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显示器上的速度读数在疯涨。虽然他们平时就坐在座椅上,甚至钻进睡袋里休息。但他们与太阳的相对速度已经超过了每秒四百千米。和脚下的彗核一样,四个人已经成为太阳系中速度最快的物质。以这个速度运行,他们只需要两个“彗星昼夜”就能来到太阳身边。那也是他们一赌生死的地方。
把登陆艇固定后,杨帆躺倒在座椅上休息。望着没命上涨的速度计,心里升起一股怪异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以这样高的速度在运行,或者只是仪器出了问题。
当第二个彗星黎明来临时,杨帆把登陆艇转移到了接近黄昏线的地方。彗核表面上的冰层已经汽化殆尽了,彗核表面的反照率已经下降到了5%。它的颜色比煤炭还要黑。向远处望去,黑黑的地面轮廓插在白光闪烁的天际,对比十分强烈。
彗核表面的形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地球沙漠中风沙侵蚀岩石而形成的“鬼城”。只不过,彗核上的岩石比沙漠中最出人意料的沙堡还要离奇。因为彗核的引力微弱,所以岩石能够以在地球上根本无法想象的形状存在。
比如在地球上,一块上头大根部小的风蚀蘑菇岩就能让人惊叹不已。而在登陆艇左侧就有一块蘑菇岩,体积不逊于登陆艇,其根部竟然只有手指头粗细,仍然屹立不倒。不仔细看,还以为岩石正飘在空中。再往远瞧,有的岩石像盘根错节的大树,有的岩石像只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的岩石像座阴森恐怖的城堡。与这些奇岩怪石作伴的,还出现了深不可测的竖井和裂谷,都是喷泉停止喷发后留下的遗迹。
离太阳更近了,他们已经不能再像昨天那样停留在太阳直射下。杨帆驾驶着登陆艇,开始与黎明线作起了追捕游戏。杨帆担心过于频繁地启动发动机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因为登陆艇是为了登陆火星而设计的,在原计划中发动机只不过启动几次而已。为了减少使用发动机的次数,杨帆总是在黎明线接近时才转移,而且尽可能移动最大的距离,在接近黄昏线的地方降落。
后来,江涛对他这种做法提出反对意见。江涛要求尽量使登陆艇停留在彗核背阴面的中央区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彗核来阻拦太阳的辐射。太阳的辐射现在更强了,即使隔着彗核,也能检测到太阳辐射出的有害射线。但飞船的个别元件出了问题,带来的损失就无法估量了。
杨帆记得宇航史上那些“有名的”航天事故,原因往往都非常简单:一个螺栓老化、一个继电器停止工作,甚至,计算轨道时把英制单位当成公制单位,把氧气含量当成氮气含量等等。虽然设计工作中有一道道审核手续过滤这些问题,但人毕竟不是机器,错误率仍然顽强地跟在小数点后面几个零的位置上,令人无可奈何。
如今,谁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复审杨帆的工作过程,他必须把注意力提高到人能达到的极限。
第三天,在一阵劈啪声后,来自地球的讯号中权衡再三,李志指令长采纳了江涛的建议。结果,因为登陆艇的转移更加频繁,杨帆的工作量增大了好几倍。每次转移之后,杨帆都要对发动机进行十分仔细的检查。不熟悉航天技术的人,总觉得像航天器这么高精尖的工具,又有那么多专家参与设计,一定非常可靠。其实,复杂系统的可靠性与它高级不高级、重要不重要全没有关系。最重要的决定条件是元件数量级别。一艘飞船的元件数量达到千万级规模,也就是说,它是由数千万个元件组成的。即使只出现千万分之一的错误,就有可能非常致命。相比之下,一艘宇宙飞船倒不及一辆由几十个部件组成的马拉大车更为可靠。
如此复杂的工作系统其实人们并不少见,个人电脑的芯片就是千万元件级的工作系统。只不过,当一块芯片出了问题时,人们不会动用显微镜去寻找毛病所在并加以修理,扔掉坏的换个好的就行。断了。太阳已经用无形的高能粒子包围圈把他们与地球隔开。李志在通讯系统旁愣了几秒钟。在这几秒钟内,他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心理距离一下子扩大到了极点。现在,他们连精神上的那点依靠都不复存在了。
李志回过神来,镇定了一下,通知杨帆: “和地球的通讯已经中断,我准备降到彗核去。”
李志钻进备用艇,与“青龙号”分离,降落到登陆艇上空。然后,两只飞艇上下对接在一起,像一个巨大的金属葫芦。
李志从对接口钻进登陆艇,让杨帆去休息,亲自驾驶两只合体飞艇,躲避黎明线的追剿。这时,任何仪器都已无法直接面对太阳观测而不被损坏,他们只能通过速度、角速度等数据来推测那最后考验的到来。登陆艇内,除了必要的设备,其他仪器都已关掉。因为关闭的电子设备受高能粒子流的损害较小。
还有一个彗星昼夜的时间,他们就要在太阳的烈焰中转弯了。李志发现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睡觉。三个部下都已经20个小时没有休息。他一个个地要求他们进入睡袋恢复体力,却没有人听命。而且谁也没有解释什么,最多只是摇摇头说睡不着。
李志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深埋心头的恐惧: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大家随时可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谁也不愿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死去。
李志不再强求他们了。人的潜能在危机关头会极大地激发出来。而要在能够焚烧一切的太阳边际上求得一条生路,历史上又有什么人曾经面对过这样的险境呢。
每个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他们并不是在作绕日运动,而是正跟着彗星直接冲进太阳!
