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东民间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pan_n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的皮影戏一脉相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1966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之乡”。2006年5月20日,唐山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唐山皮影,因以唐山地区乐亭、滦县一带的语言音韵为其音乐特色,所以又叫“乐亭影”、“滦州影”,流行于河北的唐山,承德,廊坊等地区以及东北三省各市县。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有着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抗日战争以前常在农闲聚众演出,征上述地区的乡镇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它的唱腔音乐尤为群众所喜爱。唐山皮影走过了400多年的艺术历程,其表演形式融合了冀东地区特有的文化艺术特质,成为冀东地区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唐山皮影从演出前的准备到演员分工、正式演出到结束,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搭台子
  皮影戏的演出和一般戏剧不同,它是傀儡戏的一种,演员并不自己上台表演,而是通过操纵皮影来展现剧情,所以戏台要求能掩蔽演员。搭好台子,所有的演员唱念、伴奏、操纵都在台子上的帷帐里进行。
  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戏台大多为其他剧种表演的戏台,专门为皮影演出的戏台则极为少见。并不是皮影戏上不得台面,而是它的简便不需要这样的隆重。唐山也没有存留下来专用的皮影戏台,都是演出之前临时搭台子。据清嘉庆《滦州志》卷一有关于皮影戏的记载:“……用木板筑小高台,后围以布。前置长案,作宽格窗,蒙以棉纸,中悬巨灯……”早起唐山皮影影窗只有两米左右,用“四个车轱辘,一副棺材板”来搭台子。所谓“四个车轱辘”实际指的是两辆“大眼车”。棺材板在农村也比较常见。农村很多人四五十岁或者五六十岁身体还很健康的时候就为自己准备了棺材,也有人说,把棺材提前预备下,也是图个吉利。而在农村找到够宽够长的木板也不是容易的事,闲置着的棺材板搭影台正好一举两得。
  有了轱辘和棺材板,找个比较空旷的地方开始搭台子。把两辆大眼车的轱辘并在一起,棺材板架上,四周埋好柱子,用绳子固定。用布将台子围起来,俗称“影围子”,台子前边放一个条案,或者高桌,上面支上影窗。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皮影台子不再用大眼车和棺材板了,有定做的铁架、钢管,横杆竖支的,各有榫卯,然后影围子一围,很快就可以搭完。
  二、开台
  上台时,拿影的背好影人箱,带好当晚节目的影卷,打烘子的带好响器,琴师带好文场乐器(弦子和喇叭),由贴影的提灯在前引路,迎合了“未曾上台灯打头”那句老话,其余人员鱼贯相随。一切就绪后,开始打通儿,召集观众。管理严格的戏班,要求所有演员在上台前要解净大小便,演出时不准下台,以免有人议论是非。台上不准交头接耳,演唱时要聚精会神,不能忘词走调。
  三、召集观众
  每场演出前要先敲锣鼓以招揽观众,称之为“打通儿”,一般敲打十来分钟。一听到打通儿,四邻八庄就会知道哪庄要唱影了。关于“打通儿”,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一台影都是唱三夜,所以打通儿的锣鼓经也是固定的,一般第一夜打“三旋”,第二夜打“一封家书”,第三夜打“急急风”。如果唱三夜还不够,需要延长,锣鼓经就循环使用。有些老人不用出去,只在家里,听他们打的是什么通儿,就知道唱的是第几天的影。
  现在皮影戏用的锣鼓经很多已经失传了。演出前招揽观众,也是告诉观众影戏就要开演了的一种信号。在过去的年代,农村不仅没有广播,有钟表的人家也是个别的,何况周围十里八村的观众还要走很长的路,所以“通儿”打得精彩不精彩,也是皮影班社的门面。
  四、演员分工
  皮影演员主要分为三个类别:一是主唱人员,二是操纵人员,三是乐器伴奏人员。但是因为影班人少,一般都是一人兼数职。唐山皮影传统戏班,过去最少三五个人,吹拉弹唱演,忙得不亦乐乎。后来最少六人组成,再发展为七八个人,最多达到九人。俗有“六劳七闲”、“七紧八慢九消停”、“七忙八闲九消停”之说。其分工为拿线、贴线各一人,打烘子一人,拉弦一人,专门配唱二到五人,最佳阵容为两个唱“小儿”,两个唱“大儿”。除了弦师外,其他人均兼演唱,因为影班里拉弦的一般为盲人。因按人分钱,小班社专职演唱者一般只两三个人,唯有大班社因强调艺术质量才能做上述定员。
