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还远不是教育强国。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当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本位”、“科技术至上”等诸多问题凸显,单向文化知识的传承和课程设计的体系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些现象让我们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教育本质 科学素养 人文精神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4-01
看了东方卫视“东方眼”栏目的揭秘高考“工厂”,很有感触,我没有资格评论衡水中学,但是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认真深入思考。
什么是教育?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现在,往往一谈到教育,就仅仅是指学校教育,当然,学校教育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实际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往往被忽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认证。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育人,是一种“唤醒”。“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是卢梭和裴泰洛对教育本质的定义。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则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
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虽然表述不同,但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在于对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善。
教育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究其根源,我认为是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这里的教育指广义的教育,特别是指狭义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忽视了教育“育人”的价值,而教育正是通过育人而在教育外部间接实现各种社会价值。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但是,由于教育迷失了应有的价值,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而学生在人格上往往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缺乏主体性的奴性人格,一种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占有性人格。
教育误入了“社会本位”的歧途,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愈演愈烈的单向传承的文化知识教育,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度严谨的道德规范教育,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缺乏规则的社会政治干预,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误入了“科技至上”的歧途,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设计上严格的体系化倾向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操作上过分的程序化倾向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评价上顽固的单一化倾向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家庭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段话语重心长、入情入理、切中要害。
实际上,我们的古人特别强调治家对治国的重要。《大学》就指出:“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人,决定因素其实首先是家庭教育。
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
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家庭的协助教育,学校教育是办不下去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当今时代,家庭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睿智的父母之爱(罗亦超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 玉斌.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
[3]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中国教育网
【关键词】教育本质 科学素养 人文精神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234-01
看了东方卫视“东方眼”栏目的揭秘高考“工厂”,很有感触,我没有资格评论衡水中学,但是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政府官员的认真深入思考。
什么是教育?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缀“e”有“出”的意思,意为“引出”或“导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从词源上说,西方“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现代汉语中“教育”一词的通行,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教育话语由“以学为本”向“以教为本”的现代性转变。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刊授教育、广播学校和电视学校的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现在,往往一谈到教育,就仅仅是指学校教育,当然,学校教育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实际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在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往往被忽视。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认证。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微笑和爱。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因此,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心灵的哪些东西。
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们也都深深认同这一点——教育本质上讲是育人,是一种“唤醒”。“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的三个核心命题。“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是卢梭和裴泰洛对教育本质的定义。马克思则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为完满生活做准备”是斯宾塞的教育本质观。而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则是孔孟一脉相承的教育思想。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心灵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
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阐释,虽然表述不同,但实际上都可以抽象出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本质在于对教育者人格的完善,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使之不断地趋于完善。
教育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毋庸讳言,我们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究其根源,我认为是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这里的教育指广义的教育,特别是指狭义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忽视了教育“育人”的价值,而教育正是通过育人而在教育外部间接实现各种社会价值。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但是,由于教育迷失了应有的价值,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而学生在人格上往往走向两种极端,一种是缺乏主体性的奴性人格,一种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占有性人格。
教育误入了“社会本位”的歧途,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愈演愈烈的单向传承的文化知识教育,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过度严谨的道德规范教育,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缺乏规则的社会政治干预,压抑了学生个性发展……
教育误入了“科技至上”的歧途,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设计上严格的体系化倾向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操作上过分的程序化倾向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评价上顽固的单一化倾向影响了人文精神的培养……
家庭教育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习近平同志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段话语重心长、入情入理、切中要害。
实际上,我们的古人特别强调治家对治国的重要。《大学》就指出:“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个孩子将来成为什么人,决定因素其实首先是家庭教育。
上世纪60年代,国际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指出: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纵孩子的学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
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家庭的协助教育,学校教育是办不下去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
当今时代,家庭教育的地位日益凸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睿智的父母之爱(罗亦超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 玉斌.中国教育先锋网.2007
[3]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中国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