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元文化视野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务之急。如是,方能充分借助多元文化这块“他山之石”,将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格局,这既是社会前进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更是使学生面临着较多的价值选择,遭遇着更多的人生困惑,经历着众多的思想冲突,在此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务之急,以期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审慎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各类文化信息,并对之作出恰当地判断和选择。
一、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任何事物一经产生,就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惰性,这种保守性和惰性易成为羁绊事物本身发展的枷锁。而当个体接触到异质东西并对它有所认识时,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身,了解自身特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从而摆脱自身的消极因素,使自身充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和活力。文化也不例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撞击、交汇、融合,持续奔腾向前,焕发出一种强烈的趋新意识和创造动力。当今,这些思想文化,有历史的现实的,有外来的本土的,有进步的落后的,有积极的消极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和渗透,又有排斥、抵御和斗争,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发展。从国外来看,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恰如英国哲学家罗素1922 年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也是不断吸收其他文化而得到发展的。东汉张骞通两域,凿开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唐朝开元年间,历代翻译的佛经和中国的佛学著述,已有1076部,5048卷。佛教思想对于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很深的影响。1920年陈望道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毋庸置疑,多元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没有多元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没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而所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是以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为前提的。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一种民族文化对于其所属的民族来说,是永远的潜流,它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
2.有利于学生吸取各种文化的精华
“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浓缩”,“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理解、被尊重、被赏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日益频繁,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只学习自己的文化,而是要具有世界眼光,敢于和善于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只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应对不同文化保持正确的态度,善于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当然,学习和借鉴,要采取分析的态度,积极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的成份。同时,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保持自身特点和独特的魅力。文化多元化,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存,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和书籍,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只有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才能使他们更好的的认识和了解各种文化,进而吸取各国文化的精华。
3.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结束了千百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区域分割、界限分明的生活方式;网络的普及、经济与政治联系的紧密使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村庄”,我们接触到的外域文化的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外域文化冲刷着原有的各种观念、思潮,消解着人们心理的平衡。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加剧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对我国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因此,立足于多元文化的特点与趋势,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能够全面揭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寻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新方式,同时,对于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学生个体精神的不断完善
英国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伊赛尔•伯林认为,人类个体有自主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单一的价值和原则,每一种价值都与人类不同的经历有关,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要求,选择也是人的本质特点,自由是与无阻碍地选择的机会有关的。人是自主的和自我决定的存在,他能够而且希望选择他的目的和价值。培养多元文化意识能够为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能够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更有力的表现和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从而使社会更具活力和更加稳定。如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平等、个人权利与个人自由的人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我国过多地强调集体主义教育价值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个体积极主动性的形成。
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的途径
1.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价值的理解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它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巨大价值。“人类文化的诸多形态,并不是同一种文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是各自为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所形成的、并具有各自独特价值取向的文化类型。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整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也说过,我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我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我们当然也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即精神性的东西只有一种方式存在,正如每一滴露水太阳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的色彩。多元必然丰富,文化领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和争鸣,是有益于思想文化发展共存共赢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征,强调如何做人;西方文化则具有“法理型”的特征,强调如何做事。“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
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次演讲时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正是有了文化这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也是最稳定的因素,如果文化认同一旦消失,那么民族也很可能融入他民族而不再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反之,只有民族的文化认同存在,不管其它层面如何改变,这一民族仍然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就仍然能够存在和发展。犹太人2000年来一再丧失民族家园,被迫辗转世界各地。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迫害,犹太人依然从逆境中奋起,顽强地生存下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其中,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和犹太教作为精神力量支撑着这个苦难的民族。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今天咱们的大部分孩子 ‘吃的是麦当劳,喝的是可口可乐,玩的是美国游戏,看的是欧美大片,听的是欧美音乐,说的是ABC’,他们的脑子里没有传统神话、诗词歌赋,有的是变形金刚,侏罗纪,狮子王之类的文化符号”。可以说,在多元文化的现实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上的优势,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各样的产品,大肆宣扬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造成强烈冲击。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5000年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思想政治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深邃的思想、伟大的民族精神等来教育学生,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程度。
3.增强学生对异质文化的选择与尊重
对于我们来说,异质文化是指世界同类性质文化之外的,与我国本土文化有着显著差别,性质截然不同,富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的异质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但孰高孰低却是很难简单评价的,因为对于文化的评价只能在该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完成,每个个体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如果非要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只能说,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不足。因此,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以及腐朽文化的评判要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里进行。先进文化的标准是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的利益,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反之则是落后的或腐朽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各类文化信息,要教育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历史的视角来对之作出恰当地判断和选择。
其次,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差异,所有的文化将沦为一种文化。正是由于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成为可能与必要,文化差异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不断创新的源泉。学校教育必须促使学生在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他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
4.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每个人既可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全球化残酷的竞争。在我国现有人才中,普遍缺乏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缺乏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知识和跨文化操作能力。学校作为培养人才“阵地”,必须重视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前提。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发掘外国文化中的精髓,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增强学生对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在丰富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培养具有适应、理解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胸怀和品质,具有国际责任感与国际意识的走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要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理性思考,大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在紧密“接触”多元文化这支“双刃剑”时最大可能的趋利避害,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各种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自我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优而从,结合实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如是,方能充分借助多元文化这块“他山之石”,将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0,(2).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5.
