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条消息刷满了各大社交网站的首页:NASA出大招,把黄道十二星座变成了十三个!(快看看你变成了啥星座?)还煞有介事附上一张图表,详细列出了“黄道十三星座”的起止时间。消息引得网友一片惊呼的同时,难得地招致了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的一致“辟谣”,各路大V纷纷愤而表示“我们不管这个/他们管不着这个”。虽然现如今专家的话不一定可信,偶尔还会被骂“砖家”,但意见从来没一致过的两路专家忽然统一起来,那就只能代表一点:你到底是啥星座,这件事,NASA确实是不管,并且也管不着的。
那么,黄道上究竟有几个星座,这事儿到底归谁管呢?这就得看你关心的是哪一个“星座”了。
当我们说星座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星座是星座!
“黄道十二星座”和“黄道十三星座”,虽然都写作“星座”,但两个“星座”代表的含义却完全不同,把两者混为一谈就会闹笑话。这就跟“后”和“後”虽然都简化成了“后”,但你绝不能把“皇后”写成“皇後”一样。当我们说到“黄道十三星座”的时候,指的是天文学上的星座(constellations),也就是你拿着星图能在夜空中实际找到的一片天区。天文学家用星座这个概念来标记天空中的大概位置,比如“M31星系位于仙女座方向”,就好像我们说“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一样。早期由于观测精度的限制,星座之间的边界很模糊,人们说起“星座”,一般指的是这个星座的亮星连线周围的天空,反正周围没有亮星的地方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也就没人关心。等到观测水平越来越高,星座之间的边界就必须精确地确定下来,不然容易出现某个天体闹不清属于哪个星座的情况。
这也跟行政区划类似,古代没什么明确的国境、省境线,而现代的行政区划地图就画得越来越精确,你坐在车上,前一秒还在重庆呢,下一秒GPS就告诉你进入四川了,没啥含糊的空间。当然这个边界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不能各说各的,所以国际天文学会(IAU)在1922年统一把全天划分成了88个星座,又在1930年划定了这88个星座的边界线。这样,全天就分成了88块边界清晰的“拼图”,每一个位置都能对应到某一个星座的范围,保证既不会出现争议,也不会有“三不管”地带。在这88块拼图里,黄道,也就是太阳一年里在星空中经过的轨迹,穿过了其中的13块。这就是所谓的“黄道十三星座”。拼图的形状很不规整,面积有大有小,而黄道从中穿越的长度也各不相同。网上流传的那张“十三星座”的表格,实际上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时经过这些天区的时间。
星座是星宫?
而当我们说到“黄道十二星座”的时候,指的是占星学上的“星座”(signs)。从括号里的对应单词就可以看出来,它根本和天文学意义上的星座不是一回事儿,只是被翻译成了同一个中文词,容易弄混。严格来讲,应该把这个意义上的“星座”称为“星宫”(houses),它们只存在于黄道上,一共12个,也就是“黄道十二宫”。黄道是天球上一个360°的大圆,黄道十二宫从春分点开始,每一宫占据30°,把黄道平分成12段。太阳每年在黄道上跑一圈儿,平均每个月正好走过一个星宫,就好像太阳神在不同的宫殿里轮番居住似的。
所以黄道十二宫本质上是一套简单的历法,古巴比伦人使用这个古老历法的时候,天球上的春分点还在白羊座,于是第一宫就以“白羊”命名,春分点的标志?至今还和白羊座的符号一模一样。接下来的11个星宫也以当时位置大致对应的星座命名,依次是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宮?,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
其实每一宫就相当于一个月,只不过用了一个星座的名字来称呼它们,随便换一个命名方法,也不会影响它们的本质。比如从春分点开始,把黄道平分成12段是12宫,平分成24段正好是24节气,于是每一宫的起点、中间点和终点都恰好是一个节气,那么用对应的节气来命名每一宫,不管是按照起点来的春分宫、谷雨宫,还是按照中间点来的清明宫、立夏宫,其实也没什么不行的嘛。
别用星座去套星宫
黄道和黄道十二宫总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春分点由于地球自转轴的缓慢摆动,是在星空中缓慢偏移的。曾经在2 500年前位于白羊座(这里指的是真正的星座)的春分点,现在已经偏移到了双鱼座,再过两百年还会来到宝瓶座,天文学家把这叫做春分点的“退行”。不过因为我们使用的日历是以太阳相对于春分点的移动为基准的,所以不管春分点怎么退行,太阳来到它这里的日子基本不变,黄道十二宫中每一宫的起止日期,也从不会偏离超过一天,但星空中的黄道星座,和与它们同名的星宫之间,已经错开了一个身位的距离。而太阳来到每一个星座的时间,与来到同名星宫的时间,最多可以相差一个多月,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差得越来越多。没关系,这并不会影响你生日对应的“星座”,因为它早已和真实的星空脱钩,不管是NASA、IAU还是地球忽然大暴走,都不会也不能插手改变你的生日星座,它与你出生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唯一对应,不会因为星空的漂移而改变。而2 500年前说一个人生于“某一宫”,和今天说“几月生日”,其实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那么,黄道上究竟有几个星座,这事儿到底归谁管呢?这就得看你关心的是哪一个“星座”了。
当我们说星座的时候,是在说什么?
