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 从平凡到卓越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ingz4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关怀是校本教研的血脉,思想引领是校本教研的灵魂,专家团队的引领是校本教研的航标,有效评价是校本教研的动力,立足现实和校本,把校本教研深入有效地推进下去。
  [关键词]校本教研 实施途径
  
  校本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盛行于英美等国家,而校本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兴起,大约在21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行,掀起了一股“校本”研究的旋风。
  一、校本教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校本教研
  所谓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就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在自己的教室里发现了某个教学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以追踪或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问题。也有人把这称之为“为了教学”、“在教学中”、“通过教学”。“为了教学”,是指校本教研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某个教学理论,而在于“改进”、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价值。“在教学中”,是指校本教研主要是研究教学之内的问题而不是教学之外的问题;是研究自己教室里发生的教学问题而不是别人的问题;是研究现实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某种教学理论假设。“通过教学”,是指校本教研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放在一边,到另外的地方做研究。对学校而言,校本教研是基于校级教研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其基本特征是以校为本,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直接目的。概括地说,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二)校本教研的必要性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特别是校本教材的研发,必然来源于校本教研。新课程改革提出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程的自主性、选择性,更多地引导和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这些对于学校来说,无一不是新课题、新挑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特点,要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落实下来,离不开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江苏的各阶段教育已经走过量的发展阶段,已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初级水平上的均衡发展也已实现,下一阶段,基础教育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因此,学校必然要走内涵发展之路。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为更多学生量身定做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对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教育适应未来发展的必然变革,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发展,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这种学习与创新必然要和实际的教育工作相结合,必然要依赖校本教研。
  (三)校本教研的可行性
  校本教研有三层基本含义:①研究教学,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等。在现今时代,就是研究课程及其实施,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进行研究,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学校历史、现状及其资源环境出发进行研究;③教学研究的主体是学校领导、教师。教学质量事关学校的荣誉和生命,与学校中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特性,因此,校本教研的内容不仅丰富多彩,而且俯拾即是;校本教研是教师、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师生幸福成长的内在需求;校本教研更是时代的要求,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具有强大的外部动力;我们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基础,教师大多学历较高,受过专门的教育科研培训,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校本教研是教师提升教育生活质量,提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康庄大道,是和教师的根本利益和基本意愿相一致的,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拥护。因此说,校本教研是可行的。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一)科学规划与行动研究相结合
  校本教研在本质上是一种科研活动,它不是主观性的设想,也不是随意性研究。它要求以科研的态度、科研的方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科研总课题和子课题。所以,校本教研的核心工作就是必须找准学校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华东师范大学郑金洲博士认为,校本教研主要落实、体现在四个方面:校本研究、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和校本管理,其中校本研究,按照他的定义,就是直指学校问题,将学校实践活动与研究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大力倡导学校教师参与研究。对四者的关系,他认为校本研究是起点,校本培训是中介,校本课程开发是落脚点,校本管理则贯穿渗透在它们中间,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由此可见,没有规划的校本教研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和统整性,出现了认识混乱、校本无序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缺乏系统的相互支撑,效率较为低下。
  同时,许多教师自觉不自觉的尝试或研究也很具有价值。校本教研必须从教育实际中来,到教育实际中去,这样的教研才可能是真正的校本教研。因此,除了高屋建瓴式的先规划后研究,也要善于从“草根”研究中汲取合理因素,及时的把草根研究进行理论提升,使之更规范、更科学,但一定要坚持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没有行动研究的校本显然是没生命力的,那种文本到文本的研究不是校本教研的题中之义。
