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式学习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亲历实践,建构富有个性特征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曾有人将传统学习方式比喻成“观摩游泳”,将体验式学习方式比喻成“自己游泳”。传統学习通过教师和书本传授正确姿势,但是无论讲解、观摩如何细致,学习者若不亲身体验,是学不会游泳的;而体验式学习就是让学习者亲自下水,在摸索中与教练不断沟通,发现自己的盲点,总结姿势技巧,把自己当成学习主体,而把教练当成一面镜子,为学习者的表现不断作出回馈及鼓励。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下面,笔者从构建新型学习方式的需要出发,结合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阐述体验式学习实施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体验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以“分类”为例,虽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现象较普遍,但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很少去关注它,所以学生学习“分一分”的相关经验时需要教师激活。为此,在教学前,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参观商品的摆放等。学生直面商店物品的摆放,观察营业员装东西的过程,初步感受了分的方法,获得了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动经验,如吃的、用的分开装,东西分类摆放等。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情感心理两方面做好探索新知的准备。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激活体验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与已有知识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案例】“圆柱体体积计算”片段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
师:要求出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出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
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
师:要求出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所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出商场门口圆柱体状的柱子的体积呢?
(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活体验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对象感到不满足和疑惑不解而产生的,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作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一时猜不透,想不通,丢不开,也放不下,从而激起好奇心,产生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冲动。
【案例】“10的组成”片段
师: 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
生:好啊,好啊!(高兴地鼓起掌)
师:(拿出一个黑色的装有玻璃球的口袋)这是一个有魔力的袋子,因为小朋友不管从袋里拿出几颗玻璃球,它都能告诉老师剩下的个数。
生:(露出惊讶的表情)不可能吧?
师:小明你上来拿球。(装模作样地把口袋贴近耳朵听了听,立刻报出剩下的个数。倒出来一数,果然没有错)
(学生一阵欢呼,不可思议)
第一次成功后,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脸上都带着好奇的表情,争着要来拿球……第二、第三次后,学生渐渐明白,“原来老师知道一共有10个玻璃球,那么我只要学会了10的分与合,不是也能变这个魔术了吗”?
学生都急于想学会教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带着这个愿望,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最后人人都成了“小小魔术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体验性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它可以在课始的创设情境中激活学生的体验,也可以在课中让学生操作实践,加深体验,还可以在课后的运用中使学生得到延伸体验。
(责编侯艳星)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活体验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以“分类”为例,虽然生活中“分一分”的现象较普遍,但是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很少去关注它,所以学生学习“分一分”的相关经验时需要教师激活。为此,在教学前,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去超市购物,参观商品的摆放等。学生直面商店物品的摆放,观察营业员装东西的过程,初步感受了分的方法,获得了最直接、最可信的活动经验,如吃的、用的分开装,东西分类摆放等。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原有的经验,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情感心理两方面做好探索新知的准备。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强烈的亲和力,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二、创设冲突式情境,激活体验
“思维是以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认识的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失衡——再平衡”的反复渐进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考与已有知识不同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打破原有心理平衡,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案例】“圆柱体体积计算”片段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
师:要求出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办?
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
师:要求出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
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
师:要求出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
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所排出水的体积。
师:要求出商场门口圆柱体状的柱子的体积呢?
(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
三、创设悬念情境,激活体验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对象感到不满足和疑惑不解而产生的,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久的刺激作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一时猜不透,想不通,丢不开,也放不下,从而激起好奇心,产生要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冲动。
【案例】“10的组成”片段
师: 今天这节课,老师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
生:好啊,好啊!(高兴地鼓起掌)
师:(拿出一个黑色的装有玻璃球的口袋)这是一个有魔力的袋子,因为小朋友不管从袋里拿出几颗玻璃球,它都能告诉老师剩下的个数。
生:(露出惊讶的表情)不可能吧?
师:小明你上来拿球。(装模作样地把口袋贴近耳朵听了听,立刻报出剩下的个数。倒出来一数,果然没有错)
(学生一阵欢呼,不可思议)
第一次成功后,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脸上都带着好奇的表情,争着要来拿球……第二、第三次后,学生渐渐明白,“原来老师知道一共有10个玻璃球,那么我只要学会了10的分与合,不是也能变这个魔术了吗”?
学生都急于想学会教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带着这个愿望,学生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最后人人都成了“小小魔术师”。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进体验性学习的途径有很多,它可以在课始的创设情境中激活学生的体验,也可以在课中让学生操作实践,加深体验,还可以在课后的运用中使学生得到延伸体验。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