星座是星座!
“黄道十二星座”和“黄道十三星座”,虽然都写作“星座”,但两个“星座”代表的含义却完全不同,把两者混为一谈就会闹笑话。这就跟“后”和“後”虽然都简化成了“后”,但你绝不能把“皇后”写成“皇後”一样。当我们说到“黄道十三星座”的时候,指的是天文学上的星座(constellations),也就是你拿着星图能在夜空中实际找到的一片天区。天文学家用星座这个概念来标记天空中的大概位置,比如“M31星系位于仙女座方向”,就好像我们说“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一样。早期由于观测精度的限制,星座之间的边界很模糊,人们说起“星座”,一般指的是这个星座的亮星连线周围的天空,反正周围没有亮星的地方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也就没人关心。等到观测水平越来越高,星座之间的边界就必须精确地确定下来,不然容易出现某个天体闹不清属于哪个星座的情况。
这也跟行政区划类似,古代没什么明确的国境、省境线,而现代的行政区划地图就画得越来越精确,你坐在车上,前一秒还在重庆呢,下一秒GPS就告诉你进入四川了,没啥含糊的空间。当然这个边界必须使用统一的标准,不能各说各的,所以国际天文学会(IAU)在1922年统一把全天划分成了88个星座,又在1930年划定了这88个星座的边界线。这样,全天就分成了88块边界清晰的“拼图”,每一个位置都能对应到某一个星座的范围,保证既不会出现争议,也不会有“三不管”地带。在这88块拼图里,黄道,也就是太阳一年里在星空中经过的轨迹,穿过了其中的13块。这就是所谓的“黄道十三星座”。拼图的形状很不规整,面积有大有小,而黄道从中穿越的长度也各不相同。网上流传的那张“十三星座”的表格,实际上就是太阳在黄道上运行时经过这些天区的时间。
星座是星宫?
而当我们说到“黄道十二星座”的时候,指的是占星学上的“星座”(signs)。从括号里的对应单词就可以看出来,它根本和天文学意义上的星座不是一回事儿,只是被翻译成了同一个中文词,容易弄混。严格来讲,应该把这个意义上的“星座”称为“星宫”(houses),它们只存在于黄道上,一共12个,也就是“黄道十二宫”。黄道是天球上一个360°的大圆,黄道十二宫从春分点开始,每一宫占据30°,把黄道平分成12段。太阳每年在黄道上跑一圈儿,平均每个月正好走过一个星宫,就好像太阳神在不同的宫殿里轮番居住似的。
所以黄道十二宫本质上是一套简单的历法,古巴比伦人使用这个古老历法的时候,天球上的春分点还在白羊座,于是第一宫就以“白羊”命名,春分点的标志?至今还和白羊座的符号一模一样。接下来的11个星宫也以当时位置大致对应的星座命名,依次是金牛宫?,双子宫?,巨蟹宫?,狮子宫?,室女宫?,天秤宮?,天蝎宫?,人马宫?,摩羯宫?,宝瓶宫?,双鱼宫?。
其实每一宫就相当于一个月,只不过用了一个星座的名字来称呼它们,随便换一个命名方法,也不会影响它们的本质。比如从春分点开始,把黄道平分成12段是12宫,平分成24段正好是24节气,于是每一宫的起点、中间点和终点都恰好是一个节气,那么用对应的节气来命名每一宫,不管是按照起点来的春分宫、谷雨宫,还是按照中间点来的清明宫、立夏宫,其实也没什么不行的嘛。
别用星座去套星宫
黄道和黄道十二宫总是以春分点为起点,而春分点由于地球自转轴的缓慢摆动,是在星空中缓慢偏移的。曾经在2 500年前位于白羊座(这里指的是真正的星座)的春分点,现在已经偏移到了双鱼座,再过两百年还会来到宝瓶座,天文学家把这叫做春分点的“退行”。不过因为我们使用的日历是以太阳相对于春分点的移动为基准的,所以不管春分点怎么退行,太阳来到它这里的日子基本不变,黄道十二宫中每一宫的起止日期,也从不会偏离超过一天,但星空中的黄道星座,和与它们同名的星宫之间,已经错开了一个身位的距离。而太阳来到每一个星座的时间,与来到同名星宫的时间,最多可以相差一个多月,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差得越来越多。没关系,这并不会影响你生日对应的“星座”,因为它早已和真实的星空脱钩,不管是NASA、IAU还是地球忽然大暴走,都不会也不能插手改变你的生日星座,它与你出生时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唯一对应,不会因为星空的漂移而改变。而2 500年前说一个人生于“某一宫”,和今天说“几月生日”,其实也并没有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