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与环境”新考点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纲要求:
  1.城市化
  ⑴城市的起源及发展。⑵城市的区位。⑶城市化及其问题。⑷城市地域结构及其合理规划。
  2.人口问题
  ⑴人口的再生产。⑵人口数量与环境。⑶人口素质与环境。⑷人口迁移与环境。
  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考点聚焦:
  1.城市问题
  ⑴ 城市区位因素的分析
  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区位因素很多,不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分析城市区位因素时要注意突出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同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其区位的主导因素也不相同。因此,对城市进行区位因素分析时,还要注意使用动态的观点。
  城市的区位因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在经济因素中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军事、宗教等对现代城市的影响已经减弱;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现代城市区位的主导因素,如科技、旅游等成为影响一些城市的主要因素,它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城市的兴衰,并影响着城市的地域形态。
  ⑵ 城市化及其问题
  城市化,是指非农产业在某地形成和集聚所引起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主要标志有三个:①城市数目增多。②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具有地区差异性:
  


  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环境污染严重,它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二是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由此带来社会问题。三是绿化面积小。要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可分散城市职能,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市;合理规划,重视立法,加强管理。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继续,它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非农业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使城市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它有三点表现:①城市人口向郊区移动,城郊差别减小。②城市人口减少,城市规模缩小。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工业的发展导致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地价上涨等现象出现。乡村清洁的环境,优越的就业条件,宽松的氛围……吸引着城市人口涌向乡村。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事业的发展,缩短了城郊之间的距离,使大量人口频繁往来于城市和郊区之间成为可能。这些都是促使逆城市化发生的因素。
  ⑶ 城市的地域结构
  城市中同一种经济活动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通过集聚效应就形成了各种功能区,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商业区是城市中商业活动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形成的城市地域,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和街角路口处。中心商务区则是指市中心商业区内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高、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的地区。中心商务区担负着商业中心和服务中心双重职能。
  城市内部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置,关键是要协调好各种功能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的又是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例1】(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1-2题)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
  A.城市人口数较少
  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
  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
  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
  【解析】
  第1小题,要抓住变化曲线的数值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进入9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约为30%左右,到2005年城市水平提高较快,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50%。
  第2小题,考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中国与美国相比:城市人口数量大、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重较低;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高。
  【答案】1.D
   2.C
  【例2】(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26题)对大城市功能区中CBD(中心商务区)描述正确的是( )
  A.应布置在居住区中心,靠近工业区
  B.应布置在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带
  C.应布置在城市中心,靠近居住区
  D.区内金融、邮电等服务机构集中
  【解析】
  这道考查对地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还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商业区-中心商务区(CBD),它不但是商业活动的中心而且还是服务中心。中央商务区的基本特征有:①处于城市相对中心的位置,是城市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重心,人流和信息流密集。②以第三产业为主导。③在景观上,高楼林立,是城市标志性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答案】C、D
  2.人口与人口问题
  人口是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之一,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之一。近几年高考题中知识点主要分布在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及所产生的人口问题。考查形式主要是以有关人口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使用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有关人口时事知识的掌握程度。
  ⑴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站在全球的角度来讲,人口的过度增长是所有人口问题的根源之一。由于地球的人口负担过重,世界出现了相应的耕地、粮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现实问题。
  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有延缓作用。
  ⑵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
  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因素是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再生产按照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具体的判断可以根据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来进行。
  


  ⑶ 人口结构问题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与现实密切相关的是就业结构,与人口增长相关的是年龄结构,与未来发展相关的是学历结构。
  ⑷ 人口迁移与环境
  人口迁移是由于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人口迁移伴随着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的变更,这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特征。人口迁移还需超过“一定的距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空间性。
  农村年轻劳力外出打工造成的劳力短缺问题。农村剩余劳力大量拥入城市(即城市化过程),民工的盲目流动带来的交通紧张、社会治安变差,住房紧张及其它社会问题。
  国际人口迁移过程中带来的交化交流,种族问题,以及对迁入地经济繁荣的促进,社会环境的破坏等问题。尤其要注意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路线及后果。
  ⑸ 中国的人口问题
  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建设中等重要经济建设项目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地矛盾成为考查的热点问题。
  【例3】(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17-18题)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左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回答1-2题。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解析】
  1.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由左图可知,该省的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死亡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出生率一直比死亡率高,所以该省人口总量一直呈增长态势。1990年,该省人口出生率高(约24‰),死亡率低(约7‰),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模式属传统型。2000年以后,该省人口增长出现了低出生率(约11‰),低死亡率(约7‰),低自然增长率(约4‰)的特点,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发生了变化。