[3]奚密: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J].读书.1998年02期.
[4]同[3]
[5]尹继佐:当代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0.
[6]龙应台:文化是什么[J].基础教育.2006.5.19.
[7]陈波 张怀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6.
[8]吕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尤建国,男,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4SJD880031)。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作为当代世界文化的一种发展趋势,在中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格局,这既是社会前进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它对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更是使学生面临着较多的价值选择,遭遇着更多的人生困惑,经历着众多的思想冲突,在此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务之急,以期使受教育者认识到当今中国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正确认识和理解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审慎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用理性的眼光审视各类文化信息,并对之作出恰当地判断和选择。
一、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任何事物一经产生,就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惰性,这种保守性和惰性易成为羁绊事物本身发展的枷锁。而当个体接触到异质东西并对它有所认识时,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身,了解自身特性以及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从而摆脱自身的消极因素,使自身充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和活力。文化也不例外。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撞击、交汇、融合,持续奔腾向前,焕发出一种强烈的趋新意识和创造动力。当今,这些思想文化,有历史的现实的,有外来的本土的,有进步的落后的,有积极的消极的。各种各样的文化之间既有吸纳、融合和渗透,又有排斥、抵御和斗争,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发展。从国外来看,欧洲文化发展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能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使自己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恰如英国哲学家罗素1922 年在《中西文化比较》一文中所说:“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中国文化也是不断吸收其他文化而得到发展的。东汉张骞通两域,凿开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到唐朝开元年间,历代翻译的佛经和中国的佛学著述,已有1076部,5048卷。佛教思想对于我国哲学、文学、艺术和民间风俗都有很深的影响。1920年陈望道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毋庸置疑,多元文化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没有多元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没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而所有这些东西的存在是以具有多元文化意识的人为前提的。正如鲁洁教授所言:“一种民族文化对于其所属的民族来说,是永远的潜流,它只有在不断地海纳百川中才会绵延相继,更新常流”。
2.有利于学生吸取各种文化的精华
“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浓缩”,“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理解、被尊重、被赏识”。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日益频繁,谁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只学习自己的文化,而是要具有世界眼光,敢于和善于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我们不能只看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应对不同文化保持正确的态度,善于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当然,学习和借鉴,要采取分析的态度,积极吸取先进的、科学的、有益的成份。同时,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保持自身特点和独特的魅力。文化多元化,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存,特别是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和书籍,而且可以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各种文化信息。只有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才能使他们更好的的认识和了解各种文化,进而吸取各国文化的精华。
3.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结束了千百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区域分割、界限分明的生活方式;网络的普及、经济与政治联系的紧密使整个地球缩小为一个“村庄”,我们接触到的外域文化的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外域文化冲刷着原有的各种观念、思潮,消解着人们心理的平衡。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加剧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对我国的学校教育造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因此,立足于多元文化的特点与趋势,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能够全面揭示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寻求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新方式,同时,对于丰富素质教育的理论认识和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有利于学生个体精神的不断完善
英国当代政治经济学家伊赛尔•伯林认为,人类个体有自主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单一的价值和原则,每一种价值都与人类不同的经历有关,并且具有不同的性质要求,选择也是人的本质特点,自由是与无阻碍地选择的机会有关的。人是自主的和自我决定的存在,他能够而且希望选择他的目的和价值。培养多元文化意识能够为个人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价值取向,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和趣味的文化,能够赋予个人更多的自由和更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更有力的表现和更有意义的生命存在,从而使社会更具活力和更加稳定。如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平等、个人权利与个人自由的人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长期以来我国过多地强调集体主义教育价值的不足,有利于学生个体积极主动性的形成。
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的途径
1.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价值的理解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它文化所不能替代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巨大价值。“人类文化的诸多形态,并不是同一种文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是各自为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所形成的、并具有各自独特价值取向的文化类型。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整体,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马克思也说过,我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我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我们当然也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即精神性的东西只有一种方式存在,正如每一滴露水太阳照耀下都闪烁着无穷的色彩。多元必然丰富,文化领域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学术观点的自由讨论和争鸣,是有益于思想文化发展共存共赢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伦理型”的特征,强调如何做人;西方文化则具有“法理型”的特征,强调如何做事。“做人”和“做事”、“伦理”和“法理”的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是可以互补的,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可以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