  晚上住下的时候,拿贴(拿贴指的是拿线的操纵人员。拿,指操纵中的上影,站在台口左侧的主操纵者;贴,说的是贴线的,指操纵中的下影,站在台口右侧配合上影操作。)、打拉(拉指拉弦,打指打鼓。)被安排在一个屋子里,以便在一起研究工作。因为那时候演出从来不提前排练,有什么问题就趁晚上住下后商量。连住的顺序都有规定,拿上线的在炕头,下面是贴线的,接着是打烘子的,拉弦的因为是盲人,需要摸着墙壁挂所用的用具,所以多住挨墙的地方。如果拿贴打拉同坐一辆车拉影箱的大车,拉弦的盲人坐在车尾巴上,遇到危险好往下跳。卸车时,影箱存放在这四人住的屋子。   五、演唱
  在唐山,过去一演皮影戏,老人们都不说去“看影”,而是说“听影”,这与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关。在全国很多地区的皮影中,唐山皮影有其独特的唱腔系统,而不是其他地方皮影的演唱以依托当地地方戏为主。而且唐山皮影有自己的剧本,被称为“影卷”。演唱时,影卷放置在影窗所在长桌正中的书戳子上,整场演出都是照着影卷来唱,所谓“照本宣科”。每个演唱的演员唱完眼前的一句,都要看好下两三句的唱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提前看出来,用手指点到那个字,旁边的人可以提前告知,这所谓“溜卷”。过去皮影演出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因为是走乡串户的演出,走到哪个村,搭台子,吃完饭就唱,而且都是东家提出唱哪出就唱哪出,没有时间提前看影卷。
  影班里对演唱人员要求很高,要“嘴眼飞快”才行,不仅有嗓音质量和唱功高低的要求,一个好的演唱演员还是编剧、导演。过去的老影卷写的唱词凌乱,没法照搬照抄地唱下来,这时就要求演员即兴编词,既要符合剧情要求还要对仗工整,与前边的上句相符。
  唐山皮影演唱是特殊的掐嗓唱。为什么形成“掐嗓”这种特殊的演唱方式呢?一种说法是,原来没有女角,所有旦角都由男角来唱。由于当时皮影的演出是半职业性,只是在农闲时由民间艺人临时组班,没有生活保障,所以当时的演员都是男性,为剧中女主角配音十分困难。演员们为了改变嗓音,演唱时多以手卡在喉咙处,压迫音带,从而发出一种尖细、高昂的特殊声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假声”的演唱方法,这种皮影戏的腔调后来发展为地方戏——唐剧。
  六、影卷
  影卷是皮影演出的剧本,最初曾以诵经调演唱,称之为“影经”。之所以称为“卷”,是使用了佛教里讲经宣卷的词语。据老艺人们回忆,唐山最早唱影是没有影卷的,只是在一块木头上插三柱香,烧完香,然后敲着木鱼,弹着弦,四五个人唱,没有固定的唱词。后来才形成了固定的剧本,演出时演员按此“照本宣科”,所以要求唱影的人必须能识文断字。
  在后来人们整理影卷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影卷写着抄写者的姓名,有的标有影班的名字,唯独没有标明影卷的真正作者是谁。据一些老艺人解释,是因为早先没有人把皮影当成艺术,影卷靠传抄演唱,传抄的过程人们也就淡忘了作者及作者的年代了。从影卷的内容来看,大多为历史故事,多与冀东地区广泛流传的鼓词、评书大致相同。从影卷抄写的情况看,有些影卷的文字堪称书法艺术。店铺里的小伙计常常靠抄影卷来练字。而村里有点文化的人把影卷当成小说来读,邻里纠纷劝解人也靠影戏中的故事来明理,似乎民间大众的伦理观念主要来自影戏。
  影卷的分类包括按时代、版本和剧种等三种区分方式。
  按时代分类中,目前所知最早的唐山皮影影卷为明万历年间的《薄命图》和《炎天雪》,据很多老人回忆,在20世纪50年代初还亲眼见过这两部影卷,后来不知去向。所以从影卷收藏的现状来看,按时代影卷大体可以分为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文革”这样几个时期。能见到的最早的清代影卷是道光年间的。一部是道光二十一年《二度梅》,只存有第五、六册;一部是《牤牛阵》;一部是道光二十年《珍珠扇》,共四册;还有一部是道光二十年《精忠传》。另外还有一批咸丰、同治年间的影卷。清代比较多见的是光绪年间的影卷。民国时期的影卷大多为石印本,主要由上海江东书局、上海大成书局、上海义隆书局等地发行。另外,这一时期仍然有大批手抄本影卷,这些影卷上都标有所属的影班,如德盛堂记、荣盛堂、义和堂、同议班等。“文革”时期的影卷多从京剧样板戏改编过来,如《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
  按版本分类可分为手抄本、石印本和木刻本三类。手抄本一直是影卷的主流,石印本在民国时期出现,石版其实是法国人工石,表面光滑,因为没有其他材料可取代,所以价钱不便宜。木刻本属较为珍贵的版本,留存的非常稀少。目前唐山博物馆存有三册木刻本影卷,但残破严重。
  按剧种分类可分为连台本和单出两类。连台本还叫“大卷”或“正卷”,每部都能唱几个晚上乃至几十个晚上,每晚唱一本,其精华部分常被选出来成“折子”,这些“折子”也被称为“单出”或“单支”加演折子戏叫“加篇”。单出又分大单出和小单出,大单出能唱一个晚上,小单出一般剧团在戏头和戏尾做垫场用。
  七、操控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两句话精辟地概括了皮影艺术的特点。前一句讲的是皮影演出内容纵横千古,包罗万象,虽然演出的空间有限,然而述说的故事却同其他戏剧一样广泛而深刻。后一句强调了皮影的独特之处,它作为傀儡艺术的一种,是通过操纵人员的双手表演出千军万马的气势。
  在皮影表演中,操纵演员被称为“拿线的”,一般由两个人组成:一个叫“上影”,也叫“影”;一个叫“下影”,也叫“贴影”。上影站在萤窗后面的左侧,下影站在右侧。上影居主要地位,下影配合上影的操纵。