  2.由题干可知,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是:≥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结合右图,判断该省是否进入老龄社会应依据第2条标准来进行。1990年该省≥65岁的人口为5.59%,还未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该省≥65岁的人口为7.47%,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应在1990-2000年之间。
  【答案】1.B
  2.B
  3.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⑴ 人地关系及其演变
  人地关系是本专题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贯穿于地理学科所有内容的一条主线。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并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对资源的索取速度不超过资源及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排放废弃物不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为正面影响,反之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⑵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两大类,其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和南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环境问题的地域联系主要表现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与发展,如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国际水域的污染与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随着发达国家和城市环境标准的提高,治污成本增加,污染密集型工业正在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农村转移。
  ⑶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多与所在区域的地理特征相关,如土地荒漠化及由此产生的沙尘天气与干旱气候密不可分。人为因素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人口的过快增长、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传统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模式,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要充分考虑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结合产生原因,对症下药。环境问题的产生与防治是高考命题的重头戏。多以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因此复习中要掌握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关注热点,加强积累。
  ⑷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⑸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主要有:人口总量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仍较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相对短缺的状况;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这一部分内容不必强求记忆,重在理解的基础上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重在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新进展、新实践,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食品、绿色消费、三色(绿色、蓝色、白色)农业、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绿色GDP等。
  【例4】(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6题)下图为某城市两大工业区的分布示意图,东部工业区包括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等,西部工业区包括焦化厂、水泥厂等。该地盛行南风,回答下列问题。
  ⑴ 判断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区不断扩展,要求西部工业区中的焦化厂、水泥厂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为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环境问题,分析城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要突破思维定势,做出正确判断。
  第⑴小题,使部分同学陷入思维的误区,去找不合理的理由。事实上,东部工业区的选址是合理的。“说明理由”主要从会不会产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交通是否便利等方面来进行。
  第⑵小题,“搬迁的呼声越来越大”这一信息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工业区的区位不合理。但对于老城区来说,就盛行风向而言,两厂的位置都不会造成大气污染;但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展,原来的工业区就位于新城区之内了,会造成大气污染,需要外迁。
  【答案】
  ⑴ 合理。因为该工业区(三个工厂)分布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废气对城市污染小,位于流经河流下游,不会对城市用水产生污染;位于主要交通线(铁路、主要公路、河流)沿线,交通运输方便。
  ⑵ 两厂都属于(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老城区郊外,较为合理;现已完全被新城区包围,污染城区,影响居住环境(人们环境意识增强),需迁出城区。
  【例5】(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第21题)资源型城市(依托矿产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来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有( )
  A.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B.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C.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D.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问题:一是经济发展多以传统产业为支柱,产业链条较短、结构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随着资源的减少,这些产业会逐渐萎缩。二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日渐突出,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恶化和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资源型城市的出路在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实施产业更新,提高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A、C
  (审稿:张兵编校:何新)
其他文献
<正>近几年高考地理区域类选择题所占的比重大,对区域位置判读的要求有越来越高的趋向,这类试题解答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判断出区域的解题分布,因此空间概念的强弱是区域类选择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丙二醇(PPG400)、N,N-二甲基乙醇胺(DMEA)、甲基-1-苯基膦杂环3-戊烯-1-氧化物(MPPO)为原料,合成了水性阳离子聚碳化二亚胺交联剂。主要探讨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商南县地下山泉水资源较为丰富,近年来,商南县把渔业作为脱贫攻坚的特色产业来抓,深化渔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走高效、绿色的渔业发展之路,渔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特别是
冠词是英语中一个重要语法内容。冠词分为定冠词,不定冠词及零冠词。由于汉语中没有冠词的概念,因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冠词的用法很难掌握,另外除了常见用法之外,冠词还有一些习惯用法。正因为如此,冠词用法倍受命题专家的青睐,成为高考中的常青树,不倒翁。下面笔者试结合高考试题分析冠词考查热点,进而掌握命题规律,做到心中有数,轻松备考。  热点一:不定冠词a/an的选择。(借助字母数字发音)    【高考原题
期刊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手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75例纳入研究。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并对潜在影响手术效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所起的作用。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人口的期望寿命不断增长,老年患者的比例
区域品牌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旅游资源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区域品牌在旅游产品提供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阐述区域品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河南省创建区域旅游品牌
调查报告是对典型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把通过调查所获取的观点、想法和数据,经过分析、综合,找出原因,得出结果,揭示出客观规律的书面报告,当然最后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调查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公务文书,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它可以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有价值的一手材料;为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引导人们正确看待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调查报告的特点:  1.针对性。即对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
期刊
合理的审计费用对于吸引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提供可靠地财务报表具有重要影响。根据simunic模型分析,审计费用的定价一般依赖于审计师的努力程度和对未来预期诉讼风险的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