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哈佛校训”或确切地说“哈佛图书馆墙壁上的校训”被证实是假的,这在中国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此举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批评。有人考证,这个在中国流传甚广的“哈佛校训”大约始于2008年。我已记不得自己是在什么时候看到它了,但从我看到它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它是杜撰的。这么说并非我有先见之明,而是稍微懂点英语的人,都不难看出这20个句子中几乎没有一句是准确的英文。因此,当时曾经跟学生聊起过,把它当做是笑话来看,说说也就过去了。
虽说如此,当我在哈佛时,特别是到校内各大图书馆去,在匆忙之中看到四周洁白的墙壁,或者看到有些地方张贴着一些告示或者绘画作品时,偶尔也会想起在国内非常流行的那些哈佛“校训”,想想就觉得很有趣。其实,在哈佛的各大图书馆中,除了在哈佛-燕京楼道内的一些地方及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阅览室中看到过有中文的名人书法外,我还真没有在墙上看到过类似中国人所熟悉而又喜欢的名言警句。
虽说在中国流传的哈佛图书馆墙壁上的校训是假的,但哈佛确有自己的“校训”,而且是用拉丁文书书写的。
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校训”,在英文中是motto,也是“格言、箴言、座右铭”的意思。motto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意思其实就是“字词”、“句子”,通常是指某一社会组织动机或意图的概括性词句。由于拉丁文言简意赅,它也就成了西方社会中“校训”或者“格言”使用最多的语言。
哈佛最早的校训是Veritas Christo et Ecclesiae,英文为“Truth for Christ and the Church”,意为“追求基督教与教会意义上的真”。由此人们可以看出哈佛在最初建立时和宗教的密切关系。后来,随着哈佛的世俗化以及与宗教脱离关系,这句话也就自然而然地简化成了一个词——Veritas。这个词经常被人翻译为“真理”,但我倒以为译为“真”更好,因为它不仅是“真理”,也有“真实”、“真相”等意思。在哈佛,在知识、世界、社会、人类等种种领域追求“真理”、“真实”和“真相”乃是永恒的目标。Veritas,由于其印在哈佛校徽中而广为流传,也为世人所知。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Veritas这个词,不仅是哈佛的校训,也是美国很多高校的校训,或者说,它是一个在美国高校校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除了哈佛外,像诺克斯学院(Knox College)、毕尔肯大学(Bilkent University)、普罗维登斯学院(Providence College)等,也都把Veritas当做自己的校训。同时,这个词汇还出现在诸如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校训中。耶鲁大学的校训是“Lux et Veritas”(英文为Light and Truth),即“光与真”。其他诸如加州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也都把Veritas写进了自己的校训中。Veritas一词如此频繁的出现,想想也不奇怪。无论在东西方,“真、善、美”永远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
话说回来,当哈佛图书馆墙壁上的校训被证伪之后,人们对此的反思不可谓不深刻。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盲目崇拜国外高校的一个例证,也有从造假角度对此举提出严厉指责,更有从教育角度反思我国教育现状及其教育思维,当然也不乏对这些假校训背后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乃至价值观做出严厉批评的。
应该说,这样的批评和反思都不无道理,我也大体上表示赞同,但我还是更愿意在指出其英文是错误的之后,用一笑了之的态度来对待它。我以为,这些假的校训虽然不“真”、也不“美”,但其言也还算得上是“善”——它不过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不要浪费大好时光而已,人们就是看看或者听进去了,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其实,人们也不难看到,哈佛方面的证伪也只是来自一个普通员工,且没有对此做出过多的评论。在我看来,这符合美国高校对待此类事物的态度——对于真、假问题,指出真、假即可,并不过多乃至过度地往下说。这种态度,或许同样值得我们深而思之。