  每身影人都要安装操纵杆,影人的操纵杆为三根。在影人脖子上安一根叫“主杆”,影人两只手上各安一根叫“手杆”。主杆是掌握人的平衡和身子活动的,相当于船上的舵。两根手杆由演员的右手操纵,拇指和食指夹一根杆子为第一组.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另一根杆子为第二组。两组的手指要密切配合,互相协作。两根杆子时张时合,有紧有慢。操纵时要求两根手杆达到随心随遇,运用自如的程度。
  八、结束退场
  每场演出时间的长短根据东家约定,一般每唱完一本影卷需要两三个小时,演出结束后掌台师傅便将影卷立在影窗上,表示影散了。有些名气较大的艺人深受观众喜爱,影散时围观之人不散,叫好之声不绝。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演员便要再加一段清唱或一小段单出才能收台。也有在影班散影时往影窗下放上一张刻有“闭幕”字样的场片,相当于电影中的“剧终”。
  散影后,演员的退场也有规矩,并不是胡乱收拾一下就走人而已。结束时,拿上线的人负责装影,打烘子的人负责拆卸影围子,拿下线的人负责拆顶棚。
  在北方农村,皮影戏的演出季节一年有三次:一次是农历五月麦收之后;一次是秋收之后;再一次就是每年传统的春节。在农村演出的皮影戏班,有以演戏为生的职业戏班,但更多的是一些平时务农、闲时演戏的半职业戏班。到了演出季节,他们收拾好戏箱和道具,临时结成演出影班,走村串乡去演出。庙台、场院、广场都是他们的演出场地。他们行装简便,即便是偏僻的山区也可以去演出,这是其他地方戏曲所不及的。过去有的影班就用小毛驴驮着影箱,有的是两个人抬着,支台的杆子都是演员扛着,行李只有一个小被卷,也是自己背着。由于村村都有影班,演出的地方都不远,顶多三四十里地。再加上皮影戏的演出费用低,农民负担得起,这就给皮影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观众对皮影的喜好已经达到极为炽热的程度,只要有村子演唱影戏,附近七里八村的乡亲都会赶去看热闹,演出场地车水马龙。等到太阳落山,天黑后就开始演出。剧目大都取材于农民熟悉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连台戏的演出可连续演十几夜不衰,甚至经常演到天亮才散影。那时候,一出影戏给庄稼人所带来的快乐,是那样的简单与质朴。
  作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子项目的唐山皮影戏,已经得到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和保护,但目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唐山市皮影剧团,活动在民间的影戏班社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唐山民间影班的减少和演员的老化,传承人的断层与未来观众的培养,都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经常活动的除了几个大影班之外,其他只有少量活动时间很短的民间影班。艺人们口中经常提及的比较活跃的影戏艺人,都是一些还对影戏艺术比较痴迷或借此养家糊口的中老年艺人,年轻艺人少得可怜。由于普遍认为影戏不能赚钱,加上对影戏艺术的隔膜,所以年轻人不愿学唱影戏,传承人的培养已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为了唐山皮影的辉煌,各级政府和民间艺人必须共同努力,再现影戏这种“超时代之艺术”的“特殊之魅力”。
其他文献
2016年12月12日唐山市三個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这三个家庭有投身公益,无私奉献的臧岚家庭,有长嫂如母,勤劳致富的刘长英家庭,还有书香浸润,家风更美的张丽钧家庭。  唐山市档案馆以建立“全国文明家庭”档案为抓手,联合路北区档案馆和古冶区档案馆,及时与三个家庭所在街道办事处取得联系,帮助指导建立家庭档案,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家庭”建档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全市家庭档案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凝
2016年3月14日上午,省档案局党支部书记党建述职评议工作会议在北院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召开。局党组班子成员、机关党委委员、各党支部书记等参加了会议。  在述职会上,各党支部书记总结了2015年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以履行党建工作职责为主线,围绕履行“一岗双责”做好党建与业务工作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加强理论武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以及自身建设情况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述职。  局党组副书
