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下面我只想将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想如实的记录下来,不奢求成为“经验”,只求能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认同。
随感一: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包括我)为妥善贯彻落实这一新理念,于是乎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将它理解为单一的师生、生生合作,动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更有甚者是形式火爆而内容虚无的“壮观”场面,而缺少了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从而,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相互依赖,依赖老师、依赖同学的惰性。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后来,我发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也竟然有学生回答不上来,但当一说同桌、前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时,气氛就热烈得不得了;在期末考试试卷上,某个最简单的问题也给不出个完整、较为准确的答案了。这些都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对此,我想,课程教学不仅要激励学生多合作学习,以激起共鸣的思想火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这短,而且更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这样远比一味地依赖别人解决问题而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要好得多。毕竟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去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要比合作多得多,其重要性也大得多。虽然荀子认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个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那么,这一过程应怎样体现于教学呢?
我认为,对于某一探究性的话题,其教学过程至少要做到下述两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问题讨论探究过程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思考是解问题的基础,只有思考了,才会对问题有全面的理解,才会知道自己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才会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和知识水平的高低,也才会从心灵上对自己的求知欲有所触动、有所鞭策。
第二步: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求同存异。当学生通过艰苦的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过程后,或者当教师的讲解显得艰涩抽象毫无成效时,教师应适时地安排督促学生合作交流,一方面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能充分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之喜悦,以及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的舒适;另一方面让他们彼此汲取对方的思想精华来充实营养自己的大脑思维,感受到多种思想的交流互补远比多个苹果的彼此交换而更具有神奇魅力。
其实,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是相互交融的,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边合作交流边独立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合作,尤其是对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相互利用学习资源,便于更好地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感二:
可能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递增,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次数也越来越少。对于这种情况,我曾私下猜测:可能是他们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心里自认为思想成熟、老成或者是他们越来越怕在别人面前暴露缺点而自卑的缘故吧。也曾就此与他们说过多次,既有打气,也有批评的成分,但效果并不明显,课堂回答问题的现象也并不见有所好转。后来,我也泄气了,有段时间干脆对此种现象不理不睬,任其发展,结果课堂都快变成我一个人的课堂了。
殊不料,某一天,有个学生偷偷地告诉我:“老师,您上课时,应先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其次一堂课下来应再给我们几分钟时间去巩固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思考回答问题,同时及时发现反馈问题,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大家才有问题可问,才有话可说。”
当时,我震惊了,为他的大胆,为他的善观大局,为他的合理化建议,同时也为我教学工作的疏忽。
终于,我采纳了这个学生的部分建议,并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具体工作,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去展开自由联想的翅膀,自主学习、探究,以便发现更多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最终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感三:
下面这段情境是我在教学古文《游恒山记》时与一名学生的对话。我在备课时,感觉这篇课文语言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就有想独自串译的念头。
老师:这篇文言文语句较为艰涩难懂,就让老师帮你们翻译好了。
学生:老师,还是先让我们自己翻译一遍吧。我们不知道的,到时请你再帮我们解释。
老师:怎么啦?
学生:我们先翻译一遍,我们就知道哪些难,哪些易,这样重要的难句就理出来了,我们学起来就可以重点突破了。同时,到时印象会更深一些……
老师:还有吗?
学生:这样,更能培养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我非常高兴有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认识,同时也为她的主动学习的精神赞赏不已。
确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总担心学生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从而越俎代庖,干完了本应由学生去完成的事情,而我们还认为干得很不错。其实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束缚,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扼杀。实不可取!多给学生更自由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哪怕他们目前一无所知!
史超,教师,现居湖南宜章。
随感一: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也包括我)为妥善贯彻落实这一新理念,于是乎在课堂教学中片面地将它理解为单一的师生、生生合作,动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更有甚者是形式火爆而内容虚无的“壮观”场面,而缺少了给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从而,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相互依赖,依赖老师、依赖同学的惰性。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后来,我发现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也竟然有学生回答不上来,但当一说同桌、前后同学之间相互讨论时,气氛就热烈得不得了;在期末考试试卷上,某个最简单的问题也给不出个完整、较为准确的答案了。这些都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深思!
对此,我想,课程教学不仅要激励学生多合作学习,以激起共鸣的思想火花、取他人之长补自己这短,而且更要的是,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态度和精神。这样远比一味地依赖别人解决问题而没有独立思维能力要好得多。毕竟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去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要比合作多得多,其重要性也大得多。虽然荀子认为“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个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那么,这一过程应怎样体现于教学呢?
我认为,对于某一探究性的话题,其教学过程至少要做到下述两步:
第一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也就是说,在课堂问题讨论探究过程中,应先让学生独立思考、钻研、思考是解问题的基础,只有思考了,才会对问题有全面的理解,才会知道自己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才会清楚自己能力的大小和知识水平的高低,也才会从心灵上对自己的求知欲有所触动、有所鞭策。
第二步:合作学习,通过合作,求同存异。当学生通过艰苦的独立思考、钻研问题的过程后,或者当教师的讲解显得艰涩抽象毫无成效时,教师应适时地安排督促学生合作交流,一方面让他们通过讨论交流,能充分感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之喜悦,以及如释重负豁然开朗的舒适;另一方面让他们彼此汲取对方的思想精华来充实营养自己的大脑思维,感受到多种思想的交流互补远比多个苹果的彼此交换而更具有神奇魅力。
其实,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讨论是相互交融的,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边合作交流边独立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再让学生合作,尤其是对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相互利用学习资源,便于更好地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随感二:
可能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年级的递增,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次数也越来越少。对于这种情况,我曾私下猜测:可能是他们身体发育趋于成熟,心里自认为思想成熟、老成或者是他们越来越怕在别人面前暴露缺点而自卑的缘故吧。也曾就此与他们说过多次,既有打气,也有批评的成分,但效果并不明显,课堂回答问题的现象也并不见有所好转。后来,我也泄气了,有段时间干脆对此种现象不理不睬,任其发展,结果课堂都快变成我一个人的课堂了。
殊不料,某一天,有个学生偷偷地告诉我:“老师,您上课时,应先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其次一堂课下来应再给我们几分钟时间去巩固知识、发现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思考回答问题,同时及时发现反馈问题,课堂气氛自然活跃起来了,大家才有问题可问,才有话可说。”
当时,我震惊了,为他的大胆,为他的善观大局,为他的合理化建议,同时也为我教学工作的疏忽。
终于,我采纳了这个学生的部分建议,并运用到了教学实践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好组织者、引导者的具体工作,尽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去展开自由联想的翅膀,自主学习、探究,以便发现更多的问题,培养其自信心和创造力,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最终培养其质疑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感三:
下面这段情境是我在教学古文《游恒山记》时与一名学生的对话。我在备课时,感觉这篇课文语言比较难以理解,因此就有想独自串译的念头。
老师:这篇文言文语句较为艰涩难懂,就让老师帮你们翻译好了。
学生:老师,还是先让我们自己翻译一遍吧。我们不知道的,到时请你再帮我们解释。
老师:怎么啦?
学生:我们先翻译一遍,我们就知道哪些难,哪些易,这样重要的难句就理出来了,我们学起来就可以重点突破了。同时,到时印象会更深一些……
老师:还有吗?
学生:这样,更能培养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我非常高兴有学生有这样的见解、认识,同时也为她的主动学习的精神赞赏不已。
确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大多数老师总担心学生这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从而越俎代庖,干完了本应由学生去完成的事情,而我们还认为干得很不错。其实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束缚,更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扼杀。实不可取!多给学生更自由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哪怕他们目前一无所知!
史超,教师,现居湖南宜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