哈佛的假校训,让我想到了一个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有关哈佛的谣言。如果说假校训不过是有人要借哈佛之口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对人尚有一些激励作用的话,那么,下面这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则带有明显贬低哈佛的寓意、试图借以教训他人。
说一对乡下夫妇来到了哈佛,胆怯地走进校长办公室。他们对校长秘书说,自己虽然没有预约,但还是想见一见校长。秘书对他们很不屑一顾,称校长很忙,但客人表示可以等。他们长达几个小时的等待最后只好让秘书去打扰了校长。校长同意会见这对来自远方的客人。乡下夫妇对校长说,自己的儿子两年前进入哈佛,可惜一年前不幸去世了。他们想在学校为孩子捐座大楼。傲慢的校长虽然对他们儿子的去世感到遗憾,但眼看着这对夫妇寒酸的衣着,很为他们的狂妄而感到悲哀,直言你们是支付不起这笔费用的。而听了校长的话,夫妇两人沉默了。在要与校长告别的时候,那位乡下妇人对自己的丈夫说:如果建设一栋楼只要这么点资金,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所大学呢?听到这话,她的丈夫平静地点了点头。于是,这对夫妇离开哈佛,去了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他们在那里建了一所大学。
故事中的这对主人翁是谁呢?——是乐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夫妇;而他们所建立的大学,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当然,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人,不可貌相啊!
寓意虽好,但纯属谣言。斯坦福(Amasa Leland Stanford)是美国的一个大实业家、政治家,他曾经出任过加州州长,之后,又担任了八年的参议员。他在加州当地极有影响力。他的太太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他丈夫去世之后,主要由她来管理斯坦福大学。所以,这对夫妇绝不是什么乡下人。 当然,谣言所以流传,都还是会掺杂一点点事实的。比如,斯坦福夫妇确实有一个儿子,而且也早早就去逝了;他们也的确到过哈佛。但事实的真相是:他们的儿子没有上过哈佛,而是在他16岁跟随父母到欧洲旅行的时候不幸染上了伤寒症而病逝。斯坦福夫妇在回到美国后,专程到美国东部走访了哈佛、MIT、康奈尔等大学,向这些高校的校长请教如何办一所大学,以纪念自己的儿子——小斯坦福。据资料介绍,斯坦福先说过一句感人的话,他们夫妇是要为加州的孩子们建一所大学。
类似的流言所以流传,实在是人们对像哈佛这样的顶尖高校是如何对待学生及学生父母缺乏了解。我曾经说过,在哈佛,校方对师生和学生父母之好,好到外人无法想象。让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威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是哈佛最有传奇色彩、最富标志性意义、也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馆。威德纳是哈佛的毕业生,因为家境殷实,是一位藏书家。1912年4月随父母一道前往法国巴黎,回来的时候乘坐了泰坦尼克号,在4月15日威德纳与父亲一同坠海身亡。他母亲幸运获救。威德纳生前要求把自己的藏书捐赠给自己的母校。威德纳的母亲埃莉诺(Eleanor Elkins Widener)是一位信守诺言、帮助故去的儿子实现愿望的伟大母亲。不久,她向哈佛捐款350万美元,建立了这座以自己儿子命名的纪念图书馆,以帮助儿子实现他生前的愿望。
该图书馆建成至今,一直是哈佛的标志性建筑。作为私立大学,进入该图书馆是需要出示ID的。但凡哈佛的教工、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为“客人”带进威德纳图书馆参观。但由于该馆的书库是封闭的,同样需要刷卡进入,因此,“客人”就只能到此止步了。我亲眼看到一个哈佛的学生,想要带自己已经进入威德纳图书馆的女朋友进入书库参观,在出示了自己ID时被拦在外面,他被告知:你可以进,但客人不行。对方求情,说只想带女友参观一下,管理员笑着说:除了哈佛师生的父母可以进书库之外,其他人都不能进,这是规定。
所以,像上述传说中哈佛校长办公室的员工以及校长本人如此怠慢自己学生父母的现象,可以说在哈佛是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在哈佛内部,师生都可能对学校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等他们走出这所高校的时候,恐怕全都是对这里一草一木满满的深情厚谊……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虽说如此,当我在哈佛时,特别是到校内各大图书馆去,在匆忙之中看到四周洁白的墙壁,或者看到有些地方张贴着一些告示或者绘画作品时,偶尔也会想起在国内非常流行的那些哈佛“校训”,想想就觉得很有趣。其实,在哈佛的各大图书馆中,除了在哈佛-燕京楼道内的一些地方及哈佛-燕京图书馆的阅览室中看到过有中文的名人书法外,我还真没有在墙上看到过类似中国人所熟悉而又喜欢的名言警句。