2.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次演讲时说,“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正是有了文化这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最核心也是最稳定的因素,如果文化认同一旦消失,那么民族也很可能融入他民族而不再具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反之,只有民族的文化认同存在,不管其它层面如何改变,这一民族仍然有着强烈的归属意识,就仍然能够存在和发展。犹太人2000年来一再丧失民族家园,被迫辗转世界各地。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到德国法西斯的疯狂迫害,犹太人依然从逆境中奋起,顽强地生存下来,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内聚力和生命力。其中,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体的民族认同感和犹太教作为精神力量支撑着这个苦难的民族。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今天咱们的大部分孩子 ‘吃的是麦当劳,喝的是可口可乐,玩的是美国游戏,看的是欧美大片,听的是欧美音乐,说的是ABC’,他们的脑子里没有传统神话、诗词歌赋,有的是变形金刚,侏罗纪,狮子王之类的文化符号”。可以说,在多元文化的现实社会环境中,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上的优势,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各种各样的产品,大肆宣扬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对我国的民族文化造成强烈冲击。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5000年的文明进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明、思想政治和智慧的结晶。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通过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辉煌的成就、深邃的思想、伟大的民族精神等来教育学生,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自觉,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和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程度。
3.增强学生对异质文化的选择与尊重
对于我们来说,异质文化是指世界同类性质文化之外的,与我国本土文化有着显著差别,性质截然不同,富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外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相对的异质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是不言而喻的,但孰高孰低却是很难简单评价的,因为对于文化的评价只能在该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完成,每个个体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如果非要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只能说,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不足。因此,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以及腐朽文化的评判要在一定社会和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里进行。先进文化的标准是要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体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社会成员最根本的利益,能够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时代精神,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反之则是落后的或腐朽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审视各类文化信息,要教育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历史的视角来对之作出恰当地判断和选择。
其次,要承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尊重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差异,所有的文化将沦为一种文化。正是由于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才使得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成为可能与必要,文化差异是文化不断发展的动力和不断创新的源泉。学校教育必须促使学生在承认多样性的基础上尊重他人、他民族的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
4.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
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使每个人既可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机遇,同时也将面临全球化残酷的竞争。在我国现有人才中,普遍缺乏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缺乏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知识和跨文化操作能力。学校作为培养人才“阵地”,必须重视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对外国文化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前提。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发掘外国文化中的精髓,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增强学生对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在丰富学生知识素养的同时,培养具有适应、理解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胸怀和品质,具有国际责任感与国际意识的走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要加强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校教育理性思考,大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在紧密“接触”多元文化这支“双刃剑”时最大可能的趋利避害,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我为主”,就是在对世界各种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自我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为我所用”,就是辨证取舍,择优而从,结合实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如是,方能充分借助多元文化这块“他山之石”,将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推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乐黛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化多元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0,(2).
[2]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5.
[3]奚密:多元文化主义的悖论[J].读书.1998年02期.
[4]同[3]
[5]尹继佐:当代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30.
[6]龙应台:文化是什么[J].基础教育.2006.5.19.
[7]陈波 张怀民: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16.
[8]吕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简介:尤建国,男,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4SJD88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