  (二)坚持人本性与现实需要相结合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追求的是学校的发展和广大学生、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离开了人本、生本的校本教研,是一种畸形,一种变质,背离了校本教研的真义。因此,校本教研必须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而不能以忽略甚至牺牲师生的发展为代价谋求学校的片面发展或效益。
  从参与者、参与方式、参与时间以及参与结果等方面看,校本教研都应是全员性的。可为什么现今的校本教研中,主动积极参与者是少数,被动参与者是大多数,不参与者也不在少数呢?为什么教师的专业发展做得多而收效甚微呢?原因之一就是校本教研的内容往往与现实需要向脱节,或是研究过程缺乏人文关怀。刚性的管理规章能推动人的行动,但很难使人心动!真正的校本教研需要规章制度的管理,其深层发展必须体现校本教研的文化关怀。所谓文化关怀,就是学校乃至教育主管部门要多从教师成长、幸福感、安全感、成就感等角度去构建校本教研文化体系。从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需要层次的角度去考虑校本教研的内涵、目标、愿景及实施策略,挖掘校本教研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构建以人为本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关键在课堂,核心在教师。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及策略必须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去体现,有课堂才有校本教研。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天地,在校本教研中,教师和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教师而言,只有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校本教研对自身发展的巨大作用,感到校本教研能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能较快地带给自己成就感,能使自己从纷繁复杂的教学事务中解脱一些,能充分地感受到校本教研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才会满怀激情地投身其中。如果教师有了这样的认同,校本教研的思想、理论、观念就会放大并增值,最终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
  (三)坚持全员参与和专家引领相结合
  当前的现实状况是,校本教研的行动研究遍地开花,而研究“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太少。这种倒挂现象表明,构建校本教研的思想体系已迫在眉睫!有思想,行动才不盲目;有思想,行动才会自觉接受其领导;有思想,行动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必须对校本教研进行高屋建瓴式的理论建构和科学解读,更新教师的思维模式,让教师能从主观内需的角度接受校本教研、践行校本教研,并努力追求校本教研的价值和效益的最大化。从学校层面上,既要有效动员和组织全体教师以多种形式参与校本教研,更要注重专家的引领作用。如何边教学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如何实施阶段成果的呈现、归纳、提炼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如何在纵向、横向深入持久地推进校本研究,如何解决在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仅靠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有了专家引领,校本教研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就不会浅尝辄止,就不会课堂与研究两张皮,就能对经验进行去伪存真,提炼升华,提供新的研究动力,修正研究方向。
  三、校本教研需要突破的困境
  (一)教育家办学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校本教研的功利化日趋严重。
  “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务公开制度,接受师生员工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给教育机制改革描绘了蓝图,但现阶段,教育的行政化倾向依然很明显,在人员、收入甚至教学资料的选用等都是教育主管部门说了算。近几年随着财政对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教育的行政化倾向不是减弱而是有所加强,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校本教研的模式化、功利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其结果,很可能再次脱离教育的本真。
  (二)当前的评价机制掣肘着校本教研的前进方向和活力
  校本教研的功利化还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巨大的外在压力是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重大阻力。。在基础教育阶段,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对教师的评价过于重视学生学业发展的指标,过于强调学生和班级教学的成绩,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此指标而奔波。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往往又都是教学骨干)的工作量很大,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系统学习和研讨。因此,许多教师有参加校本教研的意愿,有专业发展的需求,但方向不明,也使得校本教研活力不足。
  目前不少校本教研打的是素质教育的旗号,研的是应试教育的策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当然有交集,但二者的出发点,尤其是对人本价值的关注是有很大不同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校本教研很可能选错方向,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的“生本教育”都在试图寻找既能立足应试教育现状,又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策略。目前这两个教育实验基本还是在小学和初中开展,综合报道情况来看,短期内学生的应试能力不如传统教学,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学生的素质才能在应试中体现出来,显然在目前的评价机制下,校本教研向这样的方向发展不仅需要科研的诸方面投入,更要承担风险。
  当前短期化、功利化的教育评价机制在掣肘校本教研前进方向的同时,还影响着校本教研的动力和活力。
  (三)校本教研,容易遭遇专家团队不足的“瓶颈”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研活动,需要用理论时时观照教育行为,需要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现实问题,理论不仅在于指导,更要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创造性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然要求教育一线工作者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目前这样的专家团队明显不足,导致很多校本教研同质化,研究高度不够,校本教研遭遇难以逾越的瓶颈。
  文化关怀是校本教研的血脉,思想引领是校本教研的灵魂,专家团队的引领是校本教研的航标,有效评价是校本教研的动力,外部环境改善是校本教研的放大增值剂。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要凭着对的教育热爱和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不等不靠,立足现实和校本,把校本教研深入有效地推进下去。
  [参考文献]
  [1]代保民.校本教研还缺些什么,《人民教育》2008年第1期