虽说在中国流传的哈佛图书馆墙壁上的校训是假的,但哈佛确有自己的“校训”,而且是用拉丁文书书写的。
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校训”,在英文中是motto,也是“格言、箴言、座右铭”的意思。motto这个词来自于拉丁文,意思其实就是“字词”、“句子”,通常是指某一社会组织动机或意图的概括性词句。由于拉丁文言简意赅,它也就成了西方社会中“校训”或者“格言”使用最多的语言。
哈佛最早的校训是Veritas Christo et Ecclesiae,英文为“Truth for Christ and the Church”,意为“追求基督教与教会意义上的真”。由此人们可以看出哈佛在最初建立时和宗教的密切关系。后来,随着哈佛的世俗化以及与宗教脱离关系,这句话也就自然而然地简化成了一个词——Veritas。这个词经常被人翻译为“真理”,但我倒以为译为“真”更好,因为它不仅是“真理”,也有“真实”、“真相”等意思。在哈佛,在知识、世界、社会、人类等种种领域追求“真理”、“真实”和“真相”乃是永恒的目标。Veritas,由于其印在哈佛校徽中而广为流传,也为世人所知。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的是,Veritas这个词,不仅是哈佛的校训,也是美国很多高校的校训,或者说,它是一个在美国高校校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除了哈佛外,像诺克斯学院(Knox College)、毕尔肯大学(Bilkent University)、普罗维登斯学院(Providence College)等,也都把Veritas当做自己的校训。同时,这个词汇还出现在诸如耶鲁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的校训中。耶鲁大学的校训是“Lux et Veritas”(英文为Light and Truth),即“光与真”。其他诸如加州州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也都把Veritas写进了自己的校训中。Veritas一词如此频繁的出现,想想也不奇怪。无论在东西方,“真、善、美”永远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
话说回来,当哈佛图书馆墙壁上的校训被证伪之后,人们对此的反思不可谓不深刻。有人认为这是我国盲目崇拜国外高校的一个例证,也有从造假角度对此举提出严厉指责,更有从教育角度反思我国教育现状及其教育思维,当然也不乏对这些假校训背后所推崇的教育理念乃至价值观做出严厉批评的。
应该说,这样的批评和反思都不无道理,我也大体上表示赞同,但我还是更愿意在指出其英文是错误的之后,用一笑了之的态度来对待它。我以为,这些假的校训虽然不“真”、也不“美”,但其言也还算得上是“善”——它不过是要求我们的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不要浪费大好时光而已,人们就是看看或者听进去了,也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其实,人们也不难看到,哈佛方面的证伪也只是来自一个普通员工,且没有对此做出过多的评论。在我看来,这符合美国高校对待此类事物的态度——对于真、假问题,指出真、假即可,并不过多乃至过度地往下说。这种态度,或许同样值得我们深而思之。
哈佛的假校训,让我想到了一个在网上流传甚广的有关哈佛的谣言。如果说假校训不过是有人要借哈佛之口来表达自己的理念、对人尚有一些激励作用的话,那么,下面这个绘声绘色的故事则带有明显贬低哈佛的寓意、试图借以教训他人。
说一对乡下夫妇来到了哈佛,胆怯地走进校长办公室。他们对校长秘书说,自己虽然没有预约,但还是想见一见校长。秘书对他们很不屑一顾,称校长很忙,但客人表示可以等。他们长达几个小时的等待最后只好让秘书去打扰了校长。校长同意会见这对来自远方的客人。乡下夫妇对校长说,自己的儿子两年前进入哈佛,可惜一年前不幸去世了。他们想在学校为孩子捐座大楼。傲慢的校长虽然对他们儿子的去世感到遗憾,但眼看着这对夫妇寒酸的衣着,很为他们的狂妄而感到悲哀,直言你们是支付不起这笔费用的。而听了校长的话,夫妇两人沉默了。在要与校长告别的时候,那位乡下妇人对自己的丈夫说:如果建设一栋楼只要这么点资金,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所大学呢?听到这话,她的丈夫平静地点了点头。于是,这对夫妇离开哈佛,去了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他们在那里建了一所大学。
故事中的这对主人翁是谁呢?——是乐兰德·斯坦福(Leland Stanford)夫妇;而他们所建立的大学,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当然,故事的寓意显而易见:人,不可貌相啊!
