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力”培养:高师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当代走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pas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陶行知先生提倡培养“生活力”,使学生掌握改造自然与社会的本领,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陶先生的这一思想与实践,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高师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是幼教师资的重要来源。培养幼儿的“生活力”,必须首先培养幼儿教师的“生活力”。因此,必须认真审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从培养“生活力”的角度出发,对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改进与完善。
  关键词: 生活力 高师学前教育 课程建设
  引言
  教育和生活密切相关,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二者的关系,许多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人们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探究,实质上是对教育目的一种思考,直接影响到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实施。近年来,江苏省有专家选择“生活力”作为研究课题,非常令人钦佩。高师是培养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因此,培养优秀幼师生,更好地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服务,是高师办学的时代担当。培养幼师生的“生活力”,培养幼儿的“生活力”,应该成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处理好“生活力”培养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关系,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是摆在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生活力”及其内涵
  关于“生活力”,百度词典是这样定义的:生物体维持其生存延续的能力,亦称“活力”、“生命力”。“生活力”也是一个植物学名词,指的是植物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下所具有的生存能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从陶行知留下的文献中查到关于人的“生活力”的现成定义,但从陶先生的一些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中,完全可以理解“生活力”的内涵。192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健康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的学生培养目标,这与他的“生活教育”的理论是吻合的。据此,“生活力”应该就是指独立生活的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及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为知识与技能,包括自主学习、生产劳动、创造发明、自我管理等;二是态度与品格,其核心是自立、坚强、高雅、担当。孩子的“生活力”丰富了,就会懂生活、爱生活、会生活,从而提升健康积极生活的品质和力量。
  “生活力”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是能力、品味,又是视野、胸怀,集中了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它的核心是一种向善力,使人们具有解决问题、担当责任、改造社会的能力,用善良的行动回馈这个社会。它是一种生存力,这种“生存力”不是市侩式的在社会中获得强势地位的能力,而是具有生存的意识、生活工作的技能、坚强的意志和豁达的胸怀。它是一种发展力,让人们能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地自我教育,从而让自己人生的每个阶段更加美好、更加精彩。
  二、“生活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关于“生活力”的培养,莫过于杜威和陶行知的理论。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已成为教育理论中的经典命题。他认为,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儿童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并且随着经验的增长和重组不断地发展。在教育实践上,杜威主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现有的生活情境作为主要内容,教儿童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培养能完全适应眼前生活的人,最好的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在做中学”。
  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教人生活,教人做人,培养孩子的“生活力”。“生活力”提高了,就能独立生活,且“帮助着生活继长增高地向前向上进”,以“实现那丰富的现代生活”,并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陶行知一生中孜孜以求的两件大事就是做人和创造理想社会。他要创造的理想社会是民主、科学、富裕、平等互助、爱满天下的“五生”社会。“五生”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共生”,就是人与自然要共生,人和其他各方面都要共生,而要共生就必须具备共生力,即“生活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教育的四个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生存”,即“以便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该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由此不难看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其实就是现代版的“生活教育理论”。而这一理论的核心则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以成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现代人。
  三、高师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高师学前教育的课程由“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模块组成。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需的;师范性课程是培养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需的,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论及基本的说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需的。这三大模块由一条基本线索串联起来:培养人→培养教师→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这样的模块整体上符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然而,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存在些许问题,概括起来有四点:
  一是专业课学习问题。由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由初中升入,文化知识储备相当有限。入学后,教师对单门学科的理论讲解比重较大,虽然系统性和理论性较强,但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而且,从学科之间的逻辑联系分析,课程开设承接性不是很强。同时,教学与实践环节脱节,缺乏有机联系。就大部分学科而言,用于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少。
  二是技能运用问题。通过观察了解,学前专业学生在初中时期几乎未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入学后,一些专业技能像钢琴、舞蹈、声乐、书法、绘画、泥艺、纸艺、布艺、环境布置等,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一头雾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有效掌握、吸收和运用,在技能展示中力不从心。
其他文献
摘 要:事业机构在开展单位内部的财务核算工作当中,需要要求单位的财务人员抓住会计核算的重点,并且明确会计核算中的关键问题,才能够提高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目前,国内部分财务人员市场管理意识相对较为淡薄,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在开展事业机构内部核算、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而,事业机构要对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流程等进行改进和优化,并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核算机制。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
摘 要: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企业财务工作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多,由于当前企业面对的资本以及资金等数量巨大,以企业财务部门传统的方式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想要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就成为了势在必行的一条道路,因此本文主要对此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者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信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触手可及
摘 要: 如何在生物课堂上实现更有效的提问是每个生物教师都面临的问题,因为提问质量往往决定一堂课的质量。本文以生物学科为例,提出让生物课堂提问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生物课堂 有效提问 思维兴趣  提问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课堂上教师的恰当提问可以变成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可以成为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的助推剂。通过提问,教师和学生之间会形成积极的互动,在一问一答中获得诸多能力的提升,
摘 要: 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情景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可利用有意创设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利用问题情景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探究意识;利用实验情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能。  关键词: 情景教学 问题情景 实验情景  初中生物学主要学习感性的、浅显的、侧重生命现象的基础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可充分
医药、农药、造纸、石油化工、煤气、焦化等工业所排放的废水中常含有酚类化合物,寻找降解效果明显、操作简便、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成本低的降解方法一直是环境科学和药物分
摘 要: 化学作业是检测初中化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理念下,优化化学作业设计,实现增效减负,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尤为重要的。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性的化学作业,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有实践性、探究性的化学作业,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有激励性、游戏型的化学作业,体现培养兴趣的原则;设计阅读型、口头型的化学作业,体现多元化的原则。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化学 作业
“自然选择学说”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一节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自然选择学说”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之一。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已经学过,已有初步了解,但由于遗忘和缺乏深入系统的体验和学习,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和精髓。虽然教材给出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