很快,他们开始感觉到了离心力。李志把登陆艇飞进一处悬崖下面,让这座只有十几米高的悬崖抱拢他们。大转弯时,彗星将要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消蚀掉几百年运行中积累的角动量。登陆艇如果停留在光秃秃的地方,难保不会被甩人太空。而在彗星转弯时被甩入太空,就等于是被甩进了太阳。
李志关上发动机,要大家贴着顶部站好。这时,由于离心力在暴涨,顶部在大家的感觉中已经成了地面。四个人把必要的饮水、强心剂等物品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就贴住顶板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一时间,艇内只听见每个人粗粗的呼吸声。
“这样不好。放松,吸气要又细又长。”李志要求道。
正在这时,天空忽然变得异常明亮,五颜六色变幻不定的光芒取代了单调的白光,视野里再没有一颗星星可以看到。在彩色的光幕上镶嵌着一些小黑点,那是离彗核不远的碎石块。
江涛张大嘴巴,半天才吐出一句话:“我们已经进入日冕了!”“保护眼睛,谁也不要看窗外。”李志命令道。舷窗上有透视夹层,可以根据入射光的强度进行自动调节。但这个夹层不是为了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太阳准备的。
接着,强大的离心力把他们死死按在艇壁上,仿佛要一直把他们的身体挤压到金属里去。那些彩色光芒是彗发中各种物质剧烈燃烧、迅速电离时发出的。一路上聚集在彗核周围的尘埃、水滴和气雾成了最好的保护壳,抵挡着日冕的超高温。它们一层层地被焚烧成离子,同时消蚀掉太阳的能量。日 冕的温度高达200万度,其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它们唯一的弱点是密度极低。比人造真空中的物质密度还低。如果不是彗发的阻挡,这些高度粒子会一下子倾泄在彗核上,不仅是登陆艇,整个彗核都将被熔化掉。
“你们快看,辐射强度忽然减弱了。”一直盯着辐射监测仪的田丽忽然惊讶地叫道,“磁场的强度却在直线上升。这是怎么……”
田丽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登陆艇里的照明灯和指示灯都闪烁起来,各种仪器的显示器也是一片混乱。
“辐射强度确实减弱了。”江涛答道,“这些现象表明我们正在穿越冕洞。”由于呼吸困难,江涛也没有多解释。
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那里的磁力线向空间延伸,大量的等离子体沿着磁力线喷涌来形成太阳风。冕洞喷出的太阳风比别处强,随着太阳的自转,这股太阳风像灯塔的光束一样每27天扫过地球一次。
虽然冕洞喷出的太阳风十分强大,速度可达每秒1000千米至2000千米,但是由于组成太阳风粒子密度只有空气的数十亿分之一,再加上有彗核的阻拦,所以冕洞对于登陆艇来说不仅没有什么危险,反倒是片安全区域,因为冕洞发出的x射线很低。
很快,登陆艇里的设备都恢复了正常。彗星已经飞出了冕洞。
因为彗星已经到达了近日点,所以它的速度也达到了最大值。速度计上的读数是每秒钟540千米。不过速度计离他们呆的地方很远,看不清楚。离心力还在巨增,每个人的胸口上都像压了块大石头。后背被挤在了艇壁上,钻心的疼痛袭击着他们。
“天哪,除了夸父,我们是离太阳最近的人了。”杨帆拼尽力气,叫了一声。他是在什么时候都不忘说笑的人。不过,也只是说了一句就再也讲不出口了。
在“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里,主人公一直走到了太阳里面。杨帆心想,夸父是神,而他们是人,所以稍让一步,就在太阳外面擦肩而过吧!