寓意虽好,但纯属谣言。斯坦福(Amasa Leland Stanford)是美国的一个大实业家、政治家,他曾经出任过加州州长,之后,又担任了八年的参议员。他在加州当地极有影响力。他的太太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在他丈夫去世之后,主要由她来管理斯坦福大学。所以,这对夫妇绝不是什么乡下人。 当然,谣言所以流传,都还是会掺杂一点点事实的。比如,斯坦福夫妇确实有一个儿子,而且也早早就去逝了;他们也的确到过哈佛。但事实的真相是:他们的儿子没有上过哈佛,而是在他16岁跟随父母到欧洲旅行的时候不幸染上了伤寒症而病逝。斯坦福夫妇在回到美国后,专程到美国东部走访了哈佛、MIT、康奈尔等大学,向这些高校的校长请教如何办一所大学,以纪念自己的儿子——小斯坦福。据资料介绍,斯坦福先说过一句感人的话,他们夫妇是要为加州的孩子们建一所大学。
类似的流言所以流传,实在是人们对像哈佛这样的顶尖高校是如何对待学生及学生父母缺乏了解。我曾经说过,在哈佛,校方对师生和学生父母之好,好到外人无法想象。让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威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是哈佛最有传奇色彩、最富标志性意义、也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图书馆。威德纳是哈佛的毕业生,因为家境殷实,是一位藏书家。1912年4月随父母一道前往法国巴黎,回来的时候乘坐了泰坦尼克号,在4月15日威德纳与父亲一同坠海身亡。他母亲幸运获救。威德纳生前要求把自己的藏书捐赠给自己的母校。威德纳的母亲埃莉诺(Eleanor Elkins Widener)是一位信守诺言、帮助故去的儿子实现愿望的伟大母亲。不久,她向哈佛捐款350万美元,建立了这座以自己儿子命名的纪念图书馆,以帮助儿子实现他生前的愿望。
该图书馆建成至今,一直是哈佛的标志性建筑。作为私立大学,进入该图书馆是需要出示ID的。但凡哈佛的教工、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为“客人”带进威德纳图书馆参观。但由于该馆的书库是封闭的,同样需要刷卡进入,因此,“客人”就只能到此止步了。我亲眼看到一个哈佛的学生,想要带自己已经进入威德纳图书馆的女朋友进入书库参观,在出示了自己ID时被拦在外面,他被告知:你可以进,但客人不行。对方求情,说只想带女友参观一下,管理员笑着说:除了哈佛师生的父母可以进书库之外,其他人都不能进,这是规定。
所以,像上述传说中哈佛校长办公室的员工以及校长本人如此怠慢自己学生父母的现象,可以说在哈佛是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在哈佛内部,师生都可能对学校有这样那样的意见,但等他们走出这所高校的时候,恐怕全都是对这里一草一木满满的深情厚谊……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学者)