大豆幼苗迅速生长,根部表皮易纵裂,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菌侵染,病害加重。
2.3 耕作方式 一般垄作比平作发病轻,大垄比小垄尤其平作栽培发病轻。其原因是垄作可进行中耕培土,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土壤含水量降低;而平地由于土壤板结并易发生涝害,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病菌繁殖侵染根部,发病常重。
2.4 施肥 施肥水平和施肥种类对根腐病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氮肥用量大,使幼苗组织柔嫩,病害重,增施磷肥可减轻病害发生。
2.5 害虫 一般根部有潜根蝇为害,有利于病害发生,虫株率愈高发病愈重,反之则轻。
2.6 化学除草剂 豆田除草剂应用得好,可以对豆田灭草起到良好的作用,某些除草剂因施用方法和剂量不当,可造成大豆幼苗产生药害,使幼苗生长受阻,同时也刽口重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三、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1)合理轮作 实行与禾本科作物3年以上轮作,严禁大豆重迎茬。
(2)垄作栽培 垄作有利于降湿,增温,减轻病害。
(3)适时晚播适时晚播发病轻,地温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并注意播深为3~5厘米,不能超5厘米。
(4)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情及时翻耕、平整细耕土地,改善土壤通气状态,减少田间积水,适时中耕培土,促进根系发育,防治地下害虫,增施有棚巴,培育壮苗,增强抗病力。在春季气温低,土壤粘重的为根腐病常发区,提高耕作水平是一项重要的防病措施。
(5)施足基肥,种肥,及时追肥应用多元复合液肥进行叶面施肥,弥补根部病害吸收肥、水的不足。
(6)中耕培土 及时进行中耕培土,促进地上茎基部侧生新根的形成,恢复生长。
2.药剂防治 通过药剂拌种,可推迟侵染期,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1)种衣拌种 用含有多菌灵、福美双和杀虫剂的大豆种衣剂拌种,种衣剂用量为种子重量的1%~1.5%,可以预防根腐病和潜根蝇。
(2)混剂拌种 用多·福混剂拌种,用种子重量的0.4%药剂进行湿拌,为了增加附着性,可用聚乙烯醇液做粘着剂。
(3)适乐时加阿普隆拌种 每100千克种子用2.5%适乐时150毫升乳油加20%阿普隆40毫升拌种。
由于药剂拌种后,药效只能持续15~25天左右,一定要采用中耕培土措施,以利于侧生新根形成,以便及时补充肥、水。
(4)药物治疗 已发病的田块,应及时喷施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如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等,或喷施2%菌克毒克(宁南霉素)以增强植株的抗病性,促进病株新根的生成,增强植株的再生能力。配合比例是小叶敌400~500倍液,2%万佳丰水剂3000倍液、尿素150~200克/667平方米、磷酸二氢钾100~150克/667平方米。2%菌克毒克用量为50毫升/667平方米。
3.生物制剂拌种
(1)大豆根保菌剂每公顷所需大豆种子用1500毫升液剂拌种。
(2)菌克毒克拌种 用种子重量1%~1.5%的2%菌克毒克水剂拌种。
4.生物嗣剂傲种肥 大豆根保菌剂颗粒剂,用30千克/公顷与种肥混旋。
5.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我省主要为九农9号、合交71~943、东农76~943、东农3号、丰收3号等抗病品种。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何兰红
1 症状特点
玉米大斑病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2 病原菌形态特征
病斑上产生的灰黑色霉层即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如果病斑上霉层不明显,可采用保湿法促其产孢。方法是:以湿润的滤纸铺于玻璃培养皿内,剪取有新鲜病斑的叶片段平放在滤纸上,再以培养皿盖严,1~2天后即可看到病斑上有霉层产生。分生孢子梗单生或数个成束,不分枝,青褐色,分生孢子着生于孢子梗顶端,淡青褐色,梭形或长梭形,直立或向一边稍弯,有多个分隔,脐点明显突出于基细胞以外。
3 发病因素
玉米大斑病在全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叶上的菌丝体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感病品种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约经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田间始见病斑时间:在华北地区,春玉米6月上旬,夏玉米7月中旬。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1)品种抗病性是影响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由于感病玉米杂交种大面积种植,在一些地区造成大斑病流行,损失严重。(2)玉米连茬地及离村庄近的地块,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发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频繁,易造成流行。(3)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在北方玉米产区,6~7月降雨量均超过80毫米,雨日较多,加之8月份雨量适中,病情发展严重。
4 防治方法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重施药保护等综合措施。
①选用抗耐病品种兼抗大小斑病的玉米杂交种。
②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季深翻土壤,深翻病残株,消灭菌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杆,开春后及早处理完,并可兼治玉米螟;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熟,秸杆肥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③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夏玉米早播可减轻发病;与小麦、花、生甘薯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④喷药防治,玉米抽雄前后,田间病株率达70%以上,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防效好的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90%代森锰锌,均加水500倍,或40%克瘟散乳油800倍喷雾。每亩用药液50~75千克,隔7~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