四个人闭上眼睛,耳畔传来登陆艇内部发动机的哀鸣,它要输出巨大的能量进行制冷,来抵御太阳的热量。在这个时刻,各种感觉都异常丰富,唯有听觉派不上用场。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与生死无关的问题。
李志想到的是,将来他们可以走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沙漠深处,面对天空中的烈日大喊一声:这有什么啊!
杨帆脑海里出现的是技术专家的念头:“太阳系里真是贫富不均呀。在这里这么容易得到的能量,却无法搬过地球那边去,该想个什么办法呢……”
江涛仍然为无法充分观测太阳而遗憾。他记得,这些年来,个别字航学家为了实现远征宇宙的目标,提出过极端的方案,要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人类个体,使之具有抗高压、耐高温、忍饥渴等常人无法具备的超级素质,然后派出去,成为探索其他行星的先行者。对这个怪念头江涛以前一直反对,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仅仅是用来实现一次科学考察是否值得?现在他准备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田丽脑海里想的事情要简单一些。她一直担心“青龙号”上那些植物标本。没有她侍弄,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呢?
经不住诱惑,她又一次睁开眼睛,瞥了一眼舷窗外。出乎她的意料,外面的光线并不刺眼,只是那些千变万幻的光幕离彗核又近了许多。那是一根炽烈的绞索,正一点点向他们逼近……
田丽眼前发黑。她知道,这是离心力干扰了体内血液循环造成的,但她没有办法,只有尽可能保持神志清醒,最后,一股沉甸甸的感觉从头上压下来,田丽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化为粒子,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飞散……
他们全部昏迷过去,但已经飞过了太阳。
……
显示器上的速度读数在疯涨。虽然他们平时就坐在座椅上,甚至钻进睡袋里休息。但他们与太阳的相对速度已经超过了每秒四百千米。和脚下的彗核一样,四个人已经成为太阳系中速度最快的物质。以这个速度运行,他们只需要两个“彗星昼夜”就能来到太阳身边。那也是他们一赌生死的地方。
把登陆艇固定后,杨帆躺倒在座椅上休息。望着没命上涨的速度计,心里升起一股怪异的感觉,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以这样高的速度在运行,或者只是仪器出了问题。
当第二个彗星黎明来临时,杨帆把登陆艇转移到了接近黄昏线的地方。彗核表面上的冰层已经汽化殆尽了,彗核表面的反照率已经下降到了5%。它的颜色比煤炭还要黑。向远处望去,黑黑的地面轮廓插在白光闪烁的天际,对比十分强烈。
彗核表面的形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像地球沙漠中风沙侵蚀岩石而形成的“鬼城”。只不过,彗核上的岩石比沙漠中最出人意料的沙堡还要离奇。因为彗核的引力微弱,所以岩石能够以在地球上根本无法想象的形状存在。
比如在地球上,一块上头大根部小的风蚀蘑菇岩就能让人惊叹不已。而在登陆艇左侧就有一块蘑菇岩,体积不逊于登陆艇,其根部竟然只有手指头粗细,仍然屹立不倒。不仔细看,还以为岩石正飘在空中。再往远瞧,有的岩石像盘根错节的大树,有的岩石像只栩栩如生的动物,还有的岩石像座阴森恐怖的城堡。与这些奇岩怪石作伴的,还出现了深不可测的竖井和裂谷,都是喷泉停止喷发后留下的遗迹。
