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3年以来,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先后在香港成功发行上市,中行和工行股票还进入我国A股市场。目前,农行的股份制改革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作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股份制改革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金融稳定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改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这是背水一战。那么,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股改究竟是如何进行的?股改之后又面临着哪些新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第二阶段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公司治理改革。股改引进了其他战略投资者,使国有商业银行从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必须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外,国有商业银行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如工行制定了17个方面的改革项目,涉及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发展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改造方案、信贷、非信贷资产分类、人事激励机制、财务会计制度转换,等等。通过这些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效制衡的机制。
第三阶段是创造条件公开上市,接受市场检验。要保证国有商业银行顺利上市,一个关键性的工作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2005年6月中旬和7月初,建行分别与美国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2005年8月中下旬,中行先后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淡马锡、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四家战略投资者签订了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2006年1月27日,工行与包括高盛集团、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在内的高盛投资团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主要在于引进境外资本的同时,从境外银行输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因此,除了给予其董事位置、参与本行管理与重要决策外,还有开展重要业务领域合作的协议条款。遵循银监会“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和竞争回避” 的基本原则,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工作进展顺利,为后来的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放开的新挑战
完成股改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历史性跨越,但随着2006年底入世过渡期结束,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以及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全面放开,又给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不良贷款存在着较大的反弹压力。首先,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比较高,而经济周期性变化又可能会带来整个行业的风险。有时哪怕是个别大企业的变化,都可能给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其次,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不健康因素特别是石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出口贸易磨擦增加和汇率变动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虽然剥离了,但其风险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培育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公司治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重组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 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等体制机制性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对国际惯例、会计制度、公司治理、资本约束等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求知之甚少,对碰到的复杂困难和矛盾认识不多。要达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任重而道远。
利润持续增长难度加大。随着企业短期融资证券和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业务迅速扩大,发展优质信贷市场的困难加大,加之在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下必须实行高拨备,势必导致信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加快,存贷利差也在不断收窄,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利率倒挂,利率风险的影响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劳动力过剩、低效机构多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难题。
国际化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金融机构密集抢滩,而且更加注重通过资本融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在快速演变为不同的中外资金融机构联盟体之间的竞争,升级为国际化的竞争。能否通过股权合作,充分利用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经验、技术和产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锻造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长远发展。
此外,如何留住国有商业银行优秀人才与核心人才,也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尽管面临上述种种严峻的挑战,但银行业没有必要因为全面开放而惊慌失措。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还受到有限的约束,在一定时间内不太可能形成强大的系统网络,只可能是局域网,因此暂时还不会对我国的银行业构成根本威胁。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认识,有高效率的行动,就完全有可能自如地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作者系北京资深媒体人、中国商业周刊副总编辑)
作为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股份制改革对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和国家金融稳定而言,都是输不起的改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这是背水一战。那么,国有商业银行为什么要进行股份制改造?股改究竟是如何进行的?股改之后又面临着哪些新挑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
第二阶段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公司治理改革。股改引进了其他战略投资者,使国有商业银行从国有独资银行变为股份有限公司。除了必须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外,国有商业银行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如工行制定了17个方面的改革项目,涉及公司治理结构设计、发展战略设计、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改造方案、信贷、非信贷资产分类、人事激励机制、财务会计制度转换,等等。通过这些改革,使国有商业银行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效制衡的机制。
第三阶段是创造条件公开上市,接受市场检验。要保证国有商业银行顺利上市,一个关键性的工作就是引进战略投资者。2005年6月中旬和7月初,建行分别与美国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2005年8月中下旬,中行先后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淡马锡、瑞士银行集团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四家战略投资者签订了战略合作与投资协议;2006年1月27日,工行与包括高盛集团、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在内的高盛投资团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
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目的,主要在于引进境外资本的同时,从境外银行输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因此,除了给予其董事位置、参与本行管理与重要决策外,还有开展重要业务领域合作的协议条款。遵循银监会“长期持股、优化治理、业务合作和竞争回避” 的基本原则,国有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工作进展顺利,为后来的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面放开的新挑战
完成股改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次历史性跨越,但随着2006年底入世过渡期结束,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以及人民币零售业务的全面放开,又给国有商业银行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
不良贷款存在着较大的反弹压力。首先,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比较高,而经济周期性变化又可能会带来整个行业的风险。有时哪怕是个别大企业的变化,都可能给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带来很大影响。其次,在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国际经济不健康因素特别是石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出口贸易磨擦增加和汇率变动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此外,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虽然剥离了,但其风险管理水平还不是很高,培育科学的经营理念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
公司治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财务重组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 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等体制机制性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高管人员对国际惯例、会计制度、公司治理、资本约束等现代金融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求知之甚少,对碰到的复杂困难和矛盾认识不多。要达到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任重而道远。
利润持续增长难度加大。随着企业短期融资证券和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业务迅速扩大,发展优质信贷市场的困难加大,加之在高风险的市场环境下必须实行高拨备,势必导致信贷业务的盈利水平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不断加快,存贷利差也在不断收窄,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利率倒挂,利率风险的影响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成本控制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劳动力过剩、低效机构多一直是困扰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难题。
国际化竞争将更加激烈。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外资金融机构密集抢滩,而且更加注重通过资本融合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正在快速演变为不同的中外资金融机构联盟体之间的竞争,升级为国际化的竞争。能否通过股权合作,充分利用境外战略投资者的经验、技术和产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锻造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长远发展。
此外,如何留住国有商业银行优秀人才与核心人才,也是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挑战。
尽管面临上述种种严峻的挑战,但银行业没有必要因为全面开放而惊慌失措。由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还受到有限的约束,在一定时间内不太可能形成强大的系统网络,只可能是局域网,因此暂时还不会对我国的银行业构成根本威胁。只要我们有充分的认识,有高效率的行动,就完全有可能自如地应对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作者系北京资深媒体人、中国商业周刊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