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从而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由此国家积极鼓励校本课程的开发,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本期学校决定在校本课程中开展STEAM课程。STEM教育强调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它不是自上而下的传授知识,告诉学生这是什么,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自上而下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校的STEAM课程应运兴起,它的注入也将让我校的校本课程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關键词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校本课程 STEAM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086
正 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传统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开发的自主性课程。现代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走出课程“加法”的认识误区,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根植本乡本土之文化沃土,又无缝对接现代与未来需求,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赋能”。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
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展3年,2018年下期开设了29门校本课程,分为科技创新、体育竞技、学科拓展、艺术品味、语言人文、自然科学六大类,课程开设的对象为七年级全体学生,时间为每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大部分课程都是学生动手参与,比如:体育竞技项目需要学生切实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品味项目让学生练习绘画、书法演奏乐器,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体验3D设计和打印、编程操控机器人、制作和操控各种航模,语言人文项目让学生编写、表演话剧、参加辩论赛,等等,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课程设计的前瞻性不够,部分课程仍然是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协作性还不足;课程开设的时间不够,每门课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掌握,不少课程学生还只是刚刚入门,本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比如围棋课程;缺少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缺少一个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没有一个目标,也不知道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也没有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基于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本期学校决定在校本课程中开展STEAM课程。
STEAM课程,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学习,用以应对学科割裂所造成的无法创造性解决真实、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在新硬件时代难以设计出高品质产品的现状,培养学习者设计未来的能力,提升国家经济保持繁荣与竞争力的技术和能力。它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它与传统教育最大区别是:第一,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第二,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核心特征:跨学科、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教育支持学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以综合创新的形式改造世界,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了自信,也极大的提升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综上所述,STEAM课程在我校“校本课程”中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校本教材质量,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作为教学成果展示、赠送、收藏、职称评定等。进而给学生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一个评价体系,能够让我们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目标,从而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获取知识技能的程度。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是切实可行的,但要有效的开展,还需要解决不少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学分制度,要求所有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达到一定的学分,作为九年级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必要项目,一个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通过可修得该课程的学分,学分不够者综合素质评价为不合格,考核可以多种方式进行:(1)参加校级、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与该所选课程有关的比赛、评选、展示活动;(2)提交校本课程的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书画作品、实物制作作品、计算机作品等;(3)方式参考活动级别及成绩打分;(4)方式由校本课程授课老师打分。
2.学校提供一个成果展示平台,每门校本课程至少推荐一组成果做展示,展示方式分为现场展示和录制视频两种。
3.校本课程时间的保证,无论什么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原则上至少一周一次。
4.完善对课程开发以及授课老师的考核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韦钰.神经教育学对探究式教育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
[2]方兆玉.美国的STEAM雄心[J].上海教育,2013(17).
[3]刘晓玫,陈娟.PISA和TIMSS中有关数学评价的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
[4]韦钰.美国正在建设优秀STEAM项目数据库[J].中国科技教育,2012(9).
關键词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校本课程 STEAM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6-086
正 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传统教学的典型模式就是传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几乎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一致,学生是靠机械的重复进行学习。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开发的自主性课程。现代校本课程的研发必须走出课程“加法”的认识误区,基于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根植本乡本土之文化沃土,又无缝对接现代与未来需求,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获得“赋能”。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
我校的校本课程已经开展3年,2018年下期开设了29门校本课程,分为科技创新、体育竞技、学科拓展、艺术品味、语言人文、自然科学六大类,课程开设的对象为七年级全体学生,时间为每周三下午第七节课,大部分课程都是学生动手参与,比如:体育竞技项目需要学生切实参与体育运动,艺术品味项目让学生练习绘画、书法演奏乐器,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体验3D设计和打印、编程操控机器人、制作和操控各种航模,语言人文项目让学生编写、表演话剧、参加辩论赛,等等,切实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课程设计的前瞻性不够,部分课程仍然是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的自主性、体验性、协作性还不足;课程开设的时间不够,每门课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理解掌握,不少课程学生还只是刚刚入门,本学期的课程就结束了,比如围棋课程;缺少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缺少一个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没有一个目标,也不知道应该学到什么程度,也没有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
基于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本期学校决定在校本课程中开展STEAM课程。
STEAM课程,指整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等学科的课程学习,用以应对学科割裂所造成的无法创造性解决真实、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在新硬件时代难以设计出高品质产品的现状,培养学习者设计未来的能力,提升国家经济保持繁荣与竞争力的技术和能力。它重点是加强对学生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科学素养,即运用科学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理解自然界并参与影响自然界的过程;二是技术素养,也就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评价技术的能力;三是工程素养,即对技术工程设计与开发过程的理解;四是数学素养,也就是学生发现、表达、解释和解决多种情境下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它与传统教育最大区别是:第一,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第二,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体现在试卷上的知识结果。核心特征:跨学科、体验性、情境性、协作性、设计性、艺术性。教育支持学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以综合创新的形式改造世界,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升了自信,也极大的提升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综上所述,STEAM课程在我校“校本课程”中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校本教材质量,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作为教学成果展示、赠送、收藏、职称评定等。进而给学生一个成果展示的平台、一个评价体系,能够让我们学生的学习有一个目标,从而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获取知识技能的程度。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是切实可行的,但要有效的开展,还需要解决不少问题,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学分制度,要求所有参加校本课程的学生达到一定的学分,作为九年级毕业时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必要项目,一个学期进行一次考核,考核通过可修得该课程的学分,学分不够者综合素质评价为不合格,考核可以多种方式进行:(1)参加校级、市级及以上级别的与该所选课程有关的比赛、评选、展示活动;(2)提交校本课程的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书画作品、实物制作作品、计算机作品等;(3)方式参考活动级别及成绩打分;(4)方式由校本课程授课老师打分。
2.学校提供一个成果展示平台,每门校本课程至少推荐一组成果做展示,展示方式分为现场展示和录制视频两种。
3.校本课程时间的保证,无论什么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学习原则上至少一周一次。
4.完善对课程开发以及授课老师的考核奖励制度。
参考文献
[1]韦钰.神经教育学对探究式教育的促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4).
[2]方兆玉.美国的STEAM雄心[J].上海教育,2013(17).
[3]刘晓玫,陈娟.PISA和TIMSS中有关数学评价的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34).
[4]韦钰.美国正在建设优秀STEAM项目数据库[J].中国科技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