离太阳更近了,他们已经不能再像昨天那样停留在太阳直射下。杨帆驾驶着登陆艇,开始与黎明线作起了追捕游戏。杨帆担心过于频繁地启动发动机会造成发动机的损坏,因为登陆艇是为了登陆火星而设计的,在原计划中发动机只不过启动几次而已。为了减少使用发动机的次数,杨帆总是在黎明线接近时才转移,而且尽可能移动最大的距离,在接近黄昏线的地方降落。
后来,江涛对他这种做法提出反对意见。江涛要求尽量使登陆艇停留在彗核背阴面的中央区域,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彗核来阻拦太阳的辐射。太阳的辐射现在更强了,即使隔着彗核,也能检测到太阳辐射出的有害射线。但飞船的个别元件出了问题,带来的损失就无法估量了。
杨帆记得宇航史上那些“有名的”航天事故,原因往往都非常简单:一个螺栓老化、一个继电器停止工作,甚至,计算轨道时把英制单位当成公制单位,把氧气含量当成氮气含量等等。虽然设计工作中有一道道审核手续过滤这些问题,但人毕竟不是机器,错误率仍然顽强地跟在小数点后面几个零的位置上,令人无可奈何。
如今,谁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复审杨帆的工作过程,他必须把注意力提高到人能达到的极限。
第三天,在一阵劈啪声后,来自地球的讯号中权衡再三,李志指令长采纳了江涛的建议。结果,因为登陆艇的转移更加频繁,杨帆的工作量增大了好几倍。每次转移之后,杨帆都要对发动机进行十分仔细的检查。不熟悉航天技术的人,总觉得像航天器这么高精尖的工具,又有那么多专家参与设计,一定非常可靠。其实,复杂系统的可靠性与它高级不高级、重要不重要全没有关系。最重要的决定条件是元件数量级别。一艘飞船的元件数量达到千万级规模,也就是说,它是由数千万个元件组成的。即使只出现千万分之一的错误,就有可能非常致命。相比之下,一艘宇宙飞船倒不及一辆由几十个部件组成的马拉大车更为可靠。
如此复杂的工作系统其实人们并不少见,个人电脑的芯片就是千万元件级的工作系统。只不过,当一块芯片出了问题时,人们不会动用显微镜去寻找毛病所在并加以修理,扔掉坏的换个好的就行。断了。太阳已经用无形的高能粒子包围圈把他们与地球隔开。李志在通讯系统旁愣了几秒钟。在这几秒钟内,他们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并没有增加多少,但心理距离一下子扩大到了极点。现在,他们连精神上的那点依靠都不复存在了。
李志回过神来,镇定了一下,通知杨帆: “和地球的通讯已经中断,我准备降到彗核去。”
李志钻进备用艇,与“青龙号”分离,降落到登陆艇上空。然后,两只飞艇上下对接在一起,像一个巨大的金属葫芦。
李志从对接口钻进登陆艇,让杨帆去休息,亲自驾驶两只合体飞艇,躲避黎明线的追剿。这时,任何仪器都已无法直接面对太阳观测而不被损坏,他们只能通过速度、角速度等数据来推测那最后考验的到来。登陆艇内,除了必要的设备,其他仪器都已关掉。因为关闭的电子设备受高能粒子流的损害较小。
还有一个彗星昼夜的时间,他们就要在太阳的烈焰中转弯了。李志发现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睡觉。三个部下都已经20个小时没有休息。他一个个地要求他们进入睡袋恢复体力,却没有人听命。而且谁也没有解释什么,最多只是摇摇头说睡不着。
李志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了深埋心头的恐惧: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大家随时可能在一瞬间化为乌有,谁也不愿在睡梦中迷迷糊糊地死去。
李志不再强求他们了。人的潜能在危机关头会极大地激发出来。而要在能够焚烧一切的太阳边际上求得一条生路,历史上又有什么人曾经面对过这样的险境呢。
每个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他们并不是在作绕日运动,而是正跟着彗星直接冲进太阳!