  [2]周菲.校本教研如何才能“校本”,《人民教育》2005年第13~14期
  [3]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人民教育》2010年第15~16期
  [4]孔正,王玉英,老子《道德经》分类释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年增订第二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商贸高等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二十年的斗转星移,二十年的寒暑更替,她在忙忙碌碌中走到了人生的中年。她回忆着难忘的、收获着充实的、畅想着喜悦的……  昨天……  昨天,她同财神镇中心小学一起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怎能忘记第一次走上讲台,拿着教棒的手在颤抖,几十双眼睛犹如探照灯一般看得她满脸绯红;怎能忘记第一次登门家访,徘徊了许久才敲开门,说话的声音轻得好象蚊子叫;怎能忘记第一次写总结,空空洞洞,词不达意;更难忘的
期刊
我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已有十个年头了,在校教学这么多年来,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一直不是很高,而数学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当然,客观因素也有,我校是薄弱学校,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并不是很高,当然学生的学习习惯也不好。因此,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发展,特别是学困生对数学学习失去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数学成绩提不上来。现在又在提倡素质教育,将四十分钟的课堂还给学生,让学
期刊
[摘要]地理是中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人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地理学科引导我们认识自然,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在我国,中学地理课一贯不被学校重视,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常被人们忽视。但是地理知识对于一个国家,对于整个国民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是教我们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活的工具,是否重视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体现了国民素质的高低。
期刊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应该是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即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又要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改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地位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主体认知  教学活动中的主体问题
期刊
[摘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文章以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为理论依据,对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意愿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毕业生个人、基层环境及毕业生-基层联动合力等角度进行符合性分析,提出调整就业预期,理性进行人境适配;改善基层条件,提供增强机制;人境符合,推动基层就业等建议。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基层就业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 人-境符合    从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数列极限定义的教学方法.[方法]“学导式”教学.[结果]学生对接受数列极限的定义会有很多疑惑,教师以“答疑解惑者”的角色出现,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数列极限的定义,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结论]“学导式”教学是教授数列极限定义较好的方法.  [关键词]数列 极限 教学    极限概念是高等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因为用这个概念可以定义出微积分学的
期刊
摘 要:本文对湖北省荆州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根据荆州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该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全国几何中心极,是中部的中部,史有“唯楚有才、于斯为甚”之美誉。荆州区域职业教育经历了区划调整、资源整合、内涵建设等重大改革后,保持了区域的一些特点和优势。一是办学规模逐步稳定。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25所,在校学生8万人,专任教师4
期刊
[摘要]论述了工程训练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系,指出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工程训练 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实施,反映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也标志着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当前,高等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工程训练是高等工科院校大部分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为数不多的自己动手制作产品的机会,也是培养和提高
期刊
[摘要]通过对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讨论了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总结了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    《天然橡胶分析与实验》是我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我校地处热带地区海南,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天然胶乳、天然橡胶的分析、加工及应用方面
期刊
[摘要]领导干部是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推动者、促进者和实践者,其知识结构、思想境界、素质能力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践行科学发展和有效履行职责使命。因此,带头争做“学习型领导干部”,再次“改造我们的学习”,用先进理念、科学思维、自我超越、团队学习等手段实现学习方式的现代性转变,是“强国先强干部素质”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学习机制 心智模式 组织绩效    学习是领导干部提高能力素质的永恒主题。领导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