“委任状”顾名思义是“派人担任职务的证书”,一般意义是某个人在某岗位的工作成绩突出,被上级组织或部门赏识而被委任更高的职务。委任状基本上是中华民国政府时期使用的叫法,特别在国民党时期部队上使用更为频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使用任命状(任命书)。  河北省档案馆珍藏的民国河北高等法院档案中存有一些民国政府及军方官员的委任状,对于研究民国司法制度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尤为值得珍藏。本期主要介绍的是民国
2018年9月12日,经桃城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同意,桃城区扶贫办和区档案局联合在区委会堂举办扶贫档案整理工作培训班,区扶贫办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安排、制作培训教材,区档案局负责技术指导和档案知识培训,4个鄉镇办主管扶贫副职、民政所长、乡镇一名档案工作人员及49个区直派出单位工作队长、一名工作人员和各单位档案员共计160人参加了培训。桃城区档案局专业技术人员就扶贫档案整理实际操作制作电子课件进行
唐山的民用工业肇始于晚清洋务运动,首开中国工业化之先河。唐山开埠140年来,唐山工业因祖国需要而诞生,又因祖国需要而勇于担当,挺起了中国工业化的脊梁。  历史担当——在“洋务运动”中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部分洋务派官员认识到英法联军坚船利炮的威力,遂发起以“师夷制夷”“中体西用”为主导的洋务运动。1876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委派上海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到冀东开平一带勘察煤铁资源。1
曲阳石雕的产生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境内有一座黄山,横卧东西,状若银龙。满山汉白玉石洁白晶莹,宜精雕细刻。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加上世代相传的雕刻工艺,使曲阳成为我国有名的石雕之乡。  曲阳是怎么兴起雕刻的?对此有许多说法。有史料记载的是,曲阳雕刻艺术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始,曲阳石工即用大理石雕刻碑碣等物,曲阳县城南有座“狗塔”,据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为纪念一只曾保护他逃出大火的义犬而
摘 要:悲剧以严肃、沉郁作为感情基调,通过在情节、结局中呈现不幸的遭遇或不完满的状态,来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安提戈涅》作为最优秀的古希腊悲剧代表,它并不过分渲染悲情,也没有指向悲观主义,相反它在字里行间时常隐透著乐观主义态度倾向,构成基调之外的暗叙写,这种暗叙写并没有冲击“悲”的效果,反而提升了精神境界,拓展了审美空间。  关键词:安提戈涅 乐观主义 超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土是故乡亲  安平县,这确实是北方的一个极平常的县份,除了它的具体方位不能代替之外,其它方面,简直没什么个性。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他降生在哪里,完全是际遇;可是一当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降生,很少人有不热爱自己的土地的,无论其为富庶,或为贫瘠。在这一点上,人对于土地的感情,就像孩子对于母亲的感情。  是际遇,也是缘分,孙犁于1913年农历四月初六日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北方的土地以厚重而温暖的感情,欢
9月24日下午,由中共河北省委省直工委主办的省直机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歌咏活动,在石家庄河北会堂隆重举行。  历经2个多月、10多个场次的精心排练,河北省档案馆合唱团,以一曲《鼓浪屿之波》向广大观众表达了庆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牢记初心使命、爱岗敬业为民的丰富情怀。合唱团以干练朴素的着装、声情并茂的演唱、委婉深情的歌声、大气庄重紧扣主题的背景设计,展现了档案人的风采,赢得了观众
8月3日上午,石家庄市档案局全体党员干部按照“三会一课”要求,结合建党97周年和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通过“局长講党课、讲理论、讲党性,处长讲堂讲业务、讲知识,档案讲座讲故事、讲历史”三讲课堂,增强了全局人员党性意识,充实了业务知识,提高了工作责任心。  副调研员张卫明通过搜集大量有力的档案史料,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给大家上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