很快,他们开始感觉到了离心力。李志把登陆艇飞进一处悬崖下面,让这座只有十几米高的悬崖抱拢他们。大转弯时,彗星将要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消蚀掉几百年运行中积累的角动量。登陆艇如果停留在光秃秃的地方,难保不会被甩人太空。而在彗星转弯时被甩入太空,就等于是被甩进了太阳。
李志关上发动机,要大家贴着顶部站好。这时,由于离心力在暴涨,顶部在大家的感觉中已经成了地面。四个人把必要的饮水、强心剂等物品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就贴住顶板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一时间,艇内只听见每个人粗粗的呼吸声。
“这样不好。放松,吸气要又细又长。”李志要求道。
正在这时,天空忽然变得异常明亮,五颜六色变幻不定的光芒取代了单调的白光,视野里再没有一颗星星可以看到。在彩色的光幕上镶嵌着一些小黑点,那是离彗核不远的碎石块。
江涛张大嘴巴,半天才吐出一句话:“我们已经进入日冕了!”“保护眼睛,谁也不要看窗外。”李志命令道。舷窗上有透视夹层,可以根据入射光的强度进行自动调节。但这个夹层不是为了在这么近的地方观察太阳准备的。
接着,强大的离心力把他们死死按在艇壁上,仿佛要一直把他们的身体挤压到金属里去。那些彩色光芒是彗发中各种物质剧烈燃烧、迅速电离时发出的。一路上聚集在彗核周围的尘埃、水滴和气雾成了最好的保护壳,抵挡着日冕的超高温。它们一层层地被焚烧成离子,同时消蚀掉太阳的能量。日 冕的温度高达200万度,其物质处于等离子态。它们唯一的弱点是密度极低。比人造真空中的物质密度还低。如果不是彗发的阻挡,这些高度粒子会一下子倾泄在彗核上,不仅是登陆艇,整个彗核都将被熔化掉。
“你们快看,辐射强度忽然减弱了。”一直盯着辐射监测仪的田丽忽然惊讶地叫道,“磁场的强度却在直线上升。这是怎么……”
田丽的话还没有说完,忽然登陆艇里的照明灯和指示灯都闪烁起来,各种仪器的显示器也是一片混乱。
“辐射强度确实减弱了。”江涛答道,“这些现象表明我们正在穿越冕洞。”由于呼吸困难,江涛也没有多解释。
冕洞是太阳磁场的开放区域。那里的磁力线向空间延伸,大量的等离子体沿着磁力线喷涌来形成太阳风。冕洞喷出的太阳风比别处强,随着太阳的自转,这股太阳风像灯塔的光束一样每27天扫过地球一次。
虽然冕洞喷出的太阳风十分强大,速度可达每秒1000千米至2000千米,但是由于组成太阳风粒子密度只有空气的数十亿分之一,再加上有彗核的阻拦,所以冕洞对于登陆艇来说不仅没有什么危险,反倒是片安全区域,因为冕洞发出的x射线很低。
很快,登陆艇里的设备都恢复了正常。彗星已经飞出了冕洞。
因为彗星已经到达了近日点,所以它的速度也达到了最大值。速度计上的读数是每秒钟540千米。不过速度计离他们呆的地方很远,看不清楚。离心力还在巨增,每个人的胸口上都像压了块大石头。后背被挤在了艇壁上,钻心的疼痛袭击着他们。
“天哪,除了夸父,我们是离太阳最近的人了。”杨帆拼尽力气,叫了一声。他是在什么时候都不忘说笑的人。不过,也只是说了一句就再也讲不出口了。
在“夸父逐日”这个神话故事里,主人公一直走到了太阳里面。杨帆心想,夸父是神,而他们是人,所以稍让一步,就在太阳外面擦肩而过吧!
四个人闭上眼睛,耳畔传来登陆艇内部发动机的哀鸣,它要输出巨大的能量进行制冷,来抵御太阳的热量。在这个时刻,各种感觉都异常丰富,唯有听觉派不上用场。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些与生死无关的问题。
李志想到的是,将来他们可以走在地球上任何一个沙漠深处,面对天空中的烈日大喊一声:这有什么啊!
杨帆脑海里出现的是技术专家的念头:“太阳系里真是贫富不均呀。在这里这么容易得到的能量,却无法搬过地球那边去,该想个什么办法呢……”
江涛仍然为无法充分观测太阳而遗憾。他记得,这些年来,个别字航学家为了实现远征宇宙的目标,提出过极端的方案,要通过基因技术改造人类个体,使之具有抗高压、耐高温、忍饥渴等常人无法具备的超级素质,然后派出去,成为探索其他行星的先行者。对这个怪念头江涛以前一直反对,一个人一生的价值仅仅是用来实现一次科学考察是否值得?现在他准备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田丽脑海里想的事情要简单一些。她一直担心“青龙号”上那些植物标本。没有她侍弄,它们会长成什么样呢?
经不住诱惑,她又一次睁开眼睛,瞥了一眼舷窗外。出乎她的意料,外面的光线并不刺眼,只是那些千变万幻的光幕离彗核又近了许多。那是一根炽烈的绞索,正一点点向他们逼近……
田丽眼前发黑。她知道,这是离心力干扰了体内血液循环造成的,但她没有办法,只有尽可能保持神志清醒,最后,一股沉甸甸的感觉从头上压下来,田丽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化为粒子,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飞散……
他们全部昏迷过去,但已经飞过了太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