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对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许多初中生害怕作文,究其原因,主要是心中无“料”:无词汇之“料”, 无情感之“料”,无实践之“料”。由此可见,初中生文字积累贫乏,情感淡薄,生活实践空白,是造成其作文难写的主要原因。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学会语言积累、情感积累、实践积累,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作文指导积累情感实践
怕写作文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上的一块“心病” 。其实,许多学生不是不愿写,而是不会写。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挠腮,皱额锁眉,苦于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甚至过了几十分钟还是望题兴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阅历太浅、知识面太窄、语汇太贫乏,尤其缺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了解除学生的烦恼,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开启学生动笔写佳作的渠道——积累。
1 指导学生语言积累
到了初中,作文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朱光潜先生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能够写出自己心中所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所以,要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语言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指导要做到“三个一”:
1.1 每人有一个摘抄本
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古人的“积学以储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语句,均是关于积累的经验概括。教师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从看过的文章里面摘抄至少三个自认为好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或者一段话。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当发现有趣的事情时把它记下来。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学生在作文时就能有创意的表达,语言日渐丰富起来,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1.2 每天看一篇佳文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好的文章让他们去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好的文章看。第二天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交流,一个班可以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今天这个组来说,明天那个组来说。让同学们都有机会说说你昨天看了什么好文章,好在哪里。同学之间的交流,既能认识更多的好文章,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轮流,坚持不懈,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良好的习惯,又能让学生积淀深厚的语言功底。
1.3 每周推荐一佳作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周由其中的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向全班学生推荐一篇“佳作”,然后把文章贴到教室的“佳作欣赏园地”中,供全班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可以是本小组成员的作文,也可以是摘抄而来的文章。如果是摘抄而来的,要注明作者、出处,并简要评述这篇文章的佳处。比如评论其用了哪些好词好句,语言有什么特色,用了哪些精妙写法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 “为所欲为”。教师如此操作,就能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资源共享,共同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在自主自由中探究更多的作文知识,开了眼界,拓了视野,学会赏析。正如前人所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生在“见多识广”的强化训练中,实际已经接受了潜移默化的作文指导。
2 指导学生情感积累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推动学生写作的无穷动力,没有情感的文章只能是无病呻吟。
所以,要指导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事一物总关情”,写文章时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意,做到真情流露。而在平常的讲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情感上有所积累。教师要把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然后让学生体悟、领会,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到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感悟,在不断感悟中运用。比如在讲授有关亲情的《散步》一文,可以让学生各自谈自己对家庭某一成员的印象,或谈在家庭中发生的令自己动情、难忘的事,说出心灵深处对家的感觉,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感想。一方面,教师如此点拔、诱导,就能为这个单元的作文指导“我爱我家”作出情感方面的铺垫;另一方面,如此启发,也能为一些情感体验较差的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启迪和熏陶,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一些帮助。这样一来,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就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而在写作时都能心中有“情感之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下一步的作文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3 指导学生实践积累
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内容的文章将是空洞的。学生总认为自己的生活三点一线,非常单调与枯燥,没有什么可写,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干瘪乏味。虽然初中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多活动形式和内容。可因为条件的欠缺,时间的限制,大多数活动实际上都没能够落到实处。由于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缺乏,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头脑中一片迷茫,不知道从何处入手。那么有没有更直接更好用的写作内容呢?有,选点就在课文中。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将作文训练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在教《傅雷家书》之类的美文时,总让学生摘抄有韵味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事例用句造段,长期坚持训练表达。同时,我和学生一起寻找课文的隐点、续点、补点、连接点、争议点等。通过联想和想象或续写、或补写、或缩写、或扩写、或对比写等.让学生觉得写作的源头活水就在身边,用心思考便触手可及。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多留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事事关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参加实践活动,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贴近生活,打动人心,成为一篇好文章。这正如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文章就如一泓清潭,而生活实践就是这“活水源头”。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就要让学生多参加活动,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在打磨平凡生活中,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咀嚼出人生百味。也就是说,教师在平常的指导中,可以配合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野外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义务劳动、参观工厂等等。然后,让他们把实践中获得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再在日记、周记或单元作文中写出来。这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写作文并不可怕,也不高深。它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心中的话。
