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然而,无数家长却在叹息:现在的孩子像小皇帝一样。别说帮助大人做事,连自己穿衣、吃饭的小事也要父母帮助。他们认为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对长辈、对社会只知索取,却不知感恩。这种现状究竟是什么造成的?笔者从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面分析了孩子缺乏感恩的原因,并从生活细节入手对孩子感恩教育的培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愿与家长、教师共同探讨。
【关键词】尊重;感恩;家庭教育
孝思赋序:父母之恩,云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尘。意思是说:父母之恩广大,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疼爱子女,恰似河海之深,子女孝敬双亲,如水滴和埃尘之微小。 “孝道”一直是中国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且不说“孝”,个别孩子对父母连起码的尊重都谈不上。
前几日我就亲眼目睹了一场父与子的故事。由于父亲没有答应孩子买玩具,孩子拒绝吃饭,躲在门外生闷气。母亲过来责怪父亲:孩子非得父亲亲自去“请”才肯进门,父亲为什么就无动于衷。父亲没辙,只得过去“请”。
我们的家长在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叹息、伤心。孩子自私、冷漠,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究竟是谁的错?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疏漏?
一、父母关注度的偏差,让孩子情感发展滞缓
曾经有一位班主任老师告诉大家,她几乎很少接到家长关于和孩子相处问题的咨询。“全部都是问和学习有关的事情,考试成绩多少,孩子做作业怎么样、是否守纪律等等。”每个家长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然而一些父母往往只注重了物质、生理、知识、学习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情感发展却关注甚少,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方面的培养就更显得缺乏。
二、家庭教育的失衡,让孩子性格扭曲
有心理专家做过研究:专制、拒绝、放任的父母教育方式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多是心智扭曲、没有爱与被爱能力、不负责任的人。有些父母一旦孩子做错了事,他就开始诉说自己如何辛苦,表面上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就仅是一种任务,毫无真情可言。还有些家长有打骂孩子的习惯,尽管出于爱意,但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种子,仇恨产生了,自然谈不上感恩。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同样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让感恩意识淡化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人们容易把别人的施恩看作另有所图,或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老师被认为是为了饭碗而教学生,所以不必感恩;父母被认为是为了养老而养育子女,所以不必感恩……商品经济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缺乏关爱和沟通。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往往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那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如何创造机会,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呢?
1.参加“爱心”活动,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品质的形成。我们可以经常带领孩子去参加各类爱心活动,如“希望工程”的捐助、志愿者服务……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2.抓住生活细节,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当孩子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比如,一支笔掉到了桌子底下,聪明的母亲会告诉孩子:“妈妈今天腰很疼,不能弯腰,你能帮妈妈捡一下吗?”再如,父母生病了,你可以明确地对孩子说:“今天妈妈生病了,不能做饭了。你能不能帮帮妈妈?”请求孩子帮助自己,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儿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帮助大人的习惯。双休在家打扫卫生,我们总会说:“小文,帮爸爸妈妈做件事。”哪怕只是让他擦一张桌子,都一定要他做。儿子在反复几次后已经很习惯这样的劳动了。每当儿子帮我完成了一项任务,我总是很高兴地对他说“谢谢”。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3.融洽家庭关系,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以身作则,也是培养孩子感恩之情的必要条件。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于青少年来说,感恩还不局限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愿我们的父母、教师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孩子,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成为 “冷漠的一代”。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关键词】尊重;感恩;家庭教育
孝思赋序:父母之恩,云何可報,慈如河海,孝若涓尘。意思是说:父母之恩广大,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疼爱子女,恰似河海之深,子女孝敬双亲,如水滴和埃尘之微小。 “孝道”一直是中国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且不说“孝”,个别孩子对父母连起码的尊重都谈不上。
前几日我就亲眼目睹了一场父与子的故事。由于父亲没有答应孩子买玩具,孩子拒绝吃饭,躲在门外生闷气。母亲过来责怪父亲:孩子非得父亲亲自去“请”才肯进门,父亲为什么就无动于衷。父亲没辙,只得过去“请”。
我们的家长在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之后,叹息、伤心。孩子自私、冷漠,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究竟是谁的错?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疏漏?
一、父母关注度的偏差,让孩子情感发展滞缓
曾经有一位班主任老师告诉大家,她几乎很少接到家长关于和孩子相处问题的咨询。“全部都是问和学习有关的事情,考试成绩多少,孩子做作业怎么样、是否守纪律等等。”每个家长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然而一些父母往往只注重了物质、生理、知识、学习方面的培养,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情感发展却关注甚少,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方面的培养就更显得缺乏。
二、家庭教育的失衡,让孩子性格扭曲
有心理专家做过研究:专制、拒绝、放任的父母教育方式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多是心智扭曲、没有爱与被爱能力、不负责任的人。有些父母一旦孩子做错了事,他就开始诉说自己如何辛苦,表面上他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强化父母为孩子的付出,其实恰恰相反,这给孩子造成了心理负担,它暗示了“我付出给你,你要偿还”。久而久之,“感恩”在孩子头脑中就仅是一种任务,毫无真情可言。还有些家长有打骂孩子的习惯,尽管出于爱意,但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仇恨的种子,仇恨产生了,自然谈不上感恩。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同样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让感恩意识淡化
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人们容易把别人的施恩看作另有所图,或者被认为是理所当然:老师被认为是为了饭碗而教学生,所以不必感恩;父母被认为是为了养老而养育子女,所以不必感恩……商品经济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缺乏关爱和沟通。甚至家长、老师经常在不经意间表达、宣泄了对生活、对社会及对他人太多的不满和埋怨,以至于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缺乏了解,更别说是感恩了。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往往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那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如何创造机会,强化孩子们的“感恩”意识呢?
1.参加“爱心”活动,强化孩子的“热心”行为
要使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首先要让孩子处于感恩的人文氛围中。让他们感受周围的人是如何对世界、对他人感恩的。耳濡目染之后将影响他们自身品质的形成。我们可以经常带领孩子去参加各类爱心活动,如“希望工程”的捐助、志愿者服务……当孩子出现这些“热心”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2.抓住生活细节,给孩子回报的空间
当孩子想要帮助你做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因为父母最大的责任不是让孩子学会读书,而是让他首先学习做人,这是他能好好读书、把书读好的基础。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报,他才会懂得珍惜、懂得体谅。比如,一支笔掉到了桌子底下,聪明的母亲会告诉孩子:“妈妈今天腰很疼,不能弯腰,你能帮妈妈捡一下吗?”再如,父母生病了,你可以明确地对孩子说:“今天妈妈生病了,不能做饭了。你能不能帮帮妈妈?”请求孩子帮助自己,孩子才会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儿子在很小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帮助大人的习惯。双休在家打扫卫生,我们总会说:“小文,帮爸爸妈妈做件事。”哪怕只是让他擦一张桌子,都一定要他做。儿子在反复几次后已经很习惯这样的劳动了。每当儿子帮我完成了一项任务,我总是很高兴地对他说“谢谢”。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3.融洽家庭关系,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融洽的家庭关系和父母以身作则,也是培养孩子感恩之情的必要条件。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礼物;如果老人离得较远,应该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要让孩子看到父母不仅对自己有爱,对长辈也有爱。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
感谢父母,他们给予你生命,抚养你成人;感谢老师,他们教给你知识,引领你做“大写的人”;感谢朋友,他们让你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感谢对手,他们令你不断进取、努力。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美德。对于青少年来说,感恩还不局限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还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愿我们的父母、教师用我们的行动去感染孩子,让我们的孩子不再成为 “冷漠的一代”。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