关键词:作文指导积累情感实践
怕写作文一直以来是学生学习上的一块“心病” 。其实,许多学生不是不愿写,而是不会写。每当语文老师把“文题”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挠腮,皱额锁眉,苦于无话可说,无情可抒,甚至过了几十分钟还是望题兴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丰富、阅历太浅、知识面太窄、语汇太贫乏,尤其缺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为了解除学生的烦恼,提高课堂效率,我选择了开启学生动笔写佳作的渠道——积累。
1 指导学生语言积累
到了初中,作文更加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朱光潜先生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能够写出自己心中所想,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这需要一定的语言积累。所以,要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语言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指导要做到“三个一”:
1.1 每人有一个摘抄本
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古人的“积学以储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语句,均是关于积累的经验概括。教师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摘抄本,每天从看过的文章里面摘抄至少三个自认为好的词语,一个优美的句子或者一段话。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当发现有趣的事情时把它记下来。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学生在作文时就能有创意的表达,语言日渐丰富起来,从而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1.2 每天看一篇佳文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好的文章让他们去看,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好的文章看。第二天抽出十分钟时间进行交流,一个班可以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今天这个组来说,明天那个组来说。让同学们都有机会说说你昨天看了什么好文章,好在哪里。同学之间的交流,既能认识更多的好文章,又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此轮流,坚持不懈,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良好的习惯,又能让学生积淀深厚的语言功底。
1.3 每周推荐一佳作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周由其中的一个小组的学生负责向全班学生推荐一篇“佳作”,然后把文章贴到教室的“佳作欣赏园地”中,供全班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可以是本小组成员的作文,也可以是摘抄而来的文章。如果是摘抄而来的,要注明作者、出处,并简要评述这篇文章的佳处。比如评论其用了哪些好词好句,语言有什么特色,用了哪些精妙写法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发言, “为所欲为”。教师如此操作,就能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资源共享,共同走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世界,在自主自由中探究更多的作文知识,开了眼界,拓了视野,学会赏析。正如前人所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生在“见多识广”的强化训练中,实际已经接受了潜移默化的作文指导。
2 指导学生情感积累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推动学生写作的无穷动力,没有情感的文章只能是无病呻吟。
所以,要指导学生写出好的文章,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事一物总关情”,写文章时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意,做到真情流露。而在平常的讲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情感上有所积累。教师要把丰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然后让学生体悟、领会,再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情感体验。做到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在不断积累中感悟,在不断感悟中运用。比如在讲授有关亲情的《散步》一文,可以让学生各自谈自己对家庭某一成员的印象,或谈在家庭中发生的令自己动情、难忘的事,说出心灵深处对家的感觉,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感想。一方面,教师如此点拔、诱导,就能为这个单元的作文指导“我爱我家”作出情感方面的铺垫;另一方面,如此启发,也能为一些情感体验较差的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启迪和熏陶,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一些帮助。这样一来,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就能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从而在写作时都能心中有“情感之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教师下一步的作文指导也就水到渠成了。
3 指导学生实践积累
生活实践是写作的源泉,没有生活内容的文章将是空洞的。学生总认为自己的生活三点一线,非常单调与枯燥,没有什么可写,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干瘪乏味。虽然初中版教材每个单元都有综合性学习,提供了很多活动形式和内容。可因为条件的欠缺,时间的限制,大多数活动实际上都没能够落到实处。由于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的缺乏,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在看到作文题目后头脑中一片迷茫,不知道从何处入手。那么有没有更直接更好用的写作内容呢?有,选点就在课文中。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将作文训练和阅读教学有机结合 为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我在教《傅雷家书》之类的美文时,总让学生摘抄有韵味的句子,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事例用句造段,长期坚持训练表达。同时,我和学生一起寻找课文的隐点、续点、补点、连接点、争议点等。通过联想和想象或续写、或补写、或缩写、或扩写、或对比写等.让学生觉得写作的源头活水就在身边,用心思考便触手可及。
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多留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事事关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参加实践活动,写出来的文章才能贴近生活,打动人心,成为一篇好文章。这正如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所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文章就如一泓清潭,而生活实践就是这“活水源头”。因此,教师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就要让学生多参加活动,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在打磨平凡生活中,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咀嚼出人生百味。也就是说,教师在平常的指导中,可以配合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如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野外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义务劳动、参观工厂等等。然后,让他们把实践中获得的感受与同学交流,再在日记、周记或单元作文中写出来。这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写作文并不可怕,也